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姜圣阶

曾为“两弹”事业作出卓越贡献、曾主持国家核安全局的组建并出任第一任局长的姜圣阶,祖籍为山东海阳县,籍贯黑龙江省林甸县;1915年11月14日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河北工业学院(今河北工业大学)机电系毕业后,先后在南京永利宁厂、乐山永利川厂等单位工作。

1947年,姜圣阶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学习;1950年回国后,经民族工业先驱侯德榜举荐,到了当时中国最大的化肥厂——永利宁厂做了副厂长兼总工程师。

解放后,他曾任南京化学工业公司总工程师,华东化工研究设计院院长兼总工程师。上世纪50年代,他领导并参加了氨合成塔内部的结构改进,改用自行研制的高效氨合成催化剂,将合成氨的日产量由39吨增加到400吨;接下来,他还领导设计和制造出大型沸腾焙烧炉,国内首次用于硫酸生产,产量提高约10倍。为此,周总理亲自为他签发了贺电和奖状,国务院颁发4万元奖金。

上世纪60年代,姜圣阶曾作为技术总负责人,组织了中国第一座大型军用生产反应堆、第一座核燃料后处理厂的建造和运行,为“两弹”研制作出重要贡献;同时,他还领导了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提供核心部件的研制攻关工作,保证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的准时进行。

1975年后,姜圣阶调到第二机械工业部(二机部)工作,任副部长、科技委主任、核燃料局负责人。1992年12月28日,重庆涪陵的816厂转民、生产大化肥的成功,姜圣阶拟亲临现场致贺,由于心脏疾病突发抢救无效,在重庆逝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4年10月16日,《文汇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6年7月16日,姜圣阶(左)陪同杨成武上将(右)视察40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姜圣阶(左)和汪德熙

2014年10月16日,《文汇报》用8个版面的特别报道纪念中国原子弹爆炸50周年,其中刊载了1981年12月31日出刊前的一个大样中的文章,标题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记》。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文汇报》的老报人郑重。1982年年初,郑重曾揣着大样,前往国务院副总理的张爱萍将军的办公室、请将军审稿;将军仔细看过稿件,提出了若干修改意见,但最终要求压下不发,理由是“保密”。张将军说:“文中涉及的一些细节,看似无关紧要,但懂行者便能从中推算出我国原子弹的数据。”

在这篇文章中,有采访姜圣阶的一段内容,时间地点时1981年12月2日于北京三里河姜圣阶家。值姜圣阶先生忌辰,如去特选摘其内容、以致追思。

姜圣阶当时是酒泉原子能联合企业(404厂)副厂长、总工程师,是搞原子弹原材料的;他们要从铀矿原材料中提炼出U-235,搞内球组合件,是原子弹的核心部件。工人说:“搞不好,我们的命就没有了。”姜圣阶说,我们真的是天天都在和死神作战、不能出问题。

当郑重问到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阶段时,姜圣阶的回答时:搞化工的,总是在和跑、冒、滴、漏打交道,搞核材料生产,这个矛盾更为突出,搞不好放射物质就跑出来。文化大革命时有些乱套。我是反动学术权威,以蹲点的名义被下放到A工程。A工程进入热料试车以后,突然发现第二混合澄清槽物料大量流失,生产不出产品的紧急情况。工人们当面批判我:你们资产阶级权威划“禁区”的设备室,我们今天就要进去。同志们高喊:“射线可以损伤我们的身体,但丝毫损伤不了我们忠于毛主席的红心”,毫不犹豫冲了进去……

“我呆了一下,也随即跟着冲了进去。后来,老工人周茂功将元件送上水井,消灭了这场灾难性的大祸。事后,我感到惭愧:虽然和工人是一前一后冲了进去,但这反映了思想上的差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介绍见下行文字

1969年1月7日凌晨,安全运行两年的军用堆,发生了编号为“34-32”的工艺管道铀元件严重烧结事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茂功

郑重听到这里,提了一个问题:当时的想法是真实的吗?姜圣阶不容置疑地说:是真实的。

郑重又问:现在有些人把在文化大革命中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认为都是违心的,你现在是否也这样认为?

对于这个问题姜圣阶嗤之以鼻:“我没有这种小人心理,我是真实的。”他接着说道:自这以后,我就不坐小汽车,坐公共汽车。跑去赶公共汽车,累得气喘吁吁,我边跑边想,还要加劲跑,越跑离毛主席路线越近,越跑和劳动人民感情越深,车上群众让座,我不坐。那时认为站着也是思想锻炼,这样就永远站在群众之中,永远和群众同甘共苦,永远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

对姜圣阶的采访结束后,老报人郑重郑重地写到:“我觉得他是一个最真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