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奶豆爸爸~
参加朋友婚礼,饭桌上发生的一幕,令人五味杂陈。
与我一桌的有一对母子,男孩看起来七八岁的样子,特别调皮好动,仪式还没开始,手里就捏着筷子,不停地扒拉着桌上的菜品。
同桌的人虽有反感,但因为是孩子,又是喜事,也不好发作,只能时不时把目光看向男孩的妈妈。
但对方似乎不以为然,并没有出言提醒和教育。
直到小男孩挥舞筷子,把菜品里的汤汁飞洒了出来时,男孩妈妈后知后觉的说道:“你就不能慢点吗”?
谁成想听见这句话,小男孩不但没有丝毫敬畏和害怕,反倒狠厉的冲妈妈回击道:“你别管我”。
说完话,气呼呼的走开了。
男孩妈妈略显歉意的看了大家一眼,随后追了出去,只剩下我们面面相觑。
在场的有人认识这对母子,说小男孩从小就不听话,在外面肆无忌惮,就连跟他爸妈平常也是吆五喝六的。
突然想起家庭教育专家卢勤说过的一句话:
一个家庭,假如在饭桌上,家长摆错了位置,那么将来在孩子心里,就可能没有你的位置。
深以为然。
作为家长,可能并不在意孩子未来有多大的出息,但懂事孝顺,也许是父母最为朴素的愿望。
而一个孩子是否孝顺,从他生活的点滴,尤其是在饭桌上,就能窥探一二。
正如“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诠释的那样,这一切都草蛇灰线、有迹可循。
01.孝顺的孩子,吃饭时会有“规则感”
所谓规则感,指的是做任何事情,要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和有序排列。
对应到吃饭用餐这事儿,也是如此。
礼记有云: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从这句话也能看出,餐桌文化与礼仪,对于一个人品性与修养的培育,到底有多么重要。
而这一切的底层逻辑,就是“规则感”。
正所谓:没有规矩,则不成方圆。
试想想,一个孩子,若是在饭桌上,不懂就餐礼仪,无法无天,肆无忌惮,那么久而久之,他对一切就失去了敬畏感。
一个对任何人或事,没有敬畏感的孩子,他的破坏和闯祸能力,也许大到我们难以想象。
相反,那些从小在父母餐桌文化教导下而长大的孩子,内心就有一颗敬畏之心。
他们懂得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并且还懂得关注他人感受,不以自我为中心。
两方相较,是否孝顺,也就一目了然了。
02.孝顺的孩子,饭桌上有感恩之心
网上有一个热门话题:为什么现在很多孩子,缺乏感恩心,非常自私呢?
下面有一个高赞的回答是这样说的:
因为不缺物质,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保姆式养育,让他们觉得一切都理所应当。
是啊,现如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是不少孩子却在父母的宠溺之下,越来越看不到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从而感恩二字,也就无从谈起。
在心理学上,有个词汇叫做“受之无愧感”。
指的是,当孩子习惯了接受,就会觉得父母做什么,都天经地义。
比如饭桌上,把好吃的饭菜,先紧着孩子,有时担心孩子够不到,还会主动往孩子面前挪。
而这一切,其实就会慢慢滋生孩子的“受之无愧感”。
当一个孩子长时间被浸润在温室里,被宠爱和纵容,那么感恩与爱,也就会距离他越来越远。
正如教育家尹建莉说的那样: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餐桌是最好的课桌,家是最出色的学校。
如若家长在餐桌上诠释的都是偏爱与骄纵,那么孩子得到的就是自以为是和嚣张跋扈。
反之,如果家长教给孩子的是礼仪、感恩与敬畏,那么孩子投射出来的就一定是孝顺、懂事与乖巧。
03.孝顺的孩子,懂得在饭桌上分享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孩子,只要有自己喜爱的菜品上桌,就迫不及待的占为己有,给自己的碗里先装的满满当当。
若是被家人提醒和阻挠,要么我行我素、不管不顾,要么大吵大闹,发泄情绪。
这种孩子的底色里,缺少的就是分享。
再说的简单直白一些,这类孩子不但自私,并且不具备同理心,更不会顾及他人的感受与看法。
试想想,在如今这个不愁吃穿的时代,能做出这样的举动,那么等到他们的父母年纪大了,真的能指望他们伺候在病床前吗?
反之,那些在饭桌上,懂得分享的孩子,多半能“看得到”别人。
这是一种与他人站在一处的感同身受的情感,也正因为有了这种情感,才让他们变得有血有肉、内心柔软。
所以别看小小的一方餐桌,其实却能反映出一个孩子的品性和修养,甚至是他们的未来。
之前,在网上看到过一个视频:
饭店里,一位爷爷带着孙子去吃饭。
由于年纪大了,爷爷拿筷子用餐时,手不自觉的颤抖。
小男孩察觉到这一幕,立刻将饭菜断到爷爷面前,半跪在椅子上,一勺一勺的喂给爷爷吃。
那一幕,令人感慨泪目。
我想,能够养出这么孝顺和懂事的孩子,或许才是一个家庭最大的福报。
其实,养育孩子,从不是去改变他,而是影响他。
而餐桌作为家庭生活中的“教育重地”,可能才是让孩子走向独立,变得有担当、受欢迎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