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日股收盘时,本田大涨了12%,而三菱汽车和日产汽车都大涨7%,有什么重大的好消息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并不是。

这背后是,长达百年的日本汽车工业,领先了整整40年,而落后只需要4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挽救兵败如山倒的颓势,本田和日产开始进入合并谈判,日本汽车产业将要开始史无前例的重大整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车企的崛起

一百年前的1925年,福特、通用和克莱斯勒先后进入日本市场,开启了日本汽车工业的发展。

1933年,丰田和日产汽车相继成立。

1936年,日本颁布《汽车制造事业法》,禁止外国汽车公司进入日本,美国公司被迫退出,日本汽车开始了全面的国产化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5年二战结束,1946年本田汽车成立。

作为曾经进攻过美国本土的战败国,按说美国应该对日本处处提防啊,然而因为美国的小心思,为了支撑朝鲜战争,大量军需订单下到了日本本土,而日本也顺势出台大量的产业政策。

●《企业合理化促进法》(1952)

●《仰赖于替代及增长车辆的小汽车七年充足计划》(1952)

● 《关于引进有关小汽车的外资的基本方针》(1952)

● 《关于乘用汽车合作及装备合同的处理方针》(1952)

● 《国民车育成纲要》(1955)

● 日产与英国奥斯汀合作(1952)

● 五十铃与英国路特斯合作(1953)

● 日野与法国雷诺合作(1953)

日本汽车产业得以重建,并进入高速发展期。

在1946年,日本汽车产量只有1.85万辆,而到了1960年则达到了76万辆,增长近40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1年,日本的汽车出口量仅有865辆,不足一千辆。而到了1960年,出口达38809辆,增长了近45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讲到这忍不住说,如今中国新能源车产业崛起,逼退着日本汽车业的衰落,也算是解气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毕竟,他们是曾经沾着抗美援朝的血而壮大的,希望中国的汽车企业们知道,你们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

再回到历史,进入到60年代,日本汽车产量连年快速增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1960年代初期的年产量不足100万辆,迅速飙升到了1970年代初期的700万辆。

出口量从1961年的5.7万辆,到1975年时已经达到了268万辆,短短15年出口量增长47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1968年,日本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生产国。

伴随着汽车工业的蓬勃,日本的经济也在高速增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越来越多的日本家庭也开始拥有汽车,日本的家用轿车保有量,从1960年的46万辆,仅用了短短5年,就增长到了1965年的218万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70年代时,国运继续笼罩着日本。

国际社会先后在1973年和1979年爆发两次石油危机,原油价格累积上涨达10倍,影响超10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美系汽车往往以大和高排量著称,日本汽车则因为紧凑的小车型、低廉的价格,以及小排量低能耗,比美系车省油2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油价冲击下,美国汽车三大巨头的产量纷纷大幅减少,并出现巨额亏损。

巨头之一的克莱斯勒,更是在1979年陷入财务危机,当年的卡特政府甚至出台法案(《1979年克莱斯勒贷款担保法案》),花15亿美元救助克莱斯勒。

在1980年,全美41个汽车工厂已经倒闭了15个,25万汽车产业工人遭解雇,底特律黑人居民的失业率达到65%。

而与石油危机同时发生的,是日本汽车在美国市场长驱直入,年出口量从1970年的31万辆增长到1979年的177万辆,增长6倍;

在美国进口车中的市场占有率,从1970年的24%,迅速增长到了1979年的7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得益于在美国市场的开疆拓土,到1980年,日本汽车产业首次突破年产1000万辆,超过了美国,成为了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大国,开启了长达四十年的巅峰之路。

日本丰田、本田、日产、三菱和马自达五大汽车公司,成长为国际巨头。

美日贸易战

然而,不出意外的,先是“日本威胁论”成为舆论热点,随后,贸易战随之打响。

一如我们近年耳熟能详的贸易战,几乎一模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回顾历史你会发现,40年过去了,老美的性格是真的没变过。

1980年1月,美国对日本汽车行业发起“301调查”。

5月美日达成和解协议,日本同意让汽车企业走出去,投资进入美国,同时,简化日本的进口手续,免除汽车零部件进口税,从美国进口汽车零部件。

然而即便有协议,贸易战仍旧没有完结。

6月,美国汽车工人协会申请发起“201调查”,要求将汽车关税从2.9%提升到20%,并限制汽车进口总量。

1981年,美国国会发起《本特森-丹佛斯法案》,要求每年进口日本车不超过160万辆。

1982 年,美国国会提出《当地成分要求》,要求日本汽车必须含有一定比例的美国零件。

虽然法案没被通过,但依然让日本汽车产业感到了极大的压力。

美日双方达成《美日汽车贸易协议》,日本从1981年开始“自愿”限制对美国的出口数额,前后被限制了13年,直到1994年才结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一时期,加拿大、意大利、法国等地,都对日本车企实施了各种贸易制裁。

