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球最关注的剧集,莫过于网飞年度大戏,纪念马尔克斯逝世十周年的剧版《百年孤独》!这部拉美文学魔幻现实主义“天书”有没有被“魔改”?刚刚收官的第一季前8集,目前豆瓣评分已涨到9.0,似乎回应了人们的隐忧。
斯人归去十周年,网飞先交半场卷
名著改编“目睹之怪现状”
电影百年“独孤”哪家强?
YIQIYINGCHUANG
纵观世界影史,名著改编是门“玄学”,就连大师也有翻车的时候——
库布里克能携手阿瑟·克拉克“共创”《2001:太空漫游》,“入坑”《洛丽塔》却和纳博科夫反目成仇;科波拉“梅开二度”认《教父》赚得钵溢盆满,转眼因康拉德《黑暗之心》“一夜回到解放前”;黑泽明逮住《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三薅莎翁羊毛”爽到文体两开花,结果薅到高尔基被《在底层》的《仇敌》“打脸啪啪啪”……
库布里克(上)《洛丽塔》片场喜提黑眼圈;科波拉(下)《现代启示录》烧钱真肉疼!
也做过影评人的马尔克斯,后来去拜访黑泽明,亲耳聆听了后者对莎翁和高尔基的“薅羊毛往事”,两位大神谈笑风生六个小时!可聊到小马弟弟早已蜚声文坛的《百年孤独》和《霍乱时期的爱情》,黑泽老哥只字不提影像化改编的事。
理解马尔克斯的“意难平”。但如果让我假设大师导演改编《百年孤独》,私以为有比黑泽明更合适的人选。因为前面这些大师都只有名著改编电影的文本经验,这还发挥不稳定呢。咱们把目光投向和我国东北同纬度而且也吃酸菜的国度,“德国的巴尔扎克”莱纳·法斯宾德,人家不但有名著改编电影的正面案例,还成功操作过电视剧呢!
法斯宾德(右):我不是“法鲨”是“法胖”,和巴尔扎克长得很像
1974年,29岁的法斯宾德把19世纪德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冯塔纳的《艾菲·布里斯特》搬上银幕,浓缩成140分钟的电影,还底气十足地拍成黑白的默片,这就是鼎鼎有名的《寂寞芳心》。到他去世的前两年,又把德国文坛巨匠德布林的《柏林,亚历山大广场》成功改编为14集电视剧,单集片长60分钟,和《百年孤独》片长差不多。
算来《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原著33万多字,《百年孤独》原著26万多字。改编成剧集后,在单集片长差不多的基础上,前者还比后者少两集。可见“法胖”的浓缩功力。虽然两部名著流派不同,《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柏林,亚历山大广场》是意识流+表现主义,但后者改编难度可不次于前者。
剧版《柏林,亚历山大广场》评分相当高,汉娜·许古拉在里面也只能“打酱油”
拉来法斯宾德,是给网飞《百年孤独》作一个可量化的参照系。下面言归正传,我将从电影镜头语言切入,看看剧版对原著改编有哪些出彩的地方;当然亦站在“原著党”的视角,看看网飞有哪些莫名其妙的“魔改”,窥一斑而见全豹,力求不偏不倚。
四平八稳改编有惊喜也有惊艳
魔幻or魔改也看魔力镜头语言
YIQIYINGCHUANG
首先来看来两张剧照——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索拉里斯》(1972年)与网飞《百年孤独》(下)对比
如果把老塔的《飞向太空》中穿现代衣服的凯尔文P掉,你一定认为上图更像《百年孤独》里的“洪荒大泽”。同样改编自名著,塔可夫斯基对莱姆的科幻原作更多融入神秘主义的个人内省体验,与《百年孤独》中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一代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筚路蓝缕穿越大泽建立马孔多,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对神秘未知的“上下求索”。
然而马尔克斯原著中远征队寻找马孔多与文明世界的通道,用砍刀斩碎“猩红的百合”与“黄金的蝾螈”等对后文至关重要的意象 (分别隐喻蕾梅黛丝和阿玛兰妲) ,网飞剧版却没有表现出来,诸多意象不怎么过瘾 (后来开始渐入佳境) ,魔幻不足,现实有余。再看一组镜头对照——
科波拉《现代启示录》(1979年)与网飞《百年孤独》(下)对比
科胖的《现代启示录》的威拉德上尉 (马丁·辛饰) 根本都不用P图,甚至可以替换掉网飞《百年孤独》里的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虽然威拉德上尉是要刺杀马龙·白兰度饰演的科茨上校。同样是改编自名著,科波拉把约瑟夫·康拉德《黑暗之心》的背景换成了越战。配合着大门乐队迷幻摇滚歌曲《The End》的旋律,更添鬼魅气息。
网飞《百年孤独》本来画面魔幻度不够,还很少靠插曲来凑,音乐性也弱一些。这里直接用的旁白——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梦见矗立起一座喧嚣的城市……”,音画根本不搭嘎。
不过有的地方,网飞《百年孤独》对原著的处理确实很出彩,比如——
