1982年6月,某个夏日的午后,18岁的女兵陶金兰正像往常一样,在贵德县园艺农场的土地里辛勤劳作。随着锄头起起落落,汗水也浸湿了她的衣衫。
突然间,一阵"叮咣"的声响从地下传来, 打破了农场里的宁静。陶金兰起初还以为是锄头撞到了地里的石头,她心想,这下锄头别给砸坏了,就索性蹲下身子,伸手去地里摸索,想要查个究竟。谁曾想,她的指尖竟触到了一个冰凉坚硬的物体,掏出一看,竟是一枚银光闪闪的大洋!
兴奋的陶金兰并没有将其据为己有,而是二话不说就往县里跑,她觉得这些银元肯定来头不小,随着考古人员的挖掘,这片土地里最终发现了整整7万枚银元,还有1500多个银锭,总重量超过两吨,按照当时的价值估算,已经超过了一千万,如果换算到今天,这些数额恐怕已经足以让人惊掉下巴了。
然而,这些银元的来历却成了一个谜团,它们究竟属于谁?背后又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故事?而那个将宝物全部上交给政府的陶金兰,后来又受到了怎样的对待呢?
这一切还得从头说起。
1982年,青海贵德县正着手铺设自来水管道。这项工程需要各个大队的通力合作,共同挖沟修管。许多人都争先恐后地承包了不同路段的挖掘任务。唯独园艺农场这一段,大伙儿都望而却步。崎岖的地形,坚硬的土质,再加上工期紧张,谁都不愿啃这块"硬骨头"。
不过,18岁的陶金兰可不是个怕吃苦的主。她想得简单明白,觉得自来水早通一天,大家的日子就能早一天改善。至于活儿有多累多难,那都不是事儿。
就这样,陶金兰毅然扛起了最麻烦的任务,旁人还笑话她傻,不懂得挑轻松的活儿干,谁曾想,正是她这股子不计得失的劲头,反倒让她撞了一次大运,挖出了令人难以想象的泼天富贵。
当时只见地里一个破碎的罐子躺在陶金兰眼前,而真正令人瞠目结舌的,是从陶瓷碎片间流淌而出的无数银元。虽然岁月在这些钱币上留下了斑驳的痕迹,有的泛起铜锈,有的发黑发旧,但毋庸置疑,这些都是真真切切的宝物。
要知道,在八十年代,农民的日子普遍过得紧巴巴的,更何况陶金兰所在的青海,那可是出了名的穷乡僻壤。那地方甚至连自来水还没通,生活条件可想而知有多艰苦。
陶金兰活了18年,也从未见识过如此巨额的财富。面对如此的“幸运”,换作别人,没准儿早就眼冒金光,全部拿去私藏了。
但陶金兰的为人却是出奇的正直。她当时第一个念头就觉得这些财宝绝非寻常百姓之物,于是便马上跑去了县里,报告给了政府部门。
经过鉴定, 考古学家们惊讶地发现,这批银元的数量竟多达近7万枚之巨,其中还夹杂着1600多个银锭,累计起来,总重量超过了2吨!更不得了的是,这些银元的种类繁多,品相迥异,从袁大头到龙洋,从船洋到其他各式银元,应有尽有,几乎是把民国时期的当地通用钱币凑了个齐全。
要知道,银子可不像纸币,它的价值是经得起岁月考验的。这些古旧的银元,光是文物价值就不可小觑,更别提白花花的银子本身了。放在八十年代,这些的总价值,可以轻松达到1000万元人民币之巨,若是换算到今天估计能顶得上贵德县一年的GDP了。
在场的考古专家们一边兴高采烈地清点着这笔“横财”,一边也不禁陷入了沉思:如此庞大的财富,究竟属于何人呢?经过一番缜密的调查,他们终于揭开了一个尘封32年的历史秘密。
为了一探究竟,考古学家们当时决定从陶金兰挖出银元的地点入手。经过考证,他们发现这里曾经是一处故宅的旧址,当年还盖有房舍。那么,这房子的主人究竟是谁呢?
