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13世纪,在黔中大地的奇绝山水之间,一座名为“顺元城”的城池作为坐镇西南的军事重镇崭露头角。七百余年间,这座城以山水为骨架,生长出源远流长的文脉,已然蜕变为一座面积8043平方公里,汇聚640万人(截至2023年)的山水雄城——

贵 阳

(请横屏观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山水相依的贵阳市区全景。 摄影/吴学文 制图/鱼一条

贵阳人文之基础,首先在于贵阳依托山水的枢要区位。诚如明末清初的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所言,“贵阳犹人之有胸腹也”。贵州为“西南之奥区”,贵州高原四大山脉聚于黔中,托出接巴蜀、联湖广、通云南,定西南的贵阳。以贵阳为中枢设立贵州行省,正成为明初数十万大军“调北征南”,安定西南边陲,铸就家国统一的关键一笔。

贵阳人文之动力,在于敢为思想先锋。1508年王阳明赴贬龙场(今贵阳市修文县龙场镇),龙场悟道,开创阳明心学,贵阳传道,始论“知行合一”,刮起一场影响后世中国乃至世界五百年的 “思想风暴”,也令贵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史上一座挺拔的高地。

(请横屏观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远眺贵阳市修文县中国阳明文化园。 摄影/陆宇堃

贵阳七百年文脉源远流长,城市文化包容四方。明清近代以来,贵阳以千余进士,近两百举人的英才领军贵州,又有李端棻、张之洞等人物走出贵阳,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里开拓中国近代文教;抗战时期,贵阳作为西南屏障,中国大后方重镇,广纳天下来客,人文光耀西南。今日之贵阳,更在贵安新区率先建设大数据产业,成就“中国数谷”,以“云上贵州”的浩瀚博大,放眼人类未来。

(请横屏观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观山湖区的“夜贵阳”。 摄影/陈伟红

那么,贵阳从何而来?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走出贵阳,将目光投向整个贵州高原。

- 01 -

贵阳,贵州四大山脉托出的西南明珠

贵州,中国的山地省,西南的中枢要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贵阳东山电视塔。 摄影/梁曾

贵州四大山脉苗岭、武陵山、大娄山与乌蒙山,共同造就了贵州高原“西高东低,三级阶梯”的格局,当它们交汇于贵州中央,恰如四条盘龙,共同托起了贵州第二级“台阶”——黔中台地,而位处黔中台地枢要位置的贵阳,正是被贵州四大山脉环绕的一颗明珠。

贵阳向东经过苗岭和武陵山区,便可经由湘黔驿道深入中原,向北过大娄山天险,直通巴蜀,向西在苍茫乌蒙山间与滇东北和川西连缀,向南远望苗岭纵深,便可通达岭南两广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贵阳,贵州四大山脉的交汇过渡之地。 制图/两个黑眼圈 鱼一条

当元代贵州高原被首度系统纳入国家“站赤”驿道网络时,沟通中原与云南的大动脉滇黔湘驿道与川黔驿道、黔桂驿道,便在“贵州”(指今贵阳)交会。元至元十九年(1282),“改贵州为顺元”,为贵阳建城之始,此后,明永乐十一年(1413)贵州建省,设贵州布政使司于此,改称“省城”,隆庆三年(1569)定名为贵阳。贵阳,始终是贵州这艘山地巨舰六百多年来披荆斩棘浩瀚旅程的领航员。

作为一座典型的山地城市,贵阳主城区并非一马平川,而是被百花山、黔灵山、南岳山三条纵向山系分隔为两块不规则形状的“坝子”。

(请横屏观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黔灵山俯瞰贵阳市区。 摄影/尹刚

明崇祯十一年(1638),徐霞客经过贵阳,游记里精准概括了明代贵阳的山川形胜——“四面来水”:南明河、水磨河(市西河)、则溪水(贯城河)、太慈水(小车河)四水相汇贵阳城。如今的贵阳水系愈加灵秀,更有红枫湖、百花湖、阿哈湖等一座座新时代人工湖,共同塑造了贵阳这座“十里山水半入城”的园林城市。

