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上有很多选秀节目,往往是光鲜亮丽的,很顺利的人,不大容易从这个选秀节目里出来。倒是有些草根容易完成逆袭。这是为什么呢?或许是因为草根选手,一亮相就拉近了与我们的距离。歌再唱得好点,也许我们就有了更亲近的感觉。所以很多时候,草根选手比赛当中,容易完成逆袭。
今天向各位介绍一位逆袭草根的祖师爷——晚清重臣左宗棠。他从平凡甚至卑微的位置,经历了曲折而坎坷的道路,最终完成逆袭,成为当时国家的重要官员。虽然左宗棠名气显赫,但即便如此,他也仍被视为草根逆袭的先驱者。接下来,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左宗棠的传奇故事。
左宗棠,生于1812年,去世于1885年,活了73岁。湖南人左宗棠是个大器晚成的人,他在50岁前后才算正式掌握重要权力。他接近50岁时才出任浙江巡抚,达到了省一级干部的职位。随后,在他61岁时,他当选为东阁大学士,入主内阁,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大清并未有设立宰相的制度,而大学士则等同于宰相。放在现在,可以说是国务院副总理或总理。因此,在左宗棠61岁时,他才出任了类似于现今总理的职位。
在他69岁的时候,则成为军机大臣,掌管兵部。后来,慈禧太后也让他负责处理各类国家外交事务,包括与各国使臣之间的接触。可以说是内政外交大权一人掌握。算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左宗棠是汉人,而清朝建国的根基却是由满族人奠定的。由于满汉之间存在相当大的鸿沟,一个汉人若能够得到慈禧太后的信任,则必然是因为他忠心耿耿,并且拥有其他人所不能实现的功绩。在大清朝时期,最为重要的功绩是军功。从康熙时代开始,大清朝对军功的奖励一直最为高的。在左宗棠一生中,有许多重要功劳,其中军功对他的影响尤为重要。在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左宗棠率领自己的湘军部队到新疆,与沙俄的阿古柏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并将其赶跑。
1865年,中亚地区的一个庞大王国阿古柏入侵了天山南北广袤的地方,宣布在此地成立独立的哲德沙尔汗国。6年后,俄国军队出兵侵入新疆的重镇伊犁。1875年5月,时年65岁的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当年,裁将撤军时,左宗棠的老乡营得以保留下来,这支部队成为西征新疆的主力军。将军按照先北后南的路线展开攻势,先是攻占了乌鲁木齐等地,迅速结束了在北疆的战斗。随后,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陆续收复了南疆的各个城市。在占领新疆13年后,阿古柏自杀身亡。
1881年俄国把伊犁还给了中国,至此,新疆1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部被收复。说这得有多大呢,左宗棠老家湖南,要如果按面积算,他收复的失地等于8个湖南省那么大。
现在咱们都知道中国多大,960万平方公里等于1/6的国土。就中国历史上,通过一战收复领土最多的将领,就是左宗棠。左宗棠的盖世功勋,被人写成诗句传颂至今。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此外,左宗棠不仅仅是收复失地的功臣。在西北地区工作期间,他积极开展水利工程、修建道路、建造桥梁,并推广军事工业,为当地做出了许多贡献。此外,左宗棠也是洋务运动中备受瞩目的领袖之一。他与曾国藩、李鸿章、胡林翼等人一道,被誉为晚清四大名臣。正如我之前提到的,他是一个草根的祖师爷,早年颇为贫困。直到近50岁时,才掌握了政权。相比之下,晚清的其他名臣如李鸿章、曾国藩等人,基本在30岁左右就已经担任了重要职位。可见,左宗棠比其他人晚出道,但最终也达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左宗棠的家庭出身十分贫寒,父亲是一位穷读书人,主要以务农为生。他在农村一边务农,一边开设私塾教学生。然而,左宗棠在小时候就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才华,被誉为神童,具有过目不忘的能力。他不仅仅是能够背诵经史子集等经典著作,而且对对仗和是非非常精通,因此备受人们的赞赏。当时,左宗棠深刻认识到科举是自己升迁的重要途径。在他21岁时的1833年,他第一次前往京城参加科举考试。科举考试通常以八股文为主,往往有一定的片面性。考官需要检查考试作文的字迹是否潦草或工整,文章开头和结尾是否流畅,思想是否准确,以及思想道德方面是否有过失等。此外,文笔是否优美也是卡前者的标准,考试的主评人主观倾向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
