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纵览原创丨河北82岁农村老人专注戏服制作40年,戏曲名家丛兆桓、彭蕙蘅找他合作,如今60多件手工制作戏装被当地博物馆收藏

纵览新闻首席记者 李见

在张家口万全右卫城的长城卫所博物馆内,有一间“特别”的非遗会客厅,里面没有价值连城的文物,有的只是一件件造型精美的戏装。

12月11日,记者来到这间非遗会客厅,杏黄大靠、果绿女古装衣、白女战衣、红开氅……一进门,目光便被展柜里五颜六色的锦衣华服吸引。“这里面一共有60多件作品呢,都是手工缝制的。”当记者惊叹于一件白色男大靠腰间精致的双龙戏珠缝线时,万全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张强骄傲地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城卫所博物馆非遗会客厅内收藏的戏装。李见/摄

从设计到熨烫,展厅里的每一件戏装作品都需要十几名工人、几十天甚至上百天纯手工制作才能完成。而这,正是张家口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万全旧堡戏装制作技艺。

“馆里的所有戏装作品都出自我们万全旧堡戏装的非遗传承人韩永祉老人之手。”说起韩永祉,张强语气中充满了敬意,“韩老是个名副其实的艺术家。”

农村孩子的戏装梦

今年82岁的韩永祉从小就是个京剧迷。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交通不便,物质匮乏,村里人最盼望的娱乐活动就是看戏。韩永祉记得,每次有戏班到村里表演,大家都早早地搬着凳子到村口等开场。

乐器响起,身着绚丽戏装的角色咿咿呀呀登场,台下一片叫好声,这个场景给幼年韩永祉留下了深刻印象。“看到角儿们穿的衣服特别好看,我就想这衣服如果是我做的该多好。”从那时起,一颗戏装的种子就在他心里发了芽。

当同龄人都在课间做游戏时,韩永祉总是安静地待在角落,抱着借来的戏曲书研究,用草稿纸的背面练习临摹。

没有师傅,他就自己对着电视、书本和各个剧团的名角儿学。同学们都说:“老韩的性子就像个学艺术的,有股子韧劲儿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韩永祉在速写戏装图案。李见/摄

1957年,北京京剧院来张家口市区演出。为了能看到大剧团的表演和戏装,这个热爱京剧的15岁少年步行10公里、坐了一小时火车到市里看了一天的戏。

“当时我身上只有编草攒下来的几毛钱,为了省下钱多看两场戏,我连中午饭都没吃。”韩永祉回忆,自己那天差点没赶上回来的火车。

回来后家人问他为什么费这么大劲去看戏,韩永祉的回答简单而直接——“有这么好的机会为什么不去?”

韩永祉最喜欢的是历史。在他看来,制作一件戏装首先要对戏里人物了解透彻,再去分析每个人物的个性和特点,最后根据这些进行裁剪配色。

“比如赵子龙,大家都知道他血战长坂坡救阿斗,是个有情有义的年轻武将,所以在给这个角色设计戏装时就要以白色为主。因为白色代表俊朗正义的正面形象。”交谈中,韩永祉滔滔不绝地向记者说着历史典故。

凭借着心底对戏装的热爱和悟性,这个农村孩子坚定地开始了自己四十年如一日的戏装制作事业。

从无人问津到声名鹊起

上世纪70年代,韩永祉进入旧堡戏装厂成为了一名工人。对戏装近乎痴迷的他耳濡目染了做戏装的整套工艺,也在思索怎么让旧堡戏装变得更好。

1986年,韩永祉深思熟虑后,创立了新新戏装厂。

同仁堂有句古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韩永祉也不敢有丝毫马虎,严格按照旧堡百年来的工艺制作戏装。每一笔线条、每一个针脚、每一块料子他都亲自把关,“我管不了别人,但我的戏装就三点要求,干净、讲究、精美。”

虽然设计的戏装精美,但打开销路并不是一件易事。北京、上海、杭州,韩永祉背着自己的戏装几乎走遍了全国各大城市的院团。很多院团一听说来了个只有小学学历、名不见经传的农民兜售戏装,直接拒绝甚至连门都不让进。

韩永祉没有放弃,每到一个地方他就把自己设计的戏装展示给别人看,“我心里想的就是你可以不相信我,但你应该相信我的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韩永祉和他设计制作的戏装。李见/摄