(请横屏观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九龙山顶观赏百花湖和观山湖区。 摄影/杨果

山川险奇,水脉错落,让贵阳有了沿着山脉、水系、城池生成的“十三关”(一说为十四关),自其中的主要关隘出发,又从四方连接众多贵阳“门户”重镇,造就了贵阳雄踞贵州高原之中,联结贵州各地的基础。

贵阳向东南出图云关,便是贵阳“东大门”龙里(今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这里是古代湘黔驿道进入贵阳前最后的一处卫所,承载起贵阳乃至贵州沟通中原的重任;贵阳向西,不到一小时车程便可以来到贵阳“西大门”清镇,其名正源自明朝的两个卫所——威清卫、镇西卫,如今镇西卫衍生出的卫城镇还保留着明末的城墙格局。贵阳正经由清镇与贵州卫所、屯堡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安顺连接,共同呼唤着六百年前数十万军民调北征南,广建军屯卫所的宏大史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摄影/杨果 周建贵

(上图: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摆惹村。下图:贵阳清镇,花渔洞桥、花渔洞大桥和红枫湖大桥三桥同框。)

贵阳向北自鹿冲关、鸦关(雅关)而去,便可前往被乌江一众支流勾勒出的两处重要的门户——修文与息烽。修文,贵阳通往黔西北进而沟通川滇的第一重镇。早在贵州建省之前,就有水西彝族领袖奢香夫人亲自率领部众以修文为起点开拓“龙场九驿”,沟通黔中与黔西北。息烽,则是贵阳与黔北重镇遵义之间的一处关键枢要。长征时期,中央红军主力正是自息烽一线南渡乌江,旋即佯攻贵阳城,巧渡金沙江,为红军在贵州的胜利写下精彩一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图:修文“二洞” 摄影/梁曾 下图:息烽六广河大桥 摄影/司珺朕

山川之中的门户与关隘,见证了贵阳坐镇黔中,沟通贵州各地的区位。而若是由贵阳主城区向南,还有一座特殊的门户——青岩古镇。不同于其他几处重镇勾勒出贵阳宏大的战略地位,青岩对贵阳而言,更是一位“润物细无声”的幕后英雄。

贵阳的“爽爽”,就离不开青岩。若你从贵阳主城区一路沿南明河而下,过花溪十里河滩,再前往青岩古镇。这一路上并无大的山川阻遏,而是山势开阔,群水环绕,宛若一幅山水画卷,正形成一条纵向的生态廊道。若将视角放大到整个贵州,这条生态廊道更可远至贵州南部层峦迭起的亚热带河谷。来自遥远南方的暖湿气流,便是沿此一路进入贵阳盆地,消解环境污染,为贵阳城带来勃勃生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岩古镇远景。 摄影/吴学文

青岩,更是贵阳人文汇聚的高光地域。青岩,位处惠水与贵阳城中心路途的中间位置。惠水是贵州的重要粮仓,历史上青岩是惠水米运往贵阳时最为重要的通道枢纽。正因如此,青岩迎来送往了明代的军屯将士,清代的八方来客。商贸也带来文教兴盛,“一门三进士”的文教世家,在青岩并不罕见,更诞生了贵州历史上第一个文状元赵以炯。如今漫步于青岩古镇的岩板小路上,随处可见寺庙亭阁,八方会馆,正可感受一种各方文化融合交织的浪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岩古镇处处都是人文古韵。 摄影/陈伟红 吴学文

以贵州四大山脉为基底、一处处门户重镇环绕百花山、黔灵山、南岳山三大山系,初步“搭”起了贵阳这座山水人文之城的骨架。而当我们真正沿着老贵阳“九门四阁”的城建格局,沿着其间密密麻麻生长起的百余条街巷行走,便能得见这座城市如何一步步从小小“顺元城”发展壮大为“西南枢要”的历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甲秀楼前人声鼎沸的浮玉桥。 摄影/陈伟红

