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张幼仪刚生下二儿子,就遭遇人生的重大打击——徐志摩逼着她离婚,没想到张幼仪却爽快地签了字,随即给公公写信:“身无分文,想读书,缺钱。”公公马上回信道:“好好读书,学成回国,羞死这负心汉。”
张幼仪出生于江苏的书香世家,家境殷实,她的二哥张君劢是与梁启超有师生之谊的革命党人,四哥张公权在银行业颇有地位,而她自己温柔善良,一言一行都是大户人家小姐的优雅气质。
而徐志摩家是江浙富豪,他的父亲徐申如是富商,徐志摩也是个很有天赋的孩子,记忆力好,那些晦涩难懂的古籍经典,他轻轻松松就能背下来,诗词歌赋更是信手拈来。
在徐志摩18岁时,他的父亲就开始为他张罗婚事,找到了门当户对的张幼仪,1915年,15岁的张幼仪辍学,满心欢喜地嫁给徐志摩,她以为会迎来幸福开心的婚姻,却不想,成了她痛苦的开始。
徐志摩受新思想影响,很反感包办婚姻,他在婚前看到张幼仪的照片时,就鄙夷地称她为“乡下”,但他不能反对父母的决定,只能按照父母的意愿,把张幼仪娶进门。
土包子
结婚那天晚上,红红的蜡烛在风中轻轻晃动,张幼仪穿着漂亮的红色嫁衣,心里激动又期待,等着丈夫徐志摩来。
可当她看到徐志摩的时候,心一下子就凉了半截,因为在徐志摩的眼睛里,她只看到了冰冷和讨厌,徐志摩还很瞧不起地叫她“乡下的”。
土包子
张幼仪再傻也知道徐志摩不喜欢自己了,果不其然,在之后的日子里,徐志摩对张幼仪特别冷淡,整天都不理她。只有到了晚上,才会像完成任务似的和她在一个房间里圆房,其他时间根本就不跟她说话。
张幼仪慢慢地也习惯了他的冷漠和白天黑夜两幅面孔,1918 年,张幼仪生下了儿子阿欢,即徐积锴,她本以为徐志摩会高兴,可没想到徐志摩的态度和之前没有任何区别。
徐志摩对她依旧冷漠,还在不久后便踏上了留学之路,1921年,张幼仪满怀希望地前往欧洲去寻找徐志摩。然而,当她到达法国马赛港时,一眼就从人群中看出了徐志摩对她的嫌弃。
在国外的日子里,张幼仪本以为可以重拾学业,却没想到变成了一个家庭主妇,而徐志摩则挥霍无度,只给她很少一部分生活费。他依然过着潇洒的生活,根本没有因为自己多了孩子妻子而不一样。
白天对她态度冷漠,晚上也依然会和张幼仪同房,张幼仪慢慢看清了现实,但想到孩子想到家庭,想到对自己好的徐家父母,张幼仪吞下了委屈。
然而,张幼仪再次发现自己怀孕了,当他把这个消息告诉徐志摩时,徐志摩非常生气地说:“这个孩子我绝对不要!”张幼仪听到这话,心里咯噔一下,眼睛睁得大大的,不敢相信徐志摩竟要离婚。
原来,徐志摩喜欢上了林徽因,为了追求林徽因,他决定与张幼仪离婚,所以得知张幼仪再次怀孕,徐志摩想也没想就让她打掉孩子,还说:“这种事情在西方就是家常便饭。”
他的话让张幼仪感到无比震惊和伤心,但她还是坚持把孩子生了下来。就在张幼仪生下二儿子彼得后,徐志摩托人送来离婚书信,张幼仪想先征求公公的意见,但徐志摩却急切地说:
“不行,不行,你晓得,我没时间等了,你一定要现在签字……林徽因要回国了,我非现在离婚不可。”
听到这些话,张幼仪的心彻底碎了,她看着徐志摩那满是厌烦和冷漠的脸,突然就想起了新婚之夜徐志摩的样子,这才明白,不管自己怎么努力,做出再多的退让,都没办法让徐志摩喜欢上自己。
徐志摩这次的绝情,让张幼仪彻底看清了自己的处境和徐志摩的真面目,与其和这样一个不喜欢自己的男人过一辈子,还不如就此如了徐志摩的愿,离婚得了。
这段婚姻越痛苦,她越是能让人看清自己的位置,她曾经也是一个坚强的女子,所以,张幼仪也没有多纠缠,就按照他的想法,果断地签字离婚,结束这段痛苦的婚姻。
离婚后的张幼仪,身无分文,她给公公写信:“身无分文,想读书,缺钱。”公公徐申如马上回信道:“好好读书,学成回国,羞死这负心汉。”
从此,徐申如按月给张幼仪寄300块大洋,让她在德国支付学费和生活费,而张幼仪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她克服重重困难,学习德语,进入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
她不断地提升自己,告诉自己,不能再把自己的人生,寄托在别人身上,慢慢地,她逐渐从离婚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后来,她回到国内,在四哥的支持下,出任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的副总裁,刚开始没人愿意信任她,甚至是质疑她,但她却在这些偏见里,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在金融行业里稳定下来。
之后,张幼仪创立上海第一家时装公司——云裳时装公司,将西方时尚元素与中国的传统服饰相结合,推出一系列新颖时尚的服装,受到上海太太和小姐们的喜爱。
张幼仪也因此成了上海滩成功的女企业家,徐志摩看到她,都得笑脸相迎。因此,与其把人生寄托在一个不爱自己,不尊重自己的男人身上,还不如把人生的方向盘握在自己手里。
徐志摩和张幼仪,是一个时代悲剧的缩影是那个动荡特殊时代人们在新旧思想冲击下的生动写照,也是对民国时期的真实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