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曾作《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一文,他说“曾国藩是近百年来反动派的开山祖师,而他的伪善乔装却在社会上有很大的影响”范老认为,曾国藩身为汉人却投靠满人,并与外国侵略者一起镇压太平天国军,是为“汉奸”;杀人无数,以及杀人后的痛快心理是为“刽子手”;当时的反动阶级蒋介石十分推崇曾国藩,于是曾国藩又被打上了“反动”本质的标签。之后“汉奸”“刽子手”“反动”这几个标签在学界和大众里逐渐达成“共识”,深入人心。
不可否认,范老的这篇文章有些写得不错,但也有些地方写得有失偏颇。我们要知道,这篇文章带有政治倾向的,是当时上头的意思,范老要承担揭露蒋介石反动本质这一历史责任,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这种做法实际有损于历史学的科学性。解放以后范文澜先生也撰文对此作出检讨。随着现代《曾国藩家书》的流传,兴起了一股学习“曾国藩”的热潮,人对曾国藩的评价也一昧拔高,当然,与此同时,反对、批判曾国藩的声音也不少,可谓是两极分化。
那曾国藩被“黑”的背后,尤其是他在太平天国运动这上面的争议,到底是什么?
(曾国藩画像)
曾国藩
曾国藩,晚清四大名臣之首,十三岁参加童子试,先后考了七次,二十三岁始中秀才,次年中举。二十七岁中进士,三甲第四十二名,之后“点翰林”,通过自身的努力,官至大学士、军机大臣,一时权倾朝野。他一生的功绩便是创立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与捻军,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还是洋务运动的发起人之一,晚年又极力推行公派留学。曾国藩留下的文集、治学和为官之道也是让后世人津津乐道的。那你们对他真正了解吗?
(曾国藩画像)
曾国藩确实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也极高。曾国藩不止是一位通博大儒,在儒学上有精深的造诣,其思想基础为“中庸”,为善固执与虚怀若谷二者合一,刚柔互济;其事业基础为“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军,拯救了风雨飘摇中的满清。梁启超先生曾说中国历史上曾国藩勉强算得上是半个圣人,另外两位则是孔子与王阳明。毛主席也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但他也有不少争议,称赞的人多,骂的人也不少。有人称他是完人、圣人,是因为他“立功、立德、立言”;有人说他是刽子手,也是因为他在攻打太平天国运动时,造下了不少杀孽。
纵观曾国藩一生,功与过大大小小无数,在这里我们就来聊聊曾国藩与太平天国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曾国藩为什么被“黑”得那么惨?而这“黑”到底有没有根据?
太平天国
一说起“太平天国运动”,我们对它的了解好像只停留在浅层,一场反对清政府的农民起义。我们看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社会矛盾已经是非常尖锐的了,尤其是人民大众与封建统治阶级。直到鸦片战争英法以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门户,外国商品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鸦片流毒,巨额赔款,帝国主义疯狂地从中国榨取利益,而中国的统治阶级也在进一步榨取中国人民,当人民过不下去的时候势必要反抗,就这样一场农民起义即将要爆发。
(洪秀全石雕)
洪秀全原本是一个书生,出生于广东的一户普通农民家庭,自幼学习儒家传统文化,可惜连考四次,连个秀才都中不上,后来在街头偶然得了一本小册子《劝世良言》感悟基督教义,便创“拜上帝教”,自称是天父耶和华第二子,奉耶稣为天兄。以天父天兄之名诛妖救世,他把儒佛道三教统统打为妖术。洪秀全在广西一带广泛宣传教义、组织义军,纠集了冯云山、杨秀清等人,在广西金田发动起义,并于咸丰元年建号太平天国。太平军这支队伍发展也是十分迅猛,两年多便占领了了广西、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六省。而此时的清朝,不管是八旗兵、绿营兵都已衰败,缺乏战斗力。咸丰皇帝眼看这不行啊,便于1853年下令各地在籍官绅举办团练,于是曾国藩迎来了他人生的一次大转折。