- 02 -

“九门四阁百条巷”

流淌出贵阳的700年开拓史

探访贵阳城的重要起点之一,便是今日大南门遗址畔,南明河上的南明桥。

这座桥的前身霁虹桥,是南明河上修起的第一座桥(《贵阳史话》),也是古代贵阳通往中原的必经之路。自南明河向北跨过这座桥,就进入了贵阳的1.0版本——顺元城的范围,这座小城东至今天的老东门(武胜门),南临南明河,西至大西门,北至钟鼓楼(今中华中路北勇烈路口),方圆走一圈,也不过个把小时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明桥,南明桥北端就是大南门遗址。 摄影/吴学文

据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记载,霁虹桥的修建者是镇远侯顾成。明洪武八年(1375),这位朱元璋帐前亲兵出身的猛将开始坐镇贵州,前后达三十余年,平叛百余起,对安定西南,奠基贵州贡献良多,而坐镇贵州最为重要的一环,自然是建起一座位居“贵州之中”的山水雄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资料提供/贵阳市档案馆 摄影/吴学文

(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里关于北宋“贵州”最早出处的记载,当时的“贵州”位于今贵阳。)

明洪武十五年(1382),贵州都指挥使司建立,镇远侯顾成、都指挥使马烨指挥军民将顺元城改建为石城,城门、月楼、水关齐全,方圆九里,共建有五座城门,之后的万历和天启年间,贵阳城又继续扩建,明天启六年(1626),在北门以外再修建贵阳外城,共设四座城门。——内城五门及外城四门,加上当时贵阳著名的四大道观:文昌阁、皇经阁、玉皇阁、灵官阁,形成了内外双城的布局,贵阳人口中的“九门四阁”,便是在此时形成记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供图/贵阳市档案馆

(贵阳老照片,自上而下依次为:威清门内正阳街街景;玉皇阁远景;甲秀楼;水口寺。)

今日的南明桥桥面开阔,已能通行车辆,过了南明桥与大南门遗址畔的环状路口再向北,中华南路-中路-北路一线贯穿老贵阳,并以“大十字”为中心,逐次生发出百余条街巷路网,正是贵阳乃至贵州人文发展的重要轴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东门(武胜门)遗址与文昌阁。 摄影/吴学文

岁月变迁,如今“九门四阁”只有老东门(武胜门)遗址和文昌阁。两处相生相伴的文化遗存依然生机勃勃,东门城墙外文昌阁马道是贵阳小孩喜爱的“滑滑梯”,文昌阁畔的广场不时便举办贵阳近年来火热的文化活动“路边音乐会”。它们也为我们寻觅贵阳的人文拓展留下了线索。站在城墙上遥望远方,东山、扶风山皆映入眼底,这一带也正是贵阳重要的“文化高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摄影/陈伟红

(左图:东门城墙外文昌阁马道;右图:自东山仙人洞眺望贵阳城。)

文昌阁以东,扶风山上的阳明祠与尹珍祠一左一右,见证着尹珍向北至中原学习人文,开拓贵州文教的千年往事,也是郑珍、莫友芝、丁宝桢等一位位贵州籍名人竞相“打卡”,追溯贵州文脉的人文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左图:扶风山阳明祠; 右图:扶风山尹珍祠。 摄影/陈伟红

自文昌阁向南,便是贵阳另一处著名的人文地标甲秀楼

甲秀楼前身,是王阳明私淑弟子马廷锡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修建的“栖云亭”,马廷锡在此讲学三十余年,为贵州文教贡献颇多;万历二十六年(1598),贵州巡抚江东之以“科甲挺秀”之寓主持修建甲秀楼,在万历三十四年(1606)于时任贵州巡抚郭子章的支持下建成。此后甲秀楼历经多次重修。修楼官员同样也助力贵阳与贵州文教发展。甲秀楼的前世今生,见证了贵阳数百年文教发展的奋举高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远望甲秀楼与翠微园。 摄影/吴学文