草间弥生《无限镜屋》(上)与网飞《百年孤独》(下)对比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原作中,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远征路上见过“河水仿佛玻璃在流动梦见”,还梦见过“以镜为墙的屋子”。剧版《百年孤独》没有简单粗暴地直接展示,而是含蓄地在波动的河水上落满叶子。而比马尔克斯小两岁的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也创作过《无限镜屋》,不得不说,波点艺术和魔幻现实的想象疆界是接壤的。
说完布恩迪亚家族第一代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再说说吉普赛发明家梅尔基亚德斯。虽然没有尊重马尔克斯原著最明显的装束“帽子像乌鸦”,却自有特点——剧中梅尔基亚德斯出场就弄得跟赛尔乔·莱翁内《革命往事》里的好汉胡安 (罗德·斯泰格尔饰) 似的,带着一股绿林草莽的匪气——
赛尔乔·莱翁内《革命往事》(1971年)与网飞《百年孤独》(下)对比
《百年孤独》原著中布恩迪亚家族第二代的小儿子奥雷里亚诺,三岁时就能预知未来、“意念移动锅子”,剧中处理地中规中矩。我倒更希望网飞借鉴塔科夫斯基另一部成功的科幻电影《潜行者》 (改编自斯特鲁伽茨基兄弟的名著《路边野餐》) ,里面女孩怎么用目光移动杯子——、
塔可夫斯基《潜行者》(1979年)与网飞《百年孤独》(下)对比
而原著中从旁人口中侧面宣告梅尔基亚德斯第一次死亡,剧版也处理地差强人意。马尔克斯笔下的亚美尼亚人,喝下琥珀色糖浆,然后画成一滩黑色柏油,声音在空中漂浮。网飞剧中直接拿柏油糊一脸,镜头切到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一脸惊愕状,再回来老人衣服掉在地上。拍得不美且生硬。
来看看和塔可夫斯基齐名的亚美尼亚电影大师谢尔盖·帕拉杰诺夫怎么处理类似问题。在《石榴的颜色》中,老帕根本没用电脑特效,而是用两个定格画面就搞定了。人物身上的部件没有全隐,只有象征身份的帽子隐了,亚美尼亚特色绸质服饰“弃掷逦迤”,呈现一种凄美。如果套用老帕的模式,哪怕老人空中有假牙停留呢?
帕拉杰诺夫《石榴的颜色》(1969年)与网飞《百年孤独》(下)对比
不过,网飞《百年孤独》对原著的改动也有别具灵气的神来之笔。在布恩迪亚家族第二代大儿子何塞·阿尔卡蒂奥和吉普赛人私奔后,二儿子奥雷里亚诺和刚出生不久的小妹妹阿玛兰妲在父亲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工作室里,马尔克斯笔下的“魔幻时刻”是躺着阿玛兰妲的柳条摇篮自行移动起来,在屋里兜了个圈。
剧中则创造性的使用了三分构图,阿妈兰妲的柳条摇篮没有兜圈,而是无外力悬浮起来,这点和塔科夫斯基的《镜子》里母亲的悬浮,同样也是三分构图,对照来看相映成趣——
塔可夫斯基《镜子》(1975年)与网飞《百年孤独》(下)对比
等到了乌尔苏拉女儿们长大了谈婚论嫁的时候,风度翩翩的意大利钢琴技师皮埃特罗·克雷斯皮每次出场,画风都是大量自然光,具有了维米尔风俗画般柔和的油画质感。这里拿库布里克导演的《巴里·林登》同样特色的“油画”场景为参照系,大家感受一下——
库布里克《巴里·林登》(1975年)与网飞《百年孤独》(下)对比
而政府委派到马孔多的里正,堂阿波利纳尔·摩斯科特的女儿蕾梅黛丝出场的时候,作为奥雷里亚诺一见钟情的爱人,她的镜头都自带粉粉嫩嫩的色调,复古而“多巴胺”,我们可以拿上世纪60年代“捷克电影新浪潮”代表作之一《雏菊》为参照系感受一下,实际也是坠入爱河的奥雷里亚诺的“粉色心情”——
维拉·希蒂洛娃《雏菊》(1966年)与网飞《百年孤独》(下)对比
作为《百年孤独》最美好的人物形象之一,蕾梅黛丝也是马尔克斯理想美的化身。囿于篇什,这里不做更多剧透了。不过可以说的一点是网飞剧版基本上保持了80%左右原著内容,浓缩整合的也比较合理,总体四平八稳。原著精彩的描写也融入大段旁白。
如同皮埃特罗·克雷斯皮出场的自然光油画风,蕾梅黛丝出场的多巴胺滤镜,《百年孤独》另一位美好的人物形象丽贝卡,出场也有标志性的鱼眼镜头;更甭提布恩迪亚家族两位大家长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和乌尔苏拉出场,必有大量长度超过希区柯克《夺魂索》的长镜头。等等不一而足。
网飞《百年孤独》丽贝卡出场的绝美鱼眼镜头
当然,《百年孤独》原著和网飞剧版咋少了马尔克斯的诗歌元素!纪念影评人兼诗人马尔克斯,最后献个丑,也给蕾梅黛丝写首小诗,作为本文的小尾巴——
《致蕾梅黛丝》
百合花般的肌肤
凝脂了嗅觉的时间
翡翠色的瞳孔
封冻了水草状的火焰
玫瑰那螺旋的呼吸
给夜空玻璃上了一层哈气
蚯蚓在群星的沙漏里
翻松了梦的壤地
你清晨烘焙的面包
有太阳做芝士流心馅
你阅读的那页湖水
我藏了一枚月光书签
你咖啡上的拉花是一座小镇
我的房子恰好是一块方糖
爱情的针刺绣出甜度
融化了我用风砌成的围墙
作者 逍遥花童
逍遥骑士在路上,遇见达摩流浪者
排版丨Amethyst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
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
益 起 推 荐
关 注 【 益 起 映 创 学 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