编练湘军
曾国藩办的团练和其他人有所不同。一则在择人上,他不取游卒滑弁,只取乡民朴健壮实者;二则编制上,乡勇原本是民间的自卫武力是没有编制的,而曾国藩操办团练以后,乡勇有了营制,这比绿营将帅“莫知营制”好得多;三则训练上采用戚继光的训练方法,操练非常严苛。四则注重兵士的精神训练,选拔营官要才堪治民,不怕死,且不计名利耐受辛苦;五则物质条件上,一名乡勇的待遇相比绿营兵要好得多,除去每月固定饷差,暗中津贴每月就有上千钱;六则团结上,乡勇性质尚驯、齐心相顾。这六点使得曾国藩的湘军不同于其他一般军队。湘军的趁势崛起对于晚清具有重大意义,它逐渐成为清朝最有势力的军事政治集团,延缓了清朝的败亡,并推动了晚清军事制度的变革。这支军队很快成为太平天国军的劲敌。
(咸丰皇帝画像)
屠城、杀降原因何在
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曾国藩本身就有仇视太平军的心理,湘军也有屠城的习惯。
比如1858年,李续宾攻破太平军九江城时,曾国藩闻之欣喜写信给曾国荃说“……屠戮净尽,三省官绅士民同为称快……”曾国荃将攻吉安,曾国藩也写信说“……只求全城屠戮,不使一名漏网耳……”如今网上还看到有些人说屠城这事是曾国荃干的,不关曾国藩的事。
(曾国藩照片)
如何不关呢?杀降和屠城虽然是曾国荃实施的,可背后也少不了曾国藩的推波助澜,我们看曾国藩写给其兄弟的书信就可以得知,“……已降之三垒已杀之否?”,“……此次杀三垒真正悍贼千余人……真可喜也。”曾国藩曾作《解散歌》,其中有八不杀,自太平天国刘玱林兵败,其他支太平天国军走投无路,听了这《解散歌》以为清兵会给自己一条生路便前去投降,谁知这只是曾国藩瓦解太平天国军心的手段,于是八千多降卒被杀。
(曾国荃画像)
不过曾国荃屠戮这么多人,饶是再狠,也有良心不安的时刻,曾国藩还写信去开导,弟弟既然已经带兵了,就是以杀贼为志,何必又因为多杀了些人而感到后悔。这些乱臣贼子流毒于南纪。天父天兄之教,天燕天豫之官,就算周公与孔圣人生到今天,也想把他们诛灭掉。曾国藩说,既然要谋划诛灭他们,断不能因为多杀而后悔啊!
(两军交战图)
安庆之役,曾国藩围城近两年,一直围到安庆城内人相食,持戈负戟之士将卧不起,才攻城。结果湘军入城,除幼童,妇女可作性工具不杀以外,其余人全数杀尽。万数妇女全被兵抢走,城里凡是能拿的全都拿走,不能拿的全都毁掉,坏垣掘地,甚至挖剖坟棺以求财物。屠城完毕,曾国藩给曾国潢写信说安庆克复,城贼诛戮殆尽,没有一名漏网,实在是差快人意。如此看来,曾国藩此人好杀,似乎在他的逻辑里,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一将功成万骨枯,不杀人无以立威服众,无以邀功请赏。这场战役,安庆城军民三万颗人头,满城焦土,曾氏兄弟加官进爵。
(两军交战图)
同治三年四月,洪秀全眼看大势已去,吞金自杀。六月,湘军攻破天京(南京),李秀成被俘,百姓原本期盼朝廷的官兵,没想到这群人竟然见人即杀,见屋即烧,货帛子女尽为所有,这些我们可以从《能静居士日记》中了解。能静居士赵烈文,曾做过曾国藩的幕僚,虽然对曾国藩本人很崇拜,但对曾氏兄弟滥杀无辜表示极其反感。他的日记就详细描述了他随军时的所见所感。当时湘军进入南京城,“精壮长毛”(太平天国军)固然要杀死,本地人民也未能幸免,那些老弱既不能挑担的,又不能挖窖的,全部遭到了杀害。那些沿街的死尸基本都是老人,甚至那些不满二三岁的小孩也遭杀戮,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即使城中贴满告示不准抢掠,那些将领也不奉行,这种抢掠之风甚至影响到如赵烈文一般的文员们,他们也不甘落后,争相掳夺,赵烈文因此很气愤,写道“其乱如此,令人发指。”这也是曾国藩被称为“刽子手”、“曾剃头”、“曾屠户”的原因。
(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石雕)
再者,我们看太平天国,可以说是一个荒谬、虚假的国家,整个国家的行政机构就是建立在此之上,上层领导宣称自己是天兄、上帝的儿子,各种欺骗百姓,而这些平头小老百姓,受苦受难且没什么文化,也是最容易受蛊惑的。他们信奉的基督教义与中国几千年的孔孟之道是相对立的。曾国藩大抵是这样想过,这些投降的太平军深受邪恶思想的蛊惑,若是接受他们将其编入湘军,则有可能蛊惑湘军,反而不利于我们。但是将他们放了,也不安生,一旦这些人继续蛊惑百姓则是后患无穷,不如杀之而后快。杀降不一定就是为了满足曾国藩的私欲,应该是当时几番权衡之下的长远之计。