自南明河畔远望屹立河心的甲秀楼,可见飞檐翘角,重重叠叠,倒影入波,颇为灵秀。穿过如白玉横波的浮玉桥,再看向甲秀楼四周,涵碧亭、翠微园等景观一览无遗,漫步于其间,如在画中,正应了那句“水从碧玉环中流,人在青莲瓣里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甲秀楼与翠微园的人文细节。 摄影/陈伟红

甲秀楼建成后,便成为文人墨客的聚会赏游、吟诗唱和之地,时人誉为“小西湖”,留下无数诗文。其中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清代楹联名家贵阳人刘蕴良登楼写下的雄浑长联,从贵阳这座城市出发,一眼远望贵州作为西南山地大省的枢要地位,与数千年人文发展的悠远底蕴。

上 联:

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眼界拓开。

看东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粤峤,北带巴夔,迢递关河。

喜雄跨两游,支持岩疆半壁。

恰好乌撒碉隳,乌蒙箐扫,艰难缔造,装点成锦绣湖山。

漫云筑国偏荒,难与神州争胜概。

下 联:

数千仞高凌牛渡,永镇边隅。问谁双柱重镌,颓波挽住?

想秦通僰道,汉置牂柯,唐靖且兰,宋封罗甸,凄迷风雨。

叹名流几辈,留得旧迹千秋。

对此云送螺峰,霞餐象岭,缓步登临,领略些画阁烟景。

恍觉蓬洲咫尺,拟邀仙侣话游踪。

(选自《六碑龛贵山联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甲秀楼前的长联,写景论史兼具,气势博大。 摄影/吴学文

而从文昌阁畔的贵阳老城“禹门”——老东门向西出发,沿中山东路前往每一个贵阳人都熟悉的“大十字”,街道坡度逐渐降低,便也就走过了贵阳民谣“禹门叠浪”里的头浪坡、二浪坡、三浪坡,等到走过今天的大十字广场,道路平坦无坡,不远处便是太平路畔贵州的贡院遗址,再一路向南则走到了曹状元街,仿若是明清以来数百年一位位贵州学子,跨越山川奇险,在贵州贡院“鲤鱼跳龙门”,走向人生通途的缩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曹状元街的街景,曹状元为贵州唯一武状元曹维城。 摄影/陈伟红

文昌阁往北的街巷里,又是另一番人文风景。走进弯弯绕绕,高低错落的电台街,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一座五层重檐八角攒尖顶,附以曲栏回廊,设计精巧的阁楼。这栋华家阁楼(大觉精舍)是清末民初华家家主华之鸿打坐念佛之所。华之鸿兴办多所近代学校,又创办“文通书局”,对贵州文教影响深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摄影/吴学文 杨扬

(左图:华家阁楼周边已成新潮文艺街区;右图:华家阁楼远景。)

电台街因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将对东南亚广播电台置于华家阁楼而得名。由华家阁楼旁绕入文笔街一路向西,不远处便是记录着贵阳地下党员风云故事的中共贵州省工委旧址,往南一拐,又到了民生路上的八路军驻贵阳交通站旧址……从贵阳“九门四阁”的今日遗存向四方出发,一部贵阳近代人文史的高光节点,便如在目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共贵州省工委旧址。 摄影/陈伟红

从南明桥向北,是由一条以中华路为轴线,通过众多街巷以“九门四阁”为核心形成的人文网络。而贯穿这条人文网络的核心线索,则是贯城河(又名玉带河)。

当年写下甲秀楼长联的刘蕴良,还写了另一幅名联——“一水倒环分太极,六洞横锁镇中流”,道尽了贯城河对老贵阳城格局的塑造。贯城河自东北面而来,就像一条“S”状玉带,把整个贵阳老城环分成了太极图形。当时的贵州宣慰司、布政司、鼓楼、贡院……都是沿着这条贯穿全城的河流两岸300米内修建。贯城河,正铭刻着贵阳乃至贵州的人文发展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代贵州省城图与今贵阳城市对比。 制图/田东玉 鱼一条

