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初中课本的一篇名作《送东阳马生序》突然爆火网络。

很多人质疑,一篇普通的古文,为何会突然吸引如此多的关注呢?

但如果了解了文章背后的故事和深意,就会读出文章蕴含的哲理和格局。

只因它的魅力不仅在于文字优美、文辞隽永之表层,更多的是传递着一种跨越阶层的智慧,很多人读后大有裨益。

它教会了普通人如何破局,如何迈向更广阔的天地,如何在内卷的大背景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这篇文章的背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濂与《送东阳马生序》

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也是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

那一年,宋濂正好在应天府朝见皇帝,当时正在太学院读书的同乡晚辈“马生”知道宋濂到了京都。

他一直对宋濂的学问和品德十分敬仰,于是专门写了一封长信拜谒了宋濂。

对于马生的到来,宋濂深受感动,那一时让他想到了自己当年求学的场景,于是后来就写下了《送东阳马生序》这篇千古佳作赠送给马生。

宋濂作为元末明初的顶级文学家,被誉为“开国文臣之首”,自幼聪明好学,虽家境贫寒却勤奋不已,最终成就了大业。

在文章中,宋濂以平实的语言回忆了自己幼时对学习的痴迷,以及成年后从师求学的艰辛。

他详细描述了因家境贫穷而勤奋借书、抄书、求学的经历。

并将自己早年求学的艰辛与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进行了对比,以此强调学业能否有所成就,关键在于自身的努力和专心,而非外界的条件或他人的过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送东阳马生序》背后的“正能量”

通读《送东阳马生序》全文,我们可以得见宋濂小时候求学的艰辛,穷人家孩子向上突破的不易,和诚信、毅力、恒心、虚心等品格对人生的影响。

在此,文史君就不赘述《送东阳马生序》的原文了,有兴趣的读者可自行搜索阅读,有读不懂的可搜索原文译文。

宋濂给同乡学子马生的序文,不仅是对包括马生在内的当时青年学子的勉励和期望,也是对后世学者的启示和鞭策。

其所传达的勤奋好学、专心致志的精神品质成为了后世学者追求学问的座右铭,由此时隔几百年,依然能够熠熠生辉。

1、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人生的路本就不好走,如果出身豪门尚好,如果出生在普通家庭,或者像宋濂一样更加贫困的家庭,要想出人头地更难。

村里人常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但宋濂从小就意识到,“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时候,他白天帮家里干农活,晚上就趴在昏暗的油灯下啃书本。

而与现在相比,那时候的书很匮乏,一般都是有钱人家才会有藏书,普通人家几乎是看不到的。

为此,为了读书宋濂常常去藏书人家中借书,刚开始人家并不愿意借,毕竟古时候的书是比黄金还贵重的东西,不是至亲好友一般都不会借的。

但深知知识重要性的宋濂,在被拒绝多次后,依然一次次的登门,最后诚心打动了藏书人,藏书人才渐渐对他敞开了家门。

借到书后,宋濂珍惜得像捧着一块玉。

白天干完农活,晚上就点着蜡烛抄写。冬天的夜晚特别漫长,手指冻得发紫,他时常哈口气暖和一下,继续抄写。

有时候连油灯都买不起,就趴在月光下誊抄。那一个个工整的字迹里,写满了一个少年不屈的心志。后来藏书人看到他的毅力后,不由地对他刮目相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宋濂的这一做法,如今很多人可能觉得可笑,也不赞同。

还有人说,现在知识并不能改变命运了。其实那还是格局不够,一句话,要说知识不能改变命运的,多半是书还没有读到一定的高度,眼界不够。

正如张雪峰老师所说,“很多人觉得学历不重要,但世界五百强的企业,根本不会去一个普通院校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