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职场的小白,甚至在职场上打拼了很多年的老同志,都会犯一个错误,那就是认为只要自己努力去钻研业务,成为业务专家,就会成为不可或缺的人物,掌握话语权和主动权,实际上这种想法是十分幼稚和不切实际的。职场上的话语权,只属于领导者和拥有资源的人,很多人平时看着不显山不露水,业务能力也不十分突出,但最后晋级、升职都有他的份儿,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别轻易相信任何人的甜言蜜语,因为恭维你的背后是有所求的,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我们对待很多事除了用耳朵去听,用眼睛去看之外,最重要的是用脑子去想,这个肩膀上扛着的东西,里面有的是最有价值的智慧。凡事不要急着去表态,而是要多想想,透过问题看原因,通过表象看本质,这才是我们应该具备的能力。有人说四十不惑,可不是到了年龄就可以不惑的,而是要经历一些事儿,看懂一些东西,有了自己的认知和原则后,才能达到的境界。很多初入职场被自己所不齿的事儿,后来也会渐渐的理解其中的深意,最后变成了一个曾经被自己厌恶的模样,你可以说是成熟,也可以说是事故。
现在的职场就好比过去的战场,是没什么情分可讲的,同事们的甜言蜜语,不过是为了获得你的帮助,你可能想的是礼尚往来,但人家想的是过期不候,将心比心这种事儿,他说说你听听就行了,可千万别当真了。领导更是不能信任,因为所有的人在领导的眼中,不过都是工具而已,个别自带光环的人除外。那我们究竟要怎么样做,才能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呢?其实历史早就已经给了我们不同的答案。读史明智,并不是为了吸取历史的教训,而是在于你面临同样问题时,有更多选择的机会。世人都说汉景帝刘启刻薄寡恩,跟着这样的领导混,要时时刻刻小心谨慎,稍有不慎便会人头落地。
即便是汉景帝刘启的老师,被他称为智囊的御史大夫晁错,在七王之乱爆发时,也被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做了弃子。要知道就在不久前,汉景帝刘启对晁错可还是“言听计从”的,但七王之乱爆发,面对汉军的节节败退,梁王刘武困守睢阳的局面,汉景帝刘启心里就已经在默念:“清君侧、诛晁错”,就算没有袁盎的推波助澜,放弃晁错也是汉景帝刘启的必然选择,只不过袁盎的出手,让汉景帝刘启有了理由,省去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罢了。汉景帝刘启处死晁错后,就派袁盎出使吴王刘濞,名义上是劝说吴王刘濞退兵,实际上还不如说是让袁盎去送死。因为吴王刘濞是不会退兵的,箭在弦上不得不发,造反这种事儿开弓没有回头箭。当袁盎到达前线时,吴王刘濞笑呵呵的告诉他说:“你来的正好,念在我们是老相识的份上,只要你能归顺我,我就让你做开国元勋!”
袁盎来之前就知道是这个结果,于是他说容自己考虑考虑,半夜就凭借自己在吴国做国相时积累的人脉溜了回去。袁盎和晁错相比,显然要精明得多,如果按照韩安国所说,晁错是个精于大政而疏于人情的书生,那么袁盎就是个通达世故但有自己原则的人。袁盎到了睢阳后,韩安国冷冷的说:“袁盎,依我看杀晁错,一定是你的主张吧?”袁盎回答:“那是天子决策,与我袁盎有什么关系!”袁盎心里说:我不过是顺势而为,替外戚功臣们出头,替皇帝分忧罢了,而且还要替皇帝背锅,不要让皇帝的吃相太难看而已。
七王之乱被平定后,窦婴被汉景帝拜为魏齐侯,而周亚夫被拜为条侯,而是在平叛过程中立下最大功劳的梁王刘武,处于一个封无可封、赐无可赐的尴尬境地,为什么呢?刘武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再要赏赐的话,恐怕就只有国之储君这个位置,才能令他称心如意了。但是作为梁王刘武身边最重要的智囊,韩安国却看得很清楚,汉景帝刘启压根就没有打算把储军之位给自己这个亲弟弟。七王之乱已经被平定,梁王刘武这个功勋之臣,反而成了藩王之首,汉景帝刘启最大的威胁。因此当羊胜和公孙诡建议梁王刘武,借此机会争取成为储君的时候,韩安国只说自己看不透汉景帝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因为他不想把话说的太直白,此刻的梁王刘武正在兴头上,他说这样的丧气话,是不中听也不会被信用的。
当初面对七王之乱的威胁,汉景帝刘启几乎答应了梁王刘所有的要求,要钱要地要兵员都答应,连梁王刘武私带兵器进入上林苑,这样违制的行为,汉景帝刘启都可以容忍,但唯独没有把这个储君之位拿出来当砝码,那是因为君无戏言,这个储军之位一旦交给梁王刘武,恐怕大臣中有很多人就会倒向刘武,甚至自己的母亲窦太后都会倒向这个亲弟弟,自己就很难再掌控局面了。韩安国看得到却没说透,因为他一直秉承自己做人的原则,那就是从不把话说绝,也不把事情做绝。但以智囊自诩的羊胜和公孙诡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这次是梁王刘武上位的最好机会, 他们也可以顺势而起,除掉韩安国后上位。因此他们不仅鼓动梁王刘武积极进取,派刺客进京刺杀反对立刘武做储君的大臣,同时还讽刺韩国老而无用,并且和京城中人有所勾连。
这就是韩安国的好同事,他们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令梁王刘武处于危险之地,还对韩安国这个同事赶尽杀绝!因为他们虽然都在梁王刘武手下,表面上看是同僚,实际上是对手。韩安国身陷囹圄后,羊胜和公孙诡还嘱咐狱卒田贾,让他对韩安国照顾一下,只不过因为有人提前给田贾打了招呼,不能要韩安国的命,田贾才会有所收敛没有对韩安国下死手。这也是韩安国后来出狱后,会对羊胜和公孙诡这两个同事下死手的原因,因为他们不仅是韩安国的对手,更是想要韩安国命的敌人!韩安国通过这件事,彻底看清了梁王刘武,这位主公远不是汉景帝刘启的对手,在保住刘武摆脱眼前的危局后,韩安国开始为自己谋划,他选择了国舅田蚡。
很多人看田蚡不顺眼,认为他就是个国家的蛀虫、市侩小人罢了。因此当汉武帝刘彻知道韩安国是通过田蚡的门路,才得以登堂入室时,对他很是不屑。不过韩安国的一番话,却令汉武帝对他刮目相看,“陛下当前的困局,不是远方的目标,而是眼前的羁绊,只知道一味是争,反而什么都得不到,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要懂得退的道理,这就是道家所谓‘欺敌示弱之术’的妙用了!”汉武帝刘彻立刻有了兴趣,他知道韩安国这个老家伙,肚子里有货而不是平庸之辈。汉武帝之所以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君主,在于他并不以德行去衡量臣下的能力,就像三国时期的曹操一样,不论出身品行如何而唯才是举,因为驾驭臣下的能力,恰恰是君主需要具备的素质!
因此,皇帝用人是不看品行的,品德好的书呆子是治理不了国家的,这也是那些我们眼里的滑头,个个能混得风生水起的原因所在。对于同事的关系,就如羊胜、公孙诡之流,有共同利益相则合,利益冲突则会立刻反目成仇、刀兵相见,七王之乱爆发,汉景帝刘启对刘武一口一个你我兄弟,七王之乱平定后,则立刻把梁王刘武确定为最重要的对手,哪里还有一点兄弟亲情呀!因此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本质是利益。就是司马迁《史记》中所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