因此,自80到90年代,日本车企开启了全球各大洲的本土化之路。

1982年,本田实现美国本土化生产。

1983年,日产美国公司成立。

1984年,丰田与通用合资产的新联合汽车公司投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联合汽车公司

1986年,丰田在肯塔基州成立丰田美国公司,三菱、马自达等也都在美国本土成立子公司。

日资企业在美国本土的产量,从1983年的5.5万辆增长到1992年的137万辆。

除美国外,日本车企还在加拿大、德国、英国等地开始布局生产,用海外生产能力逐渐替代本土生产。

至1990年,日本汽车产量达1350万辆,达到了历史最高值后开始下降。

而到了1994年,日本汽车的海外生产能力超过本土出口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0年代后,日系车企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势头。

2008年,丰田公司超过通用汽车,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制造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新能源车崛起

然而,从50年代一路走来的好运气,在近4年戛然而止。

事实上,如果我们看中国的汽车产量,会发现,中国制造的汽车在2008年之后到2020年之前,一直在飞速增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每个中国人都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高速增长的都是合资车,名义上是中国产,然而其实他们是大众、丰田、本田、别克、起亚等等,是海外汽车巨头的本土化路线而已,受益于中国的经济腾飞,从而在汽车市场大赚特赚。

而纯国产车,不仅销量不高,甚至在价格上,也只占据了10万元以内的最低生态位。

不信我们看出口数据就能发现,在产量数据高速增长的2008到2020年,出口竞争力竟然弱到微乎其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

因为当年的中国汽车,无非都是国际巨头的本地化成果,怎么可能会有国际竞争力呢?

而最终,中国汽车产业的强势崛起,则得益于2020年之后的近4年时间里,新能源车产业的爆发式发展。

仅用了4年时间,新能源车不仅在本土的销量中超过了燃油车,更是支撑着中国汽车的出口量,在近4年完成了三次超越。

在2020年,我国汽车出口量仅为日本的1/4,德国的1/3,韩国的1/2。

到2021年,我国超过韩国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出口国。2022年,我国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出口国。

2023年,我国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2014年到2020年,我国的汽车出口常年保持在100万规模,而2023年出口量则几近500万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日资车感受到的寒意,也不过就是2024年刚刚才开始而已。

1-8月,本田在中国的销量下降了27%,

到9月,销量下降扩大到了29%,

到10月,销量下降扩大到了3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知道,中国大陆是新能源车战场最激烈的地方。而在全球很多地区,中国车企才刚刚开始拓展市场而已。

甚至于,受益于多个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中国车企对旧时代巨头的竞争还在被延缓。

但即便如此,日本汽车行业的全球产量在2024年上半年依然减少了6%。春江水暖鸭先知,他们是真的感受到了寒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车企的自救

12月23日,本田和丰田启动合并谈判,这是他们应对竞争重压的自救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最后的问题来了,他们的自救能成功吗?

我的答案很明确,因为道理永远是相通的。

早在4年前的2020年初,我预言蔚来汽车会成为超级牛股,后来蔚来涨了超20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当年讲解过,为什么必须要押宝到新建立的不知名车企,而不是押宝到原有的巨头大众、本田、通用。

原因是,新能源车不能仅仅是油车加个电池这么简单的变化,否则就不叫革命了。

想要造出颠覆性的变革,必须要突破传统汽车“代步工具”、“交通运输工具”的思维,要有一种全新的思维,要有一种从家里私人空间向外的延续。

而这种新思维,是传统车企很难产生得出来的,他们思维早就被过去二三十年的成功所固化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章发布时间2020年3月

也正是基于这一原因,所以早在几年前,我就说日韩系车企的前途都不再乐观了,最终,他们终将倒闭,甚至牵连日韩的经济衰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发布时间2022年,帖子编号0616

所以,逻辑的根基是思维。

旧车企放弃不掉旧思维,就会导致他们在这一次新能源革命中全面落后。

而这一次的本田和日产合并,这种自救方式,我们能看到他们思维的变更吗?

没有。甚至于恰恰相反,旧巨头的抱团,更体现出了他们在心态上的依赖性。

本田想着依赖日产,日产想着依赖本田,他们还在把希望寄托在对方身上,根本没想到彻底的自我变革。

思想不变,最终就一定会被社会变革所淘汰。

回望日本汽车业百年史,领先40年,落后竟然仅需要4年。可惜吗,可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