贯城河上曾经修起诸多桥梁。贯城河上最早修建的桥之一都司桥(《贵阳史话》),因近于都司衙署得名;1837年,张之洞在六洞桥附近的六洞街出生。他走出贵州,成为了开拓近代中国文教与重工业发展的晚清重臣;忠烈桥附近是忠烈宫。1901年,黄干夫、凌秋鹗等人借忠烈宫创办算学馆,这个机构后来发展成为开拓贵州近现代文教的达德学校……就这样,贵阳的人文故事便在一条贯城河的故事之间徐徐流淌。

上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城市扩建等原因,贯城河变为地下河,从此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如今贯城河揭盖复涌,北门桥、玉带桥、龙井桥等一个个昔时“老贵阳”记忆里的地名,也变为了人流繁盛的新地标,呼应着贵阳七百年文脉的历久弥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的贯城河与河上重新修建的龙井桥。 摄影/郑辉

贯城河过六洞桥,经水关汇入南明河。南明河是明清贵阳城的护城河,于是当我们沿着南明桥两岸的南明河逐次展开,便能看到贵阳城区在清代以来,对“九门四阁”格局的突破与延展。

南明河以南的新华路,博爱路,曾经分别是供驮马歇息的“马棚街”,“大马槽”,是贵阳清代以来作为“万马归槽”商贸通衢的见证。今日南明河畔的雪涯街,名字源于贵阳近代文教的人文地标“雪涯洞”。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李端棻、于德楷、乐嘉藻等人正是在雪涯洞与附近的丁公祠,开拓了贵州最初的师范教育,助力近代贵阳在百年未有大变局里登上全国文教舞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贵阳各地的老路牌集锦。 摄影/吴学文

上世纪40年代,贵阳成为抗战大后方的重镇,人口激增,又迎来一次城建变革。国民政府在南明河畔渔矶湾赵家坡新建住宅、整修道路,如今黔明古寺畔的阳明路,正是这次拓建里为纪念王阳明对贵州文教发展的贡献而得名。上世纪50年代以来,贵阳又跨越九门四阁,建成了一条长约14 公里的外环城路,向四方拓展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明河畔的黔明古寺。 摄影/吴学文

若你沿着甲秀楼一路向西,再由遵义路向南跨越南明河,便能见证贵阳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众多发展高光节点——邮电大楼见证贵阳百年通信史,海关大楼、民族文化宫与人民广场(今筑城广场)等城市建筑群,则铭刻着贵阳改革开放时代的发展,不远处,更有今日贵阳的人文新地标青云市集,日夜繁盛,人流不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海关大楼与邮电大楼同框。 摄影/吴学文

就这样,从南明桥、甲秀楼、文昌阁、贯城河、南明河等一个个关键词出发,我们得以回溯、远望贵阳如何从一座小小顺元城,到明清时的“九门四阁”,再到突破这一老城格局,成为今日坐镇西南的山水雄城。推动贵阳七百年来飞速发展的根本动力,则在于不同时期涌现的贵阳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贵阳新时代发展的地标之一筑城广场。 摄影/陈伟红

- 03 -

贵阳,“秀甲西南”的英雄汇聚之地!

居于贵州之中的贵阳,向来是一处本土居民与八方移民的交汇之所。这里早在数万年前的石器时代就已迎来了文明曙光,其后有秦汉以来的巴蜀“豪族”,魏晋时期的四大族系,明代入黔的军屯将士,抗战西迁的滚滚人流……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群体的交汇影响,让贵阳远不止是一座移民之城,更是一座凝聚了启蒙和变革精神的英杰之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摄影/陈伟红

(贵阳是一座红色文化重镇。图为贵阳新地标“红飘带”的全域行浸式数字演艺《红飘带·伟大征程》展演现场。)

