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龚令民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漂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已半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文天祥《金陵驿》)
每每提到金陵,人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幅繁华散尽的画面:
斑驳的城墙,带锈的剑戟,有雾,黄昏,鸡鸣寺沉闷的钟声,掩藏着巨大危机的纸醉金迷。伴随着政权的频繁更迭,历史上的南京城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屈辱和浩劫。
公元588年,隋朝起兵50万,破建康(南京),俘陈后主于胭脂井,结束了轰轰烈烈的六朝。灭陈后,隋文帝下了一道令人费解的命令——将六朝宫殿尽数“平荡耕垦”。金陵这座当时世界上最为繁华的都市在一道政令的驱使下灰飞烟灭。
盛唐著名诗人李白曾在一首诗里这样描述往昔的繁华“地拥金陵势,城回江水流。当时百万户,夹道起朱楼。”。不过这样的场景终究只能属于过去。
直到唐末五代,随着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南京才再一次繁华起来,到南唐后主李煜时,南唐的社会经济形态已经初步具备了后来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绮丽。“儒衣书服盛于南唐”,“文物有元和之风”,“北土士人闻风至者无虚日”,可以想见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但好景不长,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南京再一次经历了一场浩劫。因为一代名将岳飞、韩世忠曾将南京作为抗金的前沿基地,金人于南京城破之日报复性地抢劫纵火,在这场火中城内的大部分建筑化为灰烬,南京城元气大伤。这次毁灭性的破坏一直到了朱元璋的明朝才最终平复。
和尚出身的草根皇帝用一代富豪沈万三提供的银两对南京城进行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修缮。
修缮后的南京城共分三部分:旧城区、皇宫区、驻军区。而且环绕这三区还修筑了长达33.68公里的砖石城墙,城墙墙基用条石铺砌,墙身用10厘米×20厘米×40厘米左右的大型城砖垒砌两侧外壁,中实杂土,所用之砖由沿长江各州府的一百二十五个县烧制后运抵南京,每块砖上都印有监制官员、窑匠和夫役的姓名,其质量之可靠可见一斑。
但这么好的城市偏偏天王洪秀全就看不上眼,定都天京后,这个曾经连举人都考不上的八辈贫农动用了上万军民拆毁大批民房,在原来两江总督衙署的基础上扩建出了豪华的天王府。“城周围十余里,城高数丈,内外两重,外曰太阳城,内曰金龙城”,“雕琢精巧,金碧辉煌”,“五彩缤纷,侈丽无比”。
可惜在这个豪华的天王府里,习惯了春秋大梦的洪秀全也没过上几天安生日子。
1864年,湘军曾国荃部率先攻克天京(南京),并纵兵洗掠三日,见人就杀,见屋就烧,见财物、女子就抢,天京城尸积如山、血流成河。
仅据曾国藩自己的记载,湘军"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秦淮长河,尸首如麻","城内自伪宫逆府以及民房悉付一炷"。另据清人记载:"金陵之役,伏尸百万,秦淮尽赤;号哭之声,震动四野。" 以至于最后整个皖南地区“市人肉以相食,或数十里野无耕种,村无炊烟。”这次屠城,是历来南京灾难中最惨烈的一次。
等到湘军散去,大火熄灭后,诺大的南京甚至连一棵完整的树都找不到。据说唯一的留存就是今天还在西花园内静静躺着的石舫。对于这些,现代人或许已无太多记忆,但在曾国荃屠城后的73年,一个叫松井石根的日本人率领一批在军国主义下迅速成长的日本青年对南京城犯下了更为可耻的滔天罪行。
据不完全统计, 1937年到1938年南京沦陷后的几个月里,日本军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奸淫中国妇女不计其数。大屠杀的数字在官方认可的文字里高达30万。这样的暴行就连当时日本人最亲密的盟友纳粹德国都说“日本人在南京的恐怖统治已达无以复加的程度。”
而据中国人自己的记载“出新街口,经太平路,夫子庙,转中山路,沿途房舍,百不存一,……行人 除敌兵外,绝对看不到另外的人,一片荒凉凄惨的景象,令我们不忍再看。”(蒋公谷《陷京三月记》)
这是距离南京城最近的伤痛记忆,不过好在无论这一页多么沉重,历史最终都翻了过去。南京以自己的血泪见证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又一个浩劫,也用他特有的不屈印证了那句老话——任何困难都压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中山陵、南京长江大桥,一个个全新的景点在一贫二白的境遇里拔地而起,中国人以自己特有的坚韧不屈建设着新世纪全新的南京城,建设着高架桥,地铁,钢筋水泥的大楼和这个明天一定会更好的城市。
历史不容忘记,未来有理由憧憬。真心祝福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好。
(本人郑重声明,本号所有文章均系本人原创,所选图片皆出自网络,在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