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一次著名的会议,叫做瓦窑堡(bu3)会议,下面我们简要介绍一下它的经过和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会议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会议背景与准备: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策动华北五省自治,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危机。

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后转移到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瓦窑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派遣张浩回到陕北,传达了共产国际七大的精神和《八一宣言》的内容。

在得到共产国际七大的精神和前方反“围剿”取得重大胜利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决定召开瓦窑堡会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会议召开:

会议时间: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

会议地点:陕北安定县(今子长市)瓦窑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主持人:张闻天。

与会者:毛泽东、周恩来、博古、李维汉、王稼祥、刘少奇、邓发、凯丰、张浩、邓颖超、吴亮平、郭洪涛等十余人,以及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

会议内容:

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张浩传达了共产国际七大的精神和中共代表团发布《八一宣言》的经过。

毛泽东作《军事战略问题》的报告,分析了各阶级对抗日的态度,明确提出民族资产阶级在亡国灭种的关头有参加抗日的可能。

张闻天作《政治形势与策略问题》的报告,分析了华北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讨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等问题。

会议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着的“左”倾冒险主义和关门主义错误,制定了正确的策略。

会议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和张闻天起草的《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

会议争论与共识:

会议在讨论中围绕民族资产阶级有没有可能抗日的问题发生了争论。毛泽东等认为民族资产阶级有参加抗日的可能,而博古等则持不同意见。

经过讨论,会议最终达成共识,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

二、会议意义

政治路线的转变:

瓦窑堡会议解决了遵义会议没有来得及解决的党的政治策略问题,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

会议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历史性转变。

党的成熟与成长:

瓦窑堡会议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革命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已经成熟起来。

党能够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把共产国际七大提出的关于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总方针创造性地运用来指导中国的革命运动。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为后来的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

会议推动了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为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做了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准备。

党的群众基础的加强:

会议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路线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

会议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组织建设和农民工作的发展,加强了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

综上所述,瓦窑堡会议是一次极具历史意义的会议,是遵义会议的延续和深化。

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成功纠正了中央军事领导上的错误,主要解决了最为紧迫的军事与组织问题。

待中共中央抵达陕北后,才得以结合国内形势与党的任务,系统性地解决政治策略层面的问题。会议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与策略,不仅强调了抗日前提下,与民族资产阶级乃至地主买办阶级中部分力量重新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同时着重阐述了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必须且能够掌握领导权的重要性;既严厉批判了“左”倾教条主义在政治策略上的错误,又警示全党需警惕1927年无产阶级放弃领导权导致革命失败的教训。

这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具备总结过往革命成败经验的能力,能够从中国实际出发,将共产国际七大提出的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总方针,创造性地应用于指导中国革命运动。瓦窑堡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会议过程中充满了争论与共识的交织,其深远意义在于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历史性转变,促进了党的成熟与成长,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并强化了党的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