左宗棠当时非常自信,他的看法也与大部分人不同。考完后,他觉得很满意,但考官看了一眼,心想“标新立异哗众取宠,这个人一肚子歪理邪说”,所以没有让他通过考试,左宗棠这次名落孙山了。回去之后,他反思总结,原来我的这些想法并不被考官所喜欢。那干活不由东,累死也无功,我按人家来吧。
1835年,他二次进京赶考,这次,他吸取了教训,认真地写了一篇符合主流价值观的考卷。因为左宗棠的文笔本来就很好,所以他递交了考卷后,自信满满,认为肯定没有问题。他天天在旅店里,等待着皇榜的公布。终于,皇榜公布了。左宗棠找到了自己的名字,但并没有成为状元、榜样或探花,甚至连进士也不是,而是被录在了誊录一栏,这就是说,虽然他有一定文化水平,但达不到进士的水平,誊录可以被朝廷分配被分配到官府担任秘书和抄写员。
三年过去,1838年,左宗棠已经26岁。这一科考又失利,这让他心灰意冷,再也无颜面对家乡父老。为了摆脱这种尴尬的局面,他离开了老家,到附近的湖南醴陵县开了一个书馆,开始教书育人。
尽管左宗棠经历了三次科举考试的失败,但他并没有放弃学问。相反,他心高气傲,绝意科举,隐居在乡间,潜心研究学问,并将他在北京获得的农业基建知识应用于农业生产。柳庄河附近的70亩田产,是左宗棠当教书先生所得丰厚,素修购置的。左宗棠回家务农时可不是老老实实,他给自己起了个号叫——今亮。意思就是今天的诸葛亮,你想想这用意。
在他的好友中,只有崔州平和徐元直认为他的名字非常恰当。对于左宗棠这位才华出众的人来说,自我包装非常重要。他自称为今亮,意为当世的诸葛亮。这样的自我包装,是希望能遇到自己的伯乐。
后来,左宗棠的机遇来了。
醴陵这个地方出了个名人——两江总督陶澍。当时,陶澍刚刚回家省亲,来到醴陵探亲。醴陵县官都忙得团团转,安排高级宾馆并仔细打听陶澍的喜好。最终,他们得知陶澍喜欢学问、喜欢吟诗作对,而且喜欢结识文人。县令想了想,觉得醴陵还真有一个文人可以请来应付陶澍。这个人就是“今世之诸葛亮”——左宗棠。县令请左宗棠前去陶澍的堂馆驿,让他帮忙写对联。左宗棠非常聪明,很快就明白了情况,并迅速写出了对联。他的才华让陶澍大为赞赏。
上联:春殿雨从容 廿载家山印心石在
下联:大江流日夜 八州子弟翘首功归
这副对联表面看起来相当文雅而又平易,实际上这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内容。这篇文章深入分析了陶澍如何赢得皇帝的赏识并由此建立起王朝中的封臣关系。同时,他也描述了故乡人民对陶澍的拥戴之情,一般人难以理解,但对于陶澍这位行家来说却是一目了然的。文章中还涉及了一些典故,使得文章更具深度和韵味。
陶澍从马车上下来,看到这副对子时,他高兴得手舞足蹈。
真是人才啊,这么高的水平,问问是谁写的。据说是左宗棠!他迫不及待地召见了左宗棠。
两人坐下来喝酒聊天,这时陶澍已经快60岁了,他们成为了忘年交。只凭着自己的能力,左宗棠就结交了很多有权有势的人。林则徐也在他们中间,他经历了虎门硝烟之后感到很失望。来到醴陵后,他和左宗棠见面,一起探讨世界形势。他询问左宗棠,大清帝国面临的主要危机是什么。
左宗棠回答说,海上的危机太大了。日本正在威胁我们,英美法国的船只武器也十分强大。林则徐发表了与众不同的观点,他说季高啊,你的看法没错,但还有一点,近的威胁在沿海,远的危机在沙俄。事实上,早在20年前,林则徐就预见到了这个问题。林则徐认为西定新疆的重任不是任何人能够承担的,只有左宗棠才能完成这项任务。
当时左宗棠只有38岁,和虎门硝烟中名声大噪的林则徐成为了朋友。两人对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和西北军政的见解不谋而合。林则徐将自己多年搜集的宝贵资料和制定的战略计划全部交给了左宗棠。他希望左宗棠可以在未来的战争中运用这些知识。
事实上,左宗棠当时非常重视北部边境的沙俄。尽管其他国家需要通过太平洋才能到达大清帝国,但沙俄却可以南下侵略,这对大清帝国而言十分危险。
左宗棠当时在农村韬光养晦,并在教书的过程中结交了许多权贵。然而,在当时这些权贵并未发挥太大的作用,因为缺乏合适的机会。
1852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从广西起义之后迅速扩散到湖南,湖南巡抚感到十分惊慌失措。他们想到了左宗棠,并听从了建议将他请来出谋划策。左宗棠是当时文韬武略已经小有名气。
