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占据京沪通道和陆桥通道,是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普铁时代还是稳进前十的铁路枢纽,和郑州齐名,即便到了高速铁路为主的现在,徐州也是全国27个国家级枢纽中仅有的三个地级市之一,可见其作为交通要塞的重要性。
高铁时代,徐州规划新建了徐州东站,作为徐州枢纽高速铁路现有唯一的客运站,现接入运营的主要铁路有:京沪高铁、郑徐高铁、徐连高铁、徐盐高铁等5向铁路网,是京沪高铁和徐兰高铁两大国家干线铁路重要的交汇枢纽节点。徐州东站现在每天车次有500多趟,其中始发的动车有62趟、终到64趟,已经是处于比较繁忙的客运站状态。
而随着徐州增强自身枢纽功能、米字形高铁网的规划,未来还有徐枣临高铁和徐淮阜高铁构成的武青高铁通道、以及沪太高铁通道区间的徐菏高铁,形成8向高铁网。
如此多的高铁线路接入徐州东站,具有可行性吗?理论上是可以的,但弊端也会凸显,主要源于徐州东站当年的建设规模,缺乏前瞻性,现在看来确实是一大遗憾。
徐州东站:
因京沪高铁而建,作为京沪高铁的七大枢纽站之一,2008年4月开建,也就在前一个月的3月底,徐州铁路分局从济南局剥离,加入上海局的管辖。徐州东站的设计规模为7台15线,站房面积起初济南局批复的只有7500平方米,后在徐州主张、申请下调改为1.5万平方米。
京沪高铁开通后,1.5万平方米的站房局促感越发显现,一到节假日高峰,候车室人山人海,很多旅客被迫只能在候车室外等待,由此徐州东站被戏称为“爆棚东站”。尤其2016年郑徐高铁的开通,更加加剧了徐州东站的承载压力。
实际上,在徐州东站项目的严谨论证阶段,徐州曾提要建类似于那时同期的郑州东站的规模。但该方案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被果断否决了。而否决的主要理由是,其南有南京、北有济南、西有郑州,所以综合考量下来,徐州根本没有必要建设规模如此之大的高铁站。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徐州东站最初的规划建设可以用“失败”两个字总结,缺乏长远的前瞻性。
随着郑徐、徐连、徐盐的规划建设、扩建徐州东迫在眉睫,2019年年底完成东站房扩建,新增东站房面积3万平方米、徐州东站房面积总规模达到4.5万平方米、是之前的三倍,站场为13台28线的规模,其中京沪场7台15线、徐兰场6台13线。
扩建后的徐州东站,运营压力有所缓解,但鉴于徐州铁路的枢纽位置,全国高铁路网的完善,4.5万平方米的总站房还是略显不足,尤其东西站房并不直接联通,给旅客带来很大不便,经常遭受吐槽。由于西站房采用线侧候车,东站房采用高架候车模式,导致互通的复杂性,理论上东西站房可以通过人工通道的天桥连通,乘客可以从两侧任意站房检票进站,不影响乘车。但实际上主要检票口集中在东候车室,通过7A/B人工专用通道实现东西候车室互通。从西候车室到东候车室的互通大约需要15分钟,正常第一次去徐州东的乘客都会懵逼,以至于网络上热心的网友发布了东西站房互通攻略。
另外、拼凑版的徐州东显然缺乏整体的美感,两侧风格迥异、明显有落差,作为城市对外重要的窗口,对于城市的整体形象也有所影响。
由于最初规划的欠长远考虑,未来的徐州东站基本定型,也不可能再进行扩建。徐州东站的现状有点类似合肥南站,合肥南的站场12台26线,两者几乎同等,但合肥南站房面积近10万平方米,一小时聚焦人数上限为9000人,而徐州东仅为2500人,差距明显。但合肥南同样也面临沪渝蓉高铁扩建的问题,由于规划时没有预留拓展空间,现在施工难度较大,要么破坏整体建筑美感,要么新建城际场,方案至今未定。
参考与徐州东同时期的郑州东(站房15万平方米、16台32线),郑州东现状承载了郑州枢纽米字形高铁网约80%左右的高铁车次。如果当年徐州东站站场规模建为3场15台28-30线左右,站房面积在8-10万平方米左右,其实完全可以承载未来徐州的8向高铁线路的车次,形成一个大型枢纽站,能更好实现不同方向线路的衔接、互通。
从目前徐菏高铁的规划来看,未来也是引入徐州东,当然也必须引入徐州东,才能形成沪太高铁,同时在北城预留新建高铁站点,待定的就是武青高铁通道的衔接。
但不管徐州未来是新建徐州西站还是徐州北站,徐州东站留下的缺憾都难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