若是论起为贵阳的包容、开放与变革精神所成就的重要人物,首先要提到的便是王阳明。

明正德三年(1508),王阳明赴贬贵州龙场(今贵阳市修文县龙场镇),在此龙场悟道,奠基了影响深远的阳明心学。贵阳则承接了王阳明传讲心学的重任,次年闰九月到十二月,作为一个不入流罪官的王阳明便受邀在贵阳的文明书院登堂教学,学说得到了检验和传播,发扬光大,也有了“始论知行合一”的说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贵阳市修文县中国阳明文化园。 摄影/陆宇堃

贵阳,同样是王阳明身心休憩的重要精神家园。王阳明曾游赏的东山来仙洞,今日演变为仙人洞;曾交酬唱和的南庵,今日是甲秀楼畔的翠微园;曾拜谒的南霁云祠,如今是达德学校旧址。王阳明的故事,在贵阳的城市记忆里历久弥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阳明的贵阳行迹与贵阳重要人文地标。 制图/韩守青

王阳明离开了贵阳,但他留下的黔中王门却沿承四代百年,开拓了贵阳乃至贵州各地的文教星火。王阳明逝世六年后(1534),他的学生在贵阳建成一所“阳明书院”,其后三易其址「初建于贵阳城东“白云庵”(今文昌路),继迁于宣慰司学(贵阳幼师),三迁于巡抚署(今省府路)」,终于改建为在贵州文教史上赫赫有名,培养了“贵山三先生”等众多清代学术名家的“贵山书院”。光绪二十七年(1901)贵山书院被改为“贵州大学堂”。这一段王阳明与贵阳的互动故事里,便可得见贵阳源远流长的人文长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清时期的贵阳书院一览。 制图/田东玉

王阳明及其弟子的努力,成为推动明清之际贵州“六千举人,七百进士”文教兴盛局面的重要动力,贵阳以千余举人,近两百名进士的实力领军全省,有赵以炯、曹维城一文一武两位状元夺魁天下,更有众多英才从贵阳出发,走向全国舞台,发光生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清时期的“贵阳英杰”(部分)。 制图/九阳

待到近代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时,贵阳数百年的文教积蕴开始令其在全国舞台上屡屡闪亮登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贵州学政严修改革学古书院为经世学堂,创办贵州第一所新学,不仅是贵州兴办近代教育的开端, 也是国内最先改革书院的典范。维新运动“公车上书”震惊朝野,贵州籍举人签名的有 95 人,居全国第二位。其中贵阳籍举人参加签名者就达 32 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摄影/陈伟红

(达德学校开创了贵阳近现代教育史的多个第一。图为达德学校旧址。)

民国时期的贵阳,同样走在时代风云的前列。辛亥革命风云激荡, 贵阳建立 “大汉贵州军政府” , 贵州成为全国第六个宣告独立的省区。如今,你还能在南明河畔看到一条护国路,不远处便是贵阳历史上第一栋仿西式建筑——王伯群故居。1915年12月,袁世凯宣布恢复帝制,蔡锷、唐继尧等人在云南发起反袁护国战争,正是王伯群和王文华兄弟俩鼓动贵州第一个响应云南反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护国路畔的王伯群故居。 摄影/张晋铭

这一股敢为争先的城市锐气一发而不可收,并在抗日战争时期,迎来前所未有的高光时刻。抗战期间东北、华北以及东南沿海地区相继沦陷。贵阳是陪都重庆的屏障,在西南的地理位置有如日内瓦之于欧洲,被时人称为“东方的日内瓦”。湘黔、黔桂、川黔、滇黔四条公路交汇于贵阳,为全面抗战支撑起一条条生命通道。

昔时贵阳的山川形胜,在这一时期也担负起新的重任,140箱来自浙江省立图书馆的文澜阁《四库全书》辗转抵达贵阳,最终在今日贵阳市鹿冲关森林公园的地母洞这一“天然溶洞保险库”里存放5年零八个月。当时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会、国际援华医疗队等众多医护机构驻扎在贵阳图云关,“自1939起至1946年,3000多名工作人员和医护人员,救治了数百万伤病员”。贵阳,此时成为了战时全国战地救护的重要基地和指挥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经存放文化珍宝文渊阁《四库全书》的地母洞。 摄影/吴学文