1852年4月,太平军挺进湖南,一路攻城略地,逼近长沙。8月,经过胡林毅、江忠源等人举荐,左宗棠接手了长沙城的防御事务。这标志着他正式进入了官场,开始施展自己的才华。左宗棠接到长沙城的防御任务后非常高兴,并认真策划和组织了防御措施。他的表现获得了巡抚和人民的高度评价,树立了自己的威望,为日后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左宗棠的指挥下,长沙城的防御措施井然有序,太平军围攻长达3个月仍无法破。最终,由于后勤补给跟不上,太平军被迫撤兵。这一场胜利使得左宗棠的名声大噪,许多人才知道他不仅文采出众,而是拥有出色的军事能力。
过了两年左右,新任湖南巡抚骆秉章知道了有这么一位人才,赶紧招募了左宗棠来担任幕府。1854年3月,左宗棠再次入座湖南巡抚幕府,长达6年之久。这个时候,清王朝在湖南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了,太平军在湘北肆虐,长沙周围的城池也多遭到攻占。加之,各地农民此起彼伏,屡屡举事。左宗棠日夜策划,协助内清四境,外援五省,同时革除弊政,开源节流,稳定货币,大力筹措军械船只。
由于他的悉心谋划,湖南军政形势得以逆转,湘军出省作战也多次获胜。左宗棠在湖南干了6年,虽然没有在仕途上获得更多的进展,但在这6年间,清政府都了解到了左宗棠的事迹了。
左宗棠的名气在朝廷中广为传颂,人们甚至说“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这一切都得益于曾国藩的推荐。虽然曾国藩比左宗棠大一岁,但早年就已迅速崛起,成为朝廷中的重臣。曾国藩向朝廷极力推荐左宗棠,让他从湖南巡抚幕府的一个随从人员一举升迁为浙江巡抚,相当于省长兼军区司令员。虽然左宗棠当时已是49岁快50了,但他的才华和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并取得了不断升迁的成果。
这一切成功的背后,曾国藩发挥了重要作用。曾国藩与左宗棠是早期的朋友,因此曾国藩不断向朝廷大力推荐左宗棠,才有了他在官场上的连续晋升。由此,左宗棠对曾国藩怀有感激之情。从那时起,他的仕途才得以一帆风顺。
曾国藩的推荐对左宗棠的升迁确实有很大的关键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左宗棠会事事听从曾国藩的意见。事实上,左宗棠在担任官员期间,多次因对某些政策与曾国藩意见不一而坚持己见,认为自己的意见更为正确。这种公事公办、不因私情左右的态度,让左宗棠在朝廷大政方面赢得了很高的声誉,被称赞为一位清廉正直的官员。
尽管有人批评他“不近人情”,但其实左宗棠出自一个普通人家,能在当时的官场上取得如此成就,离不开他的聪明才智和一诺千金的性格。他坚持“公事论不得私交”的原则,不因私情左右公正公正,有一幅对联就是曾国藩和左宗棠作的
上联:季子妄言高与吾意见相则左
下联:藩侯徒误国问他经济有何增
上联意思就是就是你自己认为你自己挺高明你跟我意见不一样,下联左宗棠回答,你的那套东西是误国的,对国家经济建设有啥增长。
以上小事反映出的一些情况表明,封建社会并不完全是腐败丛生、官僚结党营私各立山头的局面。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成为一代名臣的人,并不见得都有贪污腐化受贿的问题。因为在当时的社会中,名臣们必须具备高超的能力和崇高的人格,才能够获得人们的信任和支持。这样才能够在官场上升至重要位置,并影响朝廷的决策。
比如,若是一个名臣不具备足够的能力和人格力量,他是很难掌管大权,也不可能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忠诚。就以左宗棠、曾国藩和李鸿章为例,他们的能力、人格道德和智慧,才是让他们在官场上脱颖而出,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他们的领袖魅力能够集聚人民的力量,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做出重要的贡献。
所以重新捋一遍左宗棠这件事,也许可以纠正我们对晚清重臣惯有的一些偏见,认识到在当时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下,一代名臣能够升迁并立足于官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能力、人格和智慧都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