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发展网-农家科技杂志记者 刘早生 李朋 特约通讯员 邓长琴

深秋时节,细雨霏霏,驱车绕过崎岖山路,记者一行来到重庆市南川区水江镇劳动社区食用菌基地,一排排穿着“黑色大衣”的食用菌种植大棚笼罩在蒙蒙的雨雾中,若隐若现。

走进大棚,一股香菇特有的清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放眼望去,地上井然摆满了香菇菌棒,菌棒上已经长满了香菇。南川区高升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高升正组织工人在大棚里采摘香菇,忙得不亦乐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刘高升正在察看香菇长势

“这个香菇菌盖圆整,菌肉肥厚,没有开伞,尺寸符合一等菇的要求。这个香菇菌盖虽然圆整,但尺寸小,还稍微有点开伞,属于二等菇,大家采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区分。”刘高升一边和工人采摘香菇,一边叮嘱大家注意事项。

“香菇采摘讲究的是时机,太早了没成熟,影响产量;太晚了成熟过度,影响品质,进而影响香菇的销售价格。”刘高升涉足香菇种植十几年,早已经验丰富,谈起香菇种植,像专家一样侃侃而谈。

刘高升是南川区水江镇人,在部队当兵十几年,退伍后看中了香菇的市场前景,扎根乡村学种香菇。依托当地资源优势,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香菇等食用菌产业,现在已经小有规模。基地占地30余亩,配套建设了菌棒加工、接种、鲜菇冷藏等车间,成为当地乡村产业振兴的有力支撑和村民收入的有效来源。

退伍不褪色,创业路上的“菇”勇者

刘高升,1975年出生于南川区水江镇劳动社区,1994年参军服役,在部队度过了12个春秋。2006年,他光荣退伍。返回故乡后,刘高升立志自主创业,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当地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尽管当时刘高升手中积攒了一些资金,但他对于在农村选择何种创业项目感到迷茫。恰逢南川区农业农村委正在大力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刘高升毫不犹豫地报名参与。在培训过程中,他了解到食用菌不仅鲜美可口,营养价值高,而且作为一种保健绿色食品,市场需求巨大。此外,食用菌种植投资相对较低,生产周期短,且利润丰厚,这表明它是一个极具潜力的产业。这一发现激发了他对食用菌栽培的浓厚兴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刘高升向南川区农业农村委工作人员介绍香菇生产情况

经过深入的调研,刘高升发现他的故乡水江镇拥有大面积的山地、丰富的森林资源以及独特的立体气候,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为种植香菇提供了理想的环境。他回想起在部队服役期间,一位来自福建莆田的战友曾告诉他,当地食用菌产业,特别是香菇的种植,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受到启发,刘高升主动联系了这位战友,并决定前往福建莆田,学习那里的香菇种植技术。

“我必须清楚地了解每个种植阶段的具体操作,并且要确保自己完全掌握。”刘高升表示,在莆田的香菇示范种植基地,他像小学生一样虚心求教,对每一个种植环节都进行了细致的学习,并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进行操作。凭借勤奋好学的态度,刘高升迅速掌握了种植香菇的关键技术。

回来后,刘高升创立南川区高升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了5亩土地、建起5个简易菇棚尝试种植香菇。依照指导老师提供的原料配方比例表,他采购了必需的原材料,并亲自参与了从制作塑料袋、拌料装袋、打孔贴胶布,到菌棒灭菌、接种的每一个环节。由于气候条件的差异,福建莆田的香菇种植技术完全照搬过来出现了“水土不服”。在首次试种的3万棒香菇菌棒中,刘高升发现许多菌棒因感染杂菌而坏死,未能成功出菇,这导致他当年亏损了近10万元。亲朋好友纷纷劝他放弃香菇种植,但十余年的军旅生涯塑造了刘高升坚韧不拔的个性,他决定通过学习来寻找问题并加以改进。

随后,刘高升参加了南川区农业农村委组织的高素质农民食用菌产业培训班,在专家的指导下,他分析并总结了菌棒感染杂菌坏死的原因,并学习了新的经验和技术。他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践,成功遏制了菌棒感染性坏死的问题,第二次生产的10万根菌棒成活率达到了95%,并采收了5万千克的鲜香菇,获得了5万元的利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工人正在采收香菇