后来,他的戏装被中国京剧院选中,在演出中大放异彩。“我的衣服和别人不同,很多是没有先例可循的。人家给我个新剧本,我就根据剧中人物的特点设计适合的戏装。”因为创新,韩永祉在行业内逐渐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河北梆子剧院、北方昆曲剧院甚至山西、内蒙古的剧院纷纷寻求合作。

厂子生意越来越好的背后,是近乎严苛的工艺标准和自律。

刺绣工人在制作戏装时,用什么线、下多大料,他都要过问。每次接到订单,韩永祉都是第一时间在脑海中构思图案,回到家后饭不吃水不喝,把自己关在屋里画画。“他啊,就是这么个急性子,什么都没戏装重要。”老伴范游亿的语气幽怨中带着心疼。

“我这辈子最得意的就是自己做出来的每件衣服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是纯手工制作,即使同一个款式的戏服,第二件的针脚细节也不会和上一件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韩永祉制作的戏装腰间缝线细节。李见/摄

1998年,韩永祉担任服装设计师,和“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彭蕙蘅远赴希腊表演《安提戈涅》。

“除了彭蕙蘅,梆子名角儿雷保春、陈宝成、陈宝胜都穿过我设计的衣服呢!”他站起身,从抽屉中拿出一摞厚厚的证书摊在茶几上,笑着请记者翻看。

河北省第二届戏剧节一等奖、第四届河北省戏剧节服装设计一等奖、文化部“优秀服装设计奖”……韩永祉身上的荣誉不胜枚举。40年来,韩永祉至少设计并制作了10部新创作戏剧的服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韩永祉获得的荣誉证书。李见/摄

“这些证书我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翻一翻,鞭策自己。在剧院后台,挂的都是名家设计的衣服,如果你的戏装不精致,地上连个缝儿都没得钻!”老人认真地说。

要把旧堡戏装制作技艺传下去

和记者一同去拜访韩永祉的,还有张强。

“小张,你可来了,坐坐坐,今儿给你讲讲绒绣、夹绣、平金、金夹线和银夹线的区别。”一见到张强,韩永祉拉着他的手介绍起了刺绣知识。

2018年,张强因为工作原因和韩永祉相识,每次见面韩永祉都会拉着他说旧堡戏装。“感觉他恨不得把脑子里所有的东西都告诉我。”不光是绘画的技巧,什么戏装配什么角色、什么花纹用什么线,韩永祉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对张强重复。渐渐地,两人成了忘年交。

已是82岁高龄的韩永祉耳背听不清别人说话,只能用纸笔与人交流,走路也要佝偻着背。但只要一聊到戏装,他立即来了精神。

“大爷的手这两年颤得厉害,但有一次他兴致勃勃要给我画一条龙,不到5分钟就画好了。”张强记得,那天韩永祉画完龙,无奈地说了一句话“大爷的戏要散了。”

让老人失落的,是旧堡戏装制作技艺的传承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韩永祉(左)和张强在一起交流戏装知识。李见/摄

老人的牵挂也是当地政府和文旅部门的关注焦点,工作人员多方联络,一面扩大旧堡戏装的知名度,一面寻找愿意收藏、学习旧堡戏装和制作技艺的人。

万全区区委书记戴鹏炜对非遗文化非常重视。他在中央党校学习时听老师讲到一位法国商人把中国贵州苗寨的衣服买下来,拿到国外展览的故事,当时就表态:“我们中国的非遗一定要留在自己手里!”

戴鹏炜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区委区政府拨付了专项资金用于非遗戏装的传承保护,工作人员多次跑到韩永祉家中,和他沟通建馆收藏戏装的事。

当时韩永祉正在跟一家外地的博物馆谈收藏事宜,“我对大爷说,咱们万全的非遗当然要留在万全,这样方便传承学习。”张强回忆。

终于在2022年,万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客厅正式建立,把老人的60多件戏装都搬了进来。

在非遗会客厅采访时记者注意到,不时有游客在戏装前驻足,或惊讶于穆桂英战袍工整对称的流苏,或赞叹白娘子素衣的简洁,或走上前和戏装来几张合影。

在当地政府和文旅部门的帮助下,如今韩永祉不仅积极对外推介自己的戏装,还计划绘制、设计一些限量定制版的文创衣服。“展厅要是啥时候有研学活动,小张你记得跟我说,我一定到,给孩子们讲讲课。”老人笑着命令张强。

“通过咱们的努力,旧堡戏装制作技艺一定能够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您说是不?”从手机上看到张强给他打的这句话,韩永祉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