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朱允炆
朱允炆是前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元璋的孙子,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史称建文皇帝。朱元璋在位之时便只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大儿子朱标,可是没想到自己视若珍宝的儿子却因为突发脑溢血撒手人寰。
影视剧中的朱元璋长子朱标
前有一代贤后马皇后薨逝,后有寄予厚望的太子离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带给朱元璋不小的打击。可是国家不能没有一位储君,因为自己太爱朱标了,所以储君这事儿压根就没想到众藩王。
当朱元璋在大殿之上宣布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之后,群臣傻了,藩王们傻了,特别是朱棣一脸震惊。
但是自己的朱元璋是九五之尊,没有人敢多说什么,于是这事儿也就这么定了下来。年少时的朱允炆又被朱元璋给予了厚望,在他十五岁时就跟随朱元璋一起听群臣上奏,朱元璋希望朱允炆可以跟先太子朱标一样成为一个勤勉的、施仁政的储君。
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朱允炆
在朱允炆批阅到来自定远县的奏章时,他并没有立刻下决断,而是上奏朱元璋一起商讨。原来是定远县年年都需要朝廷粮食的救济,因为此地人口多却地少,就算是丰收之时也喂不饱那么多张嘴。
所以朱允炆提出“移民屯田”的想法,将地稀人广的百姓迁移到地广人稀的地区,同时朝廷免费发放种子和耕牛,还颁布了只要是自己耕种的地就有自己的归属权的政策。
这一套流程下来,听得朱元璋连连叫好,大夸朱允炆有仁君的气象,并切实的施行了这一政策,社会反响极好,从根源上解决了许多地区的穷苦问题。
可见朱允炆在治理国家这方面确实有些东西,他遇事亲力亲为,不忘朱元璋告诉他的“本”,体察民情心系百姓,所以在朱元璋心里是皇帝的不二人选。
明太祖朱元璋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之后,朱允炆顺利登基。跟朱元璋的雷霆手段不同,他更注重的是以文治国。因为爷爷朱元璋的执法太过严厉,于是他便修改了《大明律》中过于严苛的七十三条刑罚,这一举措让满朝文武及百姓都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他还选出齐泰、方孝孺、黄子澄三位儒臣作为自己的近臣,大肆采纳这三位的建议。因为经历了洪武之时的“胡惟庸案”、“蓝玉案”,朱允炆深知削藩的必要性,在黄子澄的大力建议下,在登基第四个月时开始暴力削藩。
其实在一开始,朝中有位文臣名高巍,他向朱允炆进谏使用汉代的“推恩令”,慢慢的削藩,这样的安全系数高一些。但是此时的朱允炆只想让爷爷传下来的大明江山在自己手里更加稳固,所以直接忽略了高巍的苦口婆心,直接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建文削藩”事件。
建文皇帝近臣方孝孺
他先是派兵抄了周王朱橚,本来齐泰是建议第一个处理燕王朱棣的,但由于朱允炆的突发善心放过了本来来应天朝拜新皇的朱棣。之后将目光转向了自己的五叔,也是朱棣的同胞亲弟弟身上,朱橚被朱允炆贬为了庶人,发配云南。
这第二位便是代王朱珪,其实这个朱珪确实该死,在自己的属地上与土皇帝无异。强抢民女强占良田,横行霸道无恶不作,百姓对他的暴行早有怨言,所以朱允炆就凭借这一点直接将他贬为了庶人,被圈禁在了应天。
齐王朱榑相比于朱珪更加凶残。据史书记载,他在五年内就杀了四百八十二人,包括各级官员,最后有人看不下去了就举报朱榑谋反,被朱允炆借机削藩贬为了庶人。轮到湘王的时候却看到了湘王一家为保名节举家自焚,这算是最有皇家气节的藩王了。
朱元璋的第五子周王朱橚
祸端就出自于这个历史节点,几位藩王流放的流放,自焚的自焚,这让身居北平的朱棣惴惴不安,下一个肯定就是自己了。朱允炆也知道自己的这个四叔实力最雄厚,所以不敢轻视。
在削藩这段时间,朱棣恰巧告病,这不得不让人起疑,朱允炆就派了心腹大臣去监视朱棣。建文皇帝的步步紧逼让朱棣实在无法再隐忍下去,在北平的探子把朱棣装病的消息传给了朱允炆之后,朱棣索性就不装了,借着“清君侧”的名义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
燕王朱棣
作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他完美继承了父亲的军事天赋,在15岁时就跟随常遇春在军营中训练。但是因为大哥朱标的主角光环太盛,在他7岁之时才被朱元璋正式取名为朱棣。
