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港悠悠向东流(散文)作者:南丰后人
冬日,阳光似乎也变得慵懒,带着几分薄凉,洒在世间万物之上。偶然翻开古老的《常山县志》,读到“德源先生”的一首古诗词“紫港野渡”——“野渡江波阔,轻桡早晚风。人家深树里,城廓淡烟中。白草迷秦月,青山绕汉宫。前途知几许,回首夕阳红。”引发了我寻幽探景的极大兴趣。
我怀揣着对“紫港野渡”的向往,踏上了冬游常山港的旅途,想在这岁末时节,探寻它别样的诗情画意。
走过内河岸边的游步道,不一会就踏上了川流不息的“金川大桥”。遥想当年,这里想必是紫港浮桥所在地。据清光绪三十二年“重修紫港桥并亭石碑”记载:“由溪而东之陆路,直抵徽严,由溪而西之旱道,直至豫章。其往来于兹者,络绎不绝”。清乾隆十一年邑人姚士汯等募捐创建浮桥,原以铁索连接木船,木板做桥面。1980年后逐渐改建为铁船、铁架混泥土板桥面,长183米,宽2米,高0.8米。再之后,历经数百年的浮桥已经被如今现代化桥梁所取代。
悠悠常山港,犹如一条蜿蜒的玉带,从上游的开化县马金溪款款流入常山县境内,一路串联起无数的故事与景致。沿着河岸缓缓前行,那碧波荡漾的江水,在冬日里少了几分夏日的喧闹与湍急,多了一份静谧与沉稳。水面倒映着岸边的高楼与树木,仿佛是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墨色深浅之间,红的是枫叶,黄的是银杏,尽显冬日的韵味。
此时的常山港两岸层林尽染,江风轻轻拂过脸颊,带着丝丝寒意,却并不刺骨,倒像是大自然温柔的抚摸。两岸的山峦,虽褪去了翠绿的盛装,却别有一番风骨。那裸露的岩石、斑驳的树干,在暖阳下呈现出一种古朴而苍凉的美,像是岁月留下的印记,默默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变迁。岸边的树木,有的还倔强地挂着几片枯黄的叶子,在风中瑟瑟发抖,似在坚守着最后的一抹生机;有的早已枝干光秃,却以一种别样的姿态伸展着,分明在展示生命的坚韧与不屈。
看前头的护坡上,杨柳依依,还有六角凉亭在迎候着来往的行人。一段栈道过后,就来到了干净整洁的柚苑小区,柏油马路边高大的香樟依然青绿茂盛,一如江南的春意盎然。
行至紫港大桥上,向东望去,仿佛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遥想曾经的紫港浮桥上车水马龙的景象,我仿佛看到了古人或是挑着担子,或是赶着骡马,从这浮桥上走过,带着对生活的期许,奔赴远方。而那首古诗词里描绘的“野渡江波阔,轻桡早晚风。人家深树里,城廓淡烟中”的画面,虽历经岁月更迭,却依然能在眼前的山水间寻得几分踪迹。远处的人家,错落有致地掩映在树林之中,屋顶上升起的袅袅炊烟,在淡蓝色的天空下缓缓飘散,与这冬日的常山港融为一体,宛如世外桃源般的宁静祥和。
常山港是钱塘江上的一级支流,像是一条灵动的龙形脉络,为大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哪怕是在这略显萧瑟的冬日,也能让人感受到那潜藏在深处的生命力,仿佛在默默等待着春日的唤醒,等待着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奏响一曲山水的欢歌。
从县人民医院门口往江边走去,就是常山县“宋诗之河”的精华地段。岸边镶嵌着众多宋代名人的诗篇。如米芾的“送王涣之彦舟”,苏辙的“过王介同年墓”,杨万里的“过招贤渡”,还有曾几的“三衢道中”……不知不觉,抬头又见一方长长的玻璃栈道,阳光穿过湛蓝的天空,洒在笔直的玻璃栈道上,似乎为它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环。在这片璀璨的光辉之下,玻璃栈道犹如一条横跨江面的巨大水晶,熠熠生辉。
冬游常山港,像是翻阅了一本厚重的史书,又像是走进了一幅绝美的画卷,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不舍离去,只想把这冬日里独有的美好,深深镌刻在心底。
回程的时候,头脑中闪现出明末清初江南才子——李渔在“自开化抵常山舟中即事六首”中的诗句“金溪一滴篙头水,题到常山砚未干。”顿觉心情大好——能够把史书的宋诗落实到常山江岸的景观之中,应是乐事好事大事一件,值得点上一个大大的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