贵阳这座城市接纳了来自八方的人与物,也因此成就了远超以往的文教繁荣。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之江大学、国立湘雅医学院等高校先后于贵阳办学,同时贵州省又在贵阳先后建立了国立贵阳医学院、国立贵州大学和国立贵阳师范学院。一时间贵阳文教勃然生发。

在当时的贵州省立艺术馆,人们可以看到关山月、徐悲鸿等美术大家的画作,戏剧家曹禺的话剧。居住在贵阳的巴金、茅盾等知名文化人物,也在贵阳屡有创作。中国新闻学的先驱谢六逸、著名作家蹇先艾等一位位贵州英才同样来到贵阳,或投身抗战宣传,或开拓贵阳教育。而最有名的贵阳本土文化机构,莫过于文通书局,它延请112位全国名家组成专家编委会,出版大量书籍,并位列全国七大书局之一,可以说是创造了西南出版史上的奇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贵阳文通书局的主要贡献。 资料提供/贵阳市档案馆 制图/鱼一条

在抗战时期,贵阳全城上下全力投入中华民族奋起抗争的大潮,成就了今日作为“西南雄城”的精神基础,贵阳精神亦在其后的三线建设等多次时代浪潮里闪耀光芒。如今,这一种种激荡人心的历史回响,在贵阳的七百年文脉故事里越发高亢。贵阳作为一座西南的雄城,也早已跨越了“九门四阁”这样的经典人文符号,开拓出更多的城市可能性。

1996年,清镇市和修文县、息烽县、开阳县“一市三县”划归贵阳市辖,这些昔时贵阳的重要门户,如今变成了贵阳人文底蕴的一部分。新世纪以来,在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的大潮里,观山湖区在原金阳新区的基础上挂牌成立。以浩荡广袤,绿意盎然的观山湖公园为基础,贵州省博物馆、贵州省地质博物馆、201大厦等一系列贵阳新地标组成全新的城市天际线,每逢夜晚,众多高楼大厦便妆点出一个流光溢彩的新贵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观山湖公园远眺观山湖区。 摄影/周睿曦

2014年,贵阳又沿着黔中的一处处坝子不断“生长”出充满潜力的贵安新区。来自世界各地的公司机构,将大数据藏在贵安新区“清凉高原”之上喀斯特山洞里的机房,不由让人联想到数万年前的石器时代,在黔中地区同样有一座座史前洞穴,潜藏着无数人文宝藏。

这种古老与新生的汇聚碰撞,何尝不是贵阳七百年来发展的一种缩影?贵阳,正是从数万年之前的石器时代出发,于宋元时期以“贵州”为名崭露头角,在明初家国一统的洪流里成为一省枢要,于七百年时光中不断生长,成就今日一座坐镇黔中,通衢西南的山水人文之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山,守望着贵阳。 摄影/张晋铭

文| 苹果

图片编辑 | 陈金鱼

制图 |鱼一条 九阳

文章首图 | 陈伟红

封图|陆宇堃

审稿专家

顾久

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贵州省文史馆原馆长、《贵州文库》总纂

厐思纯

贵州人物史专家

贵州省文史馆馆员

主要采访专家

谭佛佑

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中国教育家协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梁茂林

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贵州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副会长

刘兆丰

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

段洪

《贵阳史话》主编

贵阳市档案馆(地方志办)副馆长(副主任)

参考资料

《贵阳通史》贵州人民出版社

《贵阳史话》贵州出版集团 贵州人民出版社

《百年地图看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贵阳地名故事集》贵州出版集团 贵州人民出版社

贵阳市人民政府官方网站

贵阳方志云官方网站

本文系【地道风物】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