另外,前文也有提到过,湘军一开始曾国藩也是倾注过心血的,其招兵方法也是参考戚继光,专挑老实农民,曾国藩还会亲自挑选。可是到了后期,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湘军只得不断招人,而且湘军待遇水平很高,一个湘兵的工资相当于四个绿营兵,因此不少地痞流氓混入了湘军,良莠不齐,也就造成了湘军后期的腐化,以致烧杀抢掠。
(湘军)
再一个,军饷问题也是同样的道理,一开始曾国藩是通过募捐的方式来筹措军饷,可是募捐又能凑多少,根本无法满足这支庞大军队的长期消耗,到后来曾国藩则开始用“逼捐”、“勒索”的方式,越到后期,为了满足军需,干脆屠城,劫掠当地百姓,正是以这种“以战养战”的方式来维持军队的战斗力,古往今来这并不算少数。
结语
(太平天国运动画像)
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起义历时十四年最终失败了。这次起义沉重打击了清朝封建统治,充分暴露了清廷虚弱的本质,它的这种反抗精神也极大地鼓舞了后来的革命者,太平天国起义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不可否认,太平天国运动是底层人民反抗压迫争取自身权益的一场斗争,可是到后期,太平天国的上层统治者也腐化了,人民不过是从一个火坑跳到了另一个火坑。这一场斗争没有谁对谁错,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罢了。清朝饶是再衰败腐化也是代表了整个中国,作为当时唯一的合法政府,曾国藩作为朝廷大官,他有理由站出来消灭反对清政府的一切势力,他做到了忠君爱国。至于有人说他身为一个汉人却帮清廷做事杀了那么多同胞,“满清之犬”,这是历史环境决定的因素。(那照这么说的话,是不是左宗棠、张之洞、黄遵宪这些汉族大臣是不是都是汉奸呢,晚清时是不是应该叫满清斗争史呢?)曾国藩作为地主阶级的一员,理所应当的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到底还是立场问题。
(曾国藩照片)
我们不能盲目地推崇,也不能任性地批判曾国藩。每个人都有历史局限性,评价一个人不能一刀切,要把他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若是以今天的道德观去要求古人,那恐怕得倒下一片人。人们对于曾国藩的态度,好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喜欢修身的就推崇曾国藩的家书,喜欢谋虑的就推崇曾国藩的为官之道,而痛恨满清者、具有人道主义关怀的人当然就极为贬低排斥曾国藩。毕竟连岳飞都有人否定的了,否定个曾国藩好像也不是什么大事。虽然他被人诟病的地方不少,可如今社会不也是兴起了学习曾国藩的热潮吗?说明可值得学习的地方也有很多。他本人可以用“勤”、“恒”、“自省”来概括,俗话说得好,人无完人,我们难道不应该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吗?
历史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样,历史的结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总会有新的看法与角度提出,理论也会被一再地“验证”、“推翻”、“再验证”、“再推翻”。了解历史不是为了标榜自身,而是从历史中学会“反思”。
参考文献:
《清史稿》中华书局
《曾国藩传》萧一山
《曾国藩评传》梁绍辉
《封疆大吏与晚清变局》房德龄
《太平天国史话》张远鹏
《太平天国史纲》罗尔纲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范文澜
《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范文澜
《论范文澜太平天国史研究的价值——兼论新时期关于太平天国和曾国藩的评价》张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