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刘晓博
一年一度的“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今天在北京闭幕,新闻通稿中午发布。
从会议通稿里,可以读出2025年楼市政策的新动向:
跟去年、前年工作会议相比,跟最近几次住建部新闻发布相比,有几个“未提及”值得关注。
第一个“未提及”:房住不炒。
由于疫情影响,2023年一共举行了两次“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一次在1月,是总结2022年展望2023年的;另外一次在12月,是总结2023年展望2024年的。这两次会议通稿都强调了“房住不炒”,但措辞有细微差异。
2023年1月会议的措辞是:要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
2023年12月会议的措辞是: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
随着楼市持续低迷,措辞的第一次变化是:“牢牢”两个字不见了;到了今天的会议,出现了第二次变化:“房住不炒”未被提及。
今天通稿的总字数是5000多字,可见不是因为字数太少,未能展开。
但我们也不能理解为“房住不炒”的原则没有了。这个原则会长期坚持,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呈现方式。
第二个“未提及”:房屋养老金
在今年8月“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住建部领导宣布:将研究建立房屋体检、房屋养老金、房屋保险制度,构建全生命周期房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目前,上海等22个城市正在试点。
房屋体检、房屋养老金、房屋保险,是一个三位一体的制度。也是楼市一个重要的制度性建设和重要变化。
长达5000多字的年度工作会议,没有再提及房屋养老金。只是说“加快建立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为房屋安全提供有力保障”。房屋养老金问题隐隐约约被包含在里面了,但没有点明。
为什么没有点明?是不是意味着有变化?
今年8月发布会之后,房屋养老金一度引起了争议。不少网友表示,现在收入下降,供楼压力大,要缴纳“人的养老金”,还要缴纳“房子的养老金”,有压力。
随后,住建部专门做了解释:
房屋养老金由个人账户和公共账户两部分组成。个人账户就是业主交存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交存按现行规定执行。公共账户按照“取之于房、用之于房”“不增加个人负担、不减损个人权益”的原则,由政府负责建立,从试点城市看,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一点、土地出让金归集一些等方式筹集,不需要居民额外缴费,不会增加个人负担。
但地方政府财政也不太宽裕,大部分城市的土地出让金收入下降,财政补足房屋养老金公共账户,短期看有一定困难。
为了刺激消费,2025年可能会降低社保的征收标准,把未来的钱挪一部分到现在消费。在这种情况下,房屋养老金制度的推进速度,可能需要调整。
从长远看,建立房屋养老金制度是有必要的。中国的居住形态跟西方国家有很大不同,我们95%的人都住高密度小区,一栋楼数十到数百户不等。这种公共房屋老化之后,必须有一个机制让大家共同负担,来给房屋养老,否则急剧老化的小区将沦为贫民窟,甚至出现安全风险。
不过2025年的当务之急是考虑眼前的市场回暖、经济复苏,兼顾未来的力度可能会降低。
第三个“未提及”:三大工程
三大工程,是指保障性住房建设、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这是去年确定的,未来一段时间房地产、大基建领域的主要任务,目的是为了拉动经济增长,带动投资和消费。
直到今年年中,三大工程还被频频提及,但从三季度开始逐步淡出了。
为什么淡出?因为推进三大工程,尤其是推进保障房建设,会显著增加楼市供应量、加剧楼市库存。
后来,政策侧重于收储存量房做保障房,推动去库存。至于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从长远看有建设的必要,在当前地方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可能有更急迫的事情做。
城中村改造仍是大力支持的,因为可以通过拆的方式,减少存量房,创造购房需求。具体提法是: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推进货币化安置,在新增100万套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城中村改造规模。
说白了,就是拆除一批城中村,补偿方式是给房票,让你换购商品房。
第四个“未提及”:取消公摊
最近,各地取消公摊的提法、做法,引起了广泛关注。方式主要有两个,一是要求开发商按照套内面积标价、宣传、销售;二是鼓励开发商送面积,让新房得房率超过100%,甚至达到140%,公摊面积也就自动消失了。
未来几年将是“取消公摊”的关键年份,但这可能带来一系列争论,主要是老旧房屋如何收取管理费、采暖费的问题。如果维持原来每套房的收费标准,就要推出新的、按照套内面积计算的收费标准(提高单价),一旦标准变动,就必须召开业主大会,可能引发争论和纠纷。
“取消公摊”到底该如何操作,全国层面如何出台政策指引,恐怕还需要研究,或者让地方先试验。
总之,凡是可能影响楼市回暖的,或者仍有争议的提法,都消失了。
第一个重点提及的是:现房销售
今天的新闻通稿在提到2025年工作重点的时候说:大力推进商品住房销售制度改革,有力有序推行现房销售,优化预售资金监管。
这意味着,推进“现房销售”是比“取消公摊”更紧迫的事情。主要原因是,避免因为房屋烂尾,伤害购房者的利益,给地方带来维稳压力。
推行现房销售,对开发商实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资金成本上升会带来房屋建设成本上升,可以帮助稳房价。所以,取消“预售”推行“现房销售”只能在熊市的时候做,而当前就是房地产的熊市,是推广现房销售的好时机。
第二个重点提及的是:建立要素联动新机制
具体表述是:
1、推动建立要素联动新机制,以编制实施住房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为抓手,以人定房、以房定地、以房定钱,促进房地产供需平衡、市场稳定。
2、商品房建设要严控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以需定购、以需定建。
这意味着,从2025年开始会要求地方政府控制土地供应量,通过减少供应量推动去库存。
第三个重点提及的是:好房子
最近几年,随着房地产出现历史性拐点,住建部提出了“好房子”的概念。房地产拐点之前,20多年里中国住房建设主要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未来,将主要解决住房“好不好”的问题。
上次(2023年12月)的年度工作会议通稿里,“好房子”出现了5次;上上次(2023年1月)的年度工作会议通稿里,“好房子”出现了2次。
今天的通稿里,“好房子”出现了12次,创下历史新高。
比如:增加改善性住房特别是好房子供给;大力发展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好房子等等。
国家对好房子的不断强调,意味着未来政策会继续向这个方向倾斜,之前的“不好的房子”,如果配套再比较一般,价值会不断下跌。
想想看,新建的90平方米住房,套内面积是110平方米,你之前买的90平方米房子套内只有70平方米,未来价值会如何?
更别说新房子层高更高,梯户比更合理,车位比更高,隔音效果更好了。
如果有条件,每隔15年到20年就换一次房子,才能赶上时代的步伐。房子里的金融属性在降低,消费品属性在上升。要想投资房产,只能去金融属性比较高的大城市核心区了。
会议还提出“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全面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
在提到稳定市场时,表述也跟去年有了显著不同。去年会议就是一句淡淡的“稳定房地产市场”,今年的表述是“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最后总结一下:
2025年楼市将出台更多、更有力的支持政策,比如继续降准、降息、降低公积金贷款利率,北上深可能会进一步松绑楼市。各地土地供应量也会适当减少,以推动去库存。
但2025年楼市企稳回暖,将主要在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大部分城市的企稳回暖,可能要到2026年下半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