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广州市第二届“非遗在校园”研讨会在广州市文化馆顺利召开。来自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教育局、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广州市文化馆(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各区非遗保护中心的领导嘉宾,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教育专家、21所入选今年“非遗在校园”的优秀案例学校代表共同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非遗在校园”系列活动是广州市文化馆(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致力推动的一项系统性的青少年美育和非遗传承品牌活动,2024年广州市文化馆以此成功创建“首批全国青少年美育示范基地”。本年度,广州“非遗在校园”系列活动贯穿全年,路径多元,成效显著,成为文教融合的典型实践。

创建“全国青少年美育示范基地”

近年来,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文化馆(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依托市级非遗传承基地,培育和推广了一批具有示范性的学校类非遗传承基地。各学校涌现出众多具有良好示范效应的非遗美育品牌和案例,有力推动了“非遗进校园”向“非遗在校园”的提升。2023年3月,广州市文化馆启动了首届广州“非遗在校园”优秀案例征集和展示系列活动。同年,广州市文化馆凭借“非遗在校园”获评首批“全国青少年美育示范基地”创建单位,并于2024年11月创建成功并获授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批“全国青少年美育示范基地”创建单位获授牌。

2024年广州市第二届“非遗在校园”优秀案例展示活动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教育局联合主办,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广州市文化馆(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承办。通过促进文教融合向纵深发展,使非遗传承与育人树德的教学目标深度对接,全方位、多维度地展示“非遗在校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自今年3月份启动以来,经过了案例征集、走访调研、专家评审等工作,并于9月-12月期间邀请入选学校进行现场课例展示、举办美育成果展览、展演、表彰、研讨等,集中孵化和推介“非遗在校园”优秀案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育成果展。

9月14日启动仪式当天举办的首次非遗资源对接会,创新为传承人和学校搭建了沟通平台。对接会上,上百所学校代表与24个广州非遗项目传承单位现场进行资源对接,其中超半数学校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实现馆校携手,双向赋能。

9月-12月活动期间,广州市文化馆内的非遗主题图书馆同期展出117件学生非遗作品,并在中心阁连廊展示了广州“非遗在校园”图文成果。通过展览,让至少5万名进馆的市民游客了解了今年入选各学校在非遗美育上的成果,感受到非遗在校园的生机与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育成果展。

本届活动中入选的21所优秀案例学校覆盖了幼儿园、中小学、职校、大学以及特殊教育学校,充分彰显出非遗所蕴含的强大生命力以及育人价值。与去年相比,本届入选学校数量更多,覆盖范围更广,进一步提升了在全市范围内的影响力与示范引领作用。

活动期间,在广州市文化馆的门楼、广场举办了15场课例展示,共700多名师生参加,吸引了超过8000余名市民直接参与现场体验。课例展示上,呈现出跨学科学习、项目式学习、主题式学习等多种非遗课堂模式。其中首创的“双师课堂”校际联合课例展示模式,不仅充分促进各校教学合作与交流互动,更为非遗传承及非遗在校园的创新发展开辟了新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课例展示。

“非遗在校园”普查研究阶段性成果发布

为夯实基础、摸清家底,本年度开展了广州“非遗在校园”普查和研究工作,这是首次由广州市文化部门与教育部门联合进行的全市范围内的非遗在校园情况调查。

“非遗在校园”普查的中期研究结果显示,全市“非遗在校园”已遍及11区,覆盖了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技校、高等院校、特殊教育学校等多个教学培养阶段。在这当中,小学是目前广州市非遗在校园传承的主要力量,占比为49%;其次是初高中与幼儿园,各占17%和13%。平均每个学校开展非遗相关教学活动年限达6年,平均每所学校累计覆盖2580人,据估算全市非遗传承传播历年累计共有109.4万名学生。

从非遗项目看,共有至少119项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进入校园,涵盖从民间文学到民俗的十大门类,为各类非遗打造出较为健全的校园推广体系。其中,广东醒狮(在开展非遗在校园的学校中有18%引入醒狮教学)、剪纸(16%)、广彩(15%)、广绣(10%)、粤剧(9%)位列前五。

从非遗与各学科融合现状看,各学校以选择美术课(在开展非遗在校园的学校中有53%将非遗与美术课融合)、校本课(53%)、综合实践课/活动(52%)居多,其次为音乐课(20%)、体育课(13%)、语文课(9%)等,显示出非遗与学科多元融合的良好面貌。

这些数据,都反映出广州市多年来在非遗美育工作上的努力,是从非遗“进校园”到“在校园”转变的直接成果。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庄家茵 通讯员 陈浩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