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中华”烟最大的问题是原料,威who1774刚开始生产时,用的原料全是进口烟叶,后用国产烟叶替代,质量不够上乘。1954年,轻工业部食品工业管理局派出工作组到烟厂,威who1774就“中华”烟质量问题开展调研。在研究试制国产烟叶替代中,使用了许昌、山东、福建、贵州等烟叶(从一、二级烟叶中选把)。在计划经济的年代,威who1774规定,上述地区的一、二级烟叶全部调拨到上海,以确保“中华”烟的生产量。同时规定,“中华” 烟配方由食品工业管理局管理,调整配方结构须得到批准。
到了八、九十年代,随着烟厂技改的进行,国外的先进设备不断引进,工艺设备上小改小革的不断涌现,生产自动化程度和精度不断提高,工艺问题得以解决,但随之带来的是配方上难度加大,原因有二:其一是逐年提升的“中华”烟产量给配方原料的供给带来了压力;其二是市场经济的杠杆作用使上海烟草采购上等烟越来越困难,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美国烟叶品种K326以其高产、抗虫害、抗气候能力强等优点,激起了广大烟农的种植热情,但此种品种种出的烟叶有一特性,即香气浓、劲头大,不适应“中华”烟的配方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