年少的朱棣聪慧好学,小小年纪就精通骑射,10岁之时被朱元璋封为了燕王,封地北平。但没有让他立刻就藩,而是放在在宫里让他与其他皇子一同好好地学习。
影视剧中的少年朱棣形象
16岁时与开国功臣魏国公徐达的大女儿成婚,硬件条件都达成了,现在就差实习后上岗了。朱元璋担心一直在宫里长大的朱棣不知道该如何治理自己的封地,所以就将他派往了凤阳。在他治理凤阳的这段时间,深刻地了解到了民间疾苦和百姓生活的不易,也理解了父亲朱元璋作为一国之君身上的担子有多重。
他处理政务十分勤勉,每天早上天不亮就开始工作,一直到深夜才会停下办公,他数次实地视察民生,跟百姓吃一样的饭菜,就是要让自己记住要成为像父亲一样为民着想的领袖。
两年任期结束让朱棣成长了不少,也让凤阳的百姓和官员对他依依不舍,因为他们看到了一位明君的身影。在这之后朱棣就前往北平,开启了他的藩王生活。公元1390年,朱元璋有意试一试朱棣的军事能力,便派名将傅友德带大部队赴北平,并告诉傅友德听候朱棣的一切差遣。
明朝开国功臣傅友德画像
当时元朝余孽频频举兵骚扰北方边境,朱棣就常常领兵深入北方元军腹地,屡立大功,甚至让前元大将乃儿不花主动归降。远在皇宫的朱元璋听到战报后十分高兴,自己的儿子如此能干,一定可以在自己死后帮助下一任皇帝守好边疆。
但是历史总是充满了变数,正是朱棣的长胜让他在军中很有威望,朱元璋也没想到自己的决定会给朱棣将来的造反埋下基础。本来以为大哥朱标的逝世能够让父亲选中自己继承大统,但却怎么也没想到朱元璋会如此“糊涂”,将继承人的位置留给自己的侄子朱允炆。
彼时的建文帝还是个乳臭未干的孩子,而自己已经是身经百战、受百姓爱戴的一方之王,朱棣想不通也不甘心,他只能静静地等待一个机会。朱允炆继位之后的第四个月,就开始大力削藩,朱棣一边担心一边高兴,因为这个机会好像被他等到了。
看到自己的几个哥哥弟弟都被侄子控制,自己绝对不能坐以待毙。听过了“黑衣宰相”姚广孝的建议之后,朱棣觉得这个起兵由头非常好。在朱元璋称帝之后,他就在大殿之上亲口说过:“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
朱棣的谋士姚广孝
朱棣正好借着皇帝身边有齐泰和黄子澄两个奸臣的名号起兵谋反,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靖难的过程大多比较顺利,凭借着自己的威望让很多被建文帝派过来讨伐他的将领纷纷归附,所以从最开始的八百人,发展成了二十万人的庞大军队。
另外还有从宁王手里借来的蒙古特种兵“朵颜三卫”,让他的攻城之路顺畅不少。没过多久便打到了皇宫门外,可朱允炆却不知所踪,朱棣背负着“弑君”的名号登上了皇位,年号永乐。
在他统治下的明朝可以称得上是盛世,《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记载:“上兼备文武大才,而度量恢廓,任贤使能,各适其当,英杰之士,乐为之用,下至厮卒,咸归心焉。至于武事,悉精而熟,老将皆自以为不及,料敌制胜,明见万里,号令严明,信赏必罚,由是威震朔漠,虏人不敢近塞。时出访民疾苦,劳来抚循,百姓爱戴,而力行节俭,故国内无事,上下咸和,年谷屡丰,商旅野宿,道不拾遗,人无争讼,规摹宏远焉”。
明成祖朱棣像
在政治上他设立了内阁制,很好地分担了政务上的压力。他持续削藩,虽然给了藩王封地但同时大幅度的减少了他们身边的侍卫,使得众藩王的势力远远不足以与朝廷抗衡。朱棣将国都迁至北平,并在1403年正式更名为北京。
北京是他的发家之地,也可以让他方便的守住北方边境;在军事上朱棣为加固皇城的军事守备建立了三大营,分别是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使得北京的军事力量更为坚固。
朱棣尤为注重边境的局势,设立哈密卫等部,更加完善了边境的管理。在经济上朱棣致力于疏通漕运,因为国内河流居多,漕运的发展可以有效的提升国家的经济实力。
他还十分注重农业生产,秉承着“家给人足”、“斯民小康”的执政基础,鼓励大家开垦荒地并及时赈济;在文化方面更是主导编修了“古今第一奇书”——《永乐大典》,此书保罗天地万象,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本百科全书;在外交上朱棣不仅结交更多更多国家为友邦,还命郑和开始了世界著名的“郑和下西洋”,让永乐时期有了“万邦来朝”的壮观景象。
明朝万邦来朝的景象
郑和完美地把中华民族的璀璨带给了途径的世界各国,让他们都看到了明朝的强盛。
结语
有意思的是他们的争斗在某方面来说可以说是“双向奔赴”,其实这两位都是作为皇帝的上上人选。朱允炆是一位仁君,但如果朱允炆可以不那么着急地削藩,在巩固皇位的同时实施“推恩令”,或许结局就不会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