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马上期末考试了,您可千万别对孩子说:“考得好,寒假带你去旅行!”
类似的实物奖励背后,暗藏着负面影响,可能会拖累孩子的考试成绩。
为啥不能这样说
1、压力骤增
您可能想不到,实物激励越是孩子心心念念想要的,给孩子带来的压力就会越大。
这是因为,考得好的标准太模糊了,家长的期望不可能只是进步一两分,高要求会令孩子诚惶诚恐,就怕自己考不好,从而得不到奖励。
心理学家罗伯特·耶基斯和多德森的“倒U型假说”指出,适度的压力能提升表现,但过度压力则会适得其反。
孩子压力太大,考试就会表现失常,而且高压力也会导致孩子焦虑、紧张,甚至产生逃避心理,影响学习主动性。
2、否定过程价值
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孩子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追求分数的高低。
将旅行或实物奖励,与期末考成绩挂钩,是“唯分数论”的表现。
家长和孩子本身,都会因此而忽视:学习过程中的乐趣和努力。
只要分数高,一家人就笑逐颜开,只要分数低,全家就围绕着低气压。
长此以往,孩子只拿分数来评判自己,不但会失去对学习的真正热爱,也很难全面了解自己,很难形成健康的自我认知。
3、忽略其他成长
每个孩子都有属于他自己,独特的成长节奏和优势领域。
仅仅关注期末考成绩,会忽略孩子在艺术、体育、社交等方面的努力和成就,不利于孩子多元智能的发展。
单一的评价标准,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一旦没考好,对孩子来讲就是“天塌了”一样的事情。
应该怎么说
那想要激励孩子,应该怎么说呢?
记住要奖励过程,而不是结果,比如:“这个月你主动落实了复习计划,再努力几天,等考完试,妈妈带你去郊游,奖励你的自律和坚持!”
要奖励努力,让失败转化为动力,比如孩子自己觉得没考好,您可以说:“无论成绩怎么样,总复习阶段你的学习状态,我们都看在眼里,你很努力,不怕难题,勇于挑战的精神是值得鼓励的。作为奖励,我们可以策划一次登山活动,希望你继续直面挑战,克服更多困难。”
总之,作为家长,一定要注意我们的语言,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话术表达出来,效果可能截然不同。
我是@蓁蓁心理抚养,欢迎关注,了解更多家庭教育干货。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