刘高升感激地说:“南川区农业农村委的培训非常具有针对性,它不仅让我掌握了香菇种植技术,还经常带领我们到省外进行实地观摩学习。通过对比,我找到了差距,发现了不足,极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

创新栽培技术模式,小香菇开出致富伞

经过多年的不懈学习、实践和总结,刘高升的香菇种植技术日趋成熟。“在搭建菇棚时,应确保‘三分阳光,七分阴凉,让斑驳的阳光得以透入’。菌棒的转色是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需要精心调节温度和湿度,以促使白色菌丝倒伏,加速菌棒的转色。”刘高升在谈及他的种植秘诀时,显得异常兴奋。

在南川,夏秋季的温度往往偏高。香菇种植基地所在的水江镇劳动社区,平均海拔为550米,常常会有连续两三个月的温度超过30℃。在这样的高温环境下,香菇菌丝无法正常生长,出不了菇。为了能够实现在夏季种植一茬香菇,刘高升在水江镇的长青社区挑选了一块新基地。这里平均海拔超过1000米,夏秋季节的温度只有20℃左右,非常适合香菇的生长。

“通过转移出菇场地,夏季在凉棚中出菇,冬季在温室中出菇,我们成功解决了重庆夏季香菇传统种植难以出菇的问题,从而实现了香菇的全年生产,四季出菇。”刘高升介绍。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刘高升利用水江镇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通过合理选择栽培时期,引进优良的香菇品种,科学配置营养配方,并加强水分管理等技术手段,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香菇栽培技术模式,生产出来的香菇以其子实体致密紧实、个大肉厚、菇型圆正、表面光滑、花纹明显、含水量低等特点,深受市场欢迎。“我们的香菇口感佳、味道纯正、清香、有韧性,与外地普通香菇相比,具有显著的优势。”刘高升对自己的香菇品质信心满满。

为了避免单一种植香菇带来的市场风险,刘高升增加了种植品类,并遵循适度规模发展的原则,在水江镇大龙社区、劳动社区、长青社区建有共计30多亩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带领社员从单一地种植香菇转变到种植平菇、榆黄菇、香秀菇、金针菇等多品种的食用菌,不仅实现产品多元化,还提高了经济效益。

栽培食用菌会产生大量的废弃菌包,在采收结束后,过去这些菌包直接丢弃或者焚烧,不仅影响环境美观,更会造成一定的污染,影响农业生产。如何将废物循环利用,把菌包变废为宝?成为刘高升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为了学习土地、菌包的循环高效利用技术,刘高升参加了南川区农业农村委组织的高素质农民“菌菜轮作”培训班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香菇长势良好

通过专题培训和对接专家引入新技术,刘高升进行了“菌菜轮作”试验。“废弃菌包用来制作有机肥,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微生物,能够对木质素、纤维素等复杂的大分子物质进行降解,从中分解出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制成的有机肥营养丰富,疏松透气,适合用于绿色蔬菜、瓜果的生产。”刘高升介绍。目前,合作社已初步形成“菌-肥-菜”的绿色循环种植模式,不但解决了环境污染,还找到了新的增收途径。

产业是就业的保障,就业是产业的支撑。无论是生产菌棒环节,还是采收时期的采摘、装筐、搬运、分拣,都需要大量的务工人员,最多的时候刘高升的食用菌生产基地每天有20余人务工,带动了周边群众实现就近就业,每年支出的用工工资近四十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才采摘的香菇

自从刘高升在劳动社区建了食用菌基地,村民在家门口当起了“上班族”。“今年我在基地上班是第四年喽,最近忙着采收。种香菇的每道工序我都参与,从接种、上架、破袋,到现在香菇长出来了,长得很好、很多,我非常高兴,因为这个是我们的劳动成果。基地收成好,我们才会好,我们要靠它养活一家人呢。”正在采摘香菇的王大姐说。

为了助力更多乡亲实现富裕,刘高升不仅免费向周边群众提供食用菌种植的技术指导,还共享销售渠道。目前,越来越多的村民通过食用菌种植实现了收入的增加和生活的改善。

接下来,刘高升表示将继续推进“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整合多方资源力量,培育壮大发展食用菌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农家科技》(2024年12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