他叫马元海,听了这个名字很多人可能感到一头雾水,但是如果说到马家军,也许大家就明白了。
在民国后期国民党当政的岁月里,马家军作为当地一股庞大的军阀势力,一度把持着青海、甘肃、宁夏三省领地。马步芳是马家军的当家人,而马元海,正是马步芳的表兄弟。
此人在民国历史中,算不上大人物,但在贵德当地却被称作是"贵德王",贵德县当地的史料,也曾对马元海当时的种种“丰功伟绩”有过记载。
别看他被称作是“贵德王”,却从没给老百姓带去什么好处,反倒是变本加厉地横征暴敛,搜刮民脂民膏。百姓家里有点值钱的东西,都得交出来充作军饷,谁敢有半点反抗,马上就得被他扔进大牢。而当地的各种资源,包括矿场、商铺、土地、房屋等等,后来基本上都在马元海的控制之下。
他一声号令,就能抓去半个贵德城的壮丁给他采矿产,他一句恐吓,就能吓的百姓把自家妻女交出来任他玩弄。在这个“贵德王”的统治下,当地老百姓可谓是活得连狗都不如。
起初,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偶尔还会派人来管管, 但后来日本鬼子打过来了,国民政府自顾不暇,哪还有心思管这偏远地方呢?好不容易熬到抗战胜利,国共内战又打响了,蒋介石一直忙着打仗,也没工夫治理国家,也只得由着马元海在青海继续当他的土皇帝。
不过随着中国共产党的红旗插遍中华大地,马元海顺风顺水的日子也到头了,1949年,马元海隐约感到大祸临头, 便让自己的手下将自己多年搜刮来的所有钱财,全都埋在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他自己则打算赶紧逃之夭夭,然后再想办法把这些钱弄出去。
谁知,解放军来得太快,马元海还没跑多远,就被逮到了,他自己非常清楚当时的局势如何,便带着残余部队纷纷向解放军投降。
马元海不傻,他知道以他的所作所为,在当时绝对难逃死罪,于是他便想为解放军提供便利,以此来换自己的一条生路。当地的新政府也对此喜闻乐见,便让他当起了解放军的“宣传喇叭”,在他的劝说下,马家军的各路首领里,有不少都向我军主动归附。
念他劝降有功,政府便对他网开一面,没收了他的全部财产,放他回了老家。没成想,仅仅一年后,他便在老家郁郁而终。而马元海直到去世,都守口如瓶,从来没再提过他生前埋下的那批财产。
于是在32年后,马元海精心掩埋的巨额财富,就这样被一个18岁的青海姑娘在无意中给发掘了出来。
陶金兰将全部宝物上交国家的行为的确令人称赞,这个女孩后来的生活究竟如何呢?主动上交如此巨大数额的宝藏,她又将获得怎样的表彰呢?
陶金兰虽然出身贫寒,从小没有机会接受太多教育,但在关键时刻,她却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正直和清醒。当地县政府为表彰她的善行,不仅授予了她"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还记了三等功,并奖励了500元的人民币,这在当时可不是一个小数额了。
消息一传开,街坊四邻都对陶金兰羡慕不已。但这还没完,县里的奖励只是个开始,没过多久,这个女孩的事迹,就传遍了大江南北。青海省政府闻讯后,决定把陶金兰树立为全省妇女的楷模,授予她"三八红旗手"的光荣称号,并记了她一等功。
1987年,陶金兰还应邀出席了全国英雄模范大会,领导们在台上盛赞她的高尚品德,并赠送了一辆崭新的自行车和一台缝纫机,以示褒奖。
仔细想来,这些奖励的价值,对于陶金兰来讲,其实已经远远超过了那些银元本身。试想一下,如果她当初动了贪念,私吞了这批宝藏,后果会有多严重呢?
先不说这批宝物重达两吨根本没法隐瞒,作为一个农村妇女,陶金兰也对这些东西没有概念,还得费尽心机将其变现。一旦事情败露,她非但得不到任何好处,反而还有可能因私藏文物触犯法律,直接毁掉她的一生。
所以说,陶金兰当年选择上交银元,不仅是明智之举,更是唯一的正确的选择。
陶金兰虽然后来因为这件事而名利双收,但她却始终保持着谦逊淡定的心态,没有被荣誉冲昏头脑,她反而还拿出自己的奖金资助起了贫困学子,让贵德县当地的更多孩子能够接受教育、改变命运。
而且,面对领导的赏识和提拔,陶金兰也没有借此机会谋求更高的职位,而是依然兢兢业业地扎根一线,继续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身为一个农民,只要能吃饱穿暖,就心满意足了。
陶金兰虽然年仅18岁,但她的想法中,却透着一种大智若愚般的朴素与正直。她的事迹也道出了一个真理:清廉做人,才能问心无愧,两袖清风,方显高尚情操。
这种独属于那个年代的劳动人民的简单与坚定,令人肃然起敬,也更值得我们在新时代里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