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在回归祖国25年来,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发布后,与内地联系日益紧密,在多方面取得显著发展。近日,三位澳门人士向我们讲述了他们在各自领域中的工作、科研、创业经历。

有着15年教龄的妇联学校副校长吕绮颖,见证了澳门教育资源的不断投入和爱国爱澳教育的扎实推进,以及与内地学校交流的日益增多;毕业于同济大学的澳门科大85后青年学者陈悦,则致力于将内地成熟经验引入澳门的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同时感受着澳门国际化、开放性且受双重支持的学术科研环境;澳门首个互联网企业“澳觅APP”创始人江海涛,自大学以来就一直扎根澳门,从银行跨界到互联网创业,历经诸多挑战,在澳门开创移动互联网事业。

他们的人生故事,如同一幅多彩画卷,生动呈现出澳门在时代浪潮中的发展轨迹,为澳门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与深刻思考,也为我们深入了解澳门提供了珍贵的窗口。

“澳门90%是私立学校,但都用了统一的语文、历史、公民等教材”

对话人:澳门妇联总会副会长,妇联学校副校长吕绮颖,15年教龄

观察者网:吕老师好,我注意到20日当天您也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现场,聆听了习主席的讲话,有什么感受?

吕绮颖:20日当天在现场聆听了习主席的讲话,深感振奋。习主席在前半部分提及五年来澳门在各方面取得的成就,这充分展现了对澳门发展的肯定,也高度认可了 “一国两制” 这一制度的优越性。对于澳门居民而言,这无疑是极大的鼓舞,彰显出习主席对澳门发展的殷切关怀以及对澳门长远布局的深谋远虑。

讲话后半部分对澳门未来发展提出四点要求,其中两点令我印象尤为深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吕绮颖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就职典礼现场 本人供图

首先,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这是对特区政府的勉励,要求切实解决居民最迫切、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要全力打造服务型政府,深刻体现习主席的为民情怀。尽管澳门人口规模相较于内地较小,但澳门居民的生活福祉始终被中央领导人惦记于心。回顾五年前,习主席亲临澳门政府综合服务中心,深入了解电子政务及民生服务状况,可见澳门市民生活在其心中的重要地位,这让普通澳门居民倍感温暖。

其次,因为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并在澳门承担青年工作,对讲话中关于青年的部分感触颇深。习主席指出澳门青年是澳门的未来,是建设澳门和国家的新生力量。他与不同青年的接触,了解澳门青年在各个领域的出色表现,这不仅体现出中央及习主席对澳门青年寄予的深切期望与关心,还特别提到澳门青年可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自我。这正是澳门 “一国两制” 优势的有力彰显,澳门青年能够参与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国际活动,发出澳门特区青年的声音,在讲好澳门故事、中国故事中担当起重要使命。这也让我们对澳门未来青年发展满怀希望与信心,进一步坚定了教育工作者做好爱国爱澳传承工作的决心,增强了使命感与责任感。

观察者网:从您的教育工作经历来看,您觉得澳门这几年的教育事业有哪些发展变化?

吕绮颖:我小学在广东就读,中学起在澳门学习生活,大学毕业之后就一直从事教育工作,现在已经15年了,期间,先是在我的母校濠江中学当了9年英语老师,之后转到妇联学校。其实我之前就在妇联参与一些义务的社会活动,后来因为妇联学校建了新校舍,学生人数也快速上升,教学行政工作都需要大量的人手,妇联就邀请我加入这个学校,那么我现在负责对外联系,包括和教育部门对接教育计划、财务等方面的事宜。

澳门以前是个小渔村,经济状况不佳,教育资源投入有限,而且当时澳葡政府对教育不够重视,尤其轻视华人教育,办学资源多倾向葡国人子弟。澳门回归后,在中央关怀支持下,特区政府大力投入教育资源,确立“教育兴澳、人才建澳”理念。

一方面,教育资源投入显著增加,得以聘请优秀教师,改善教学设施设备与校园环境,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另一方面,澳门教育界多元自主,私立学校居多,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学特点、考试内容,也没有统一的高考、中考。但是各个学校在爱国爱澳教育方面,具有高度一致的价值观念,通过升国旗、唱国歌以及在课堂融入爱国理念元素,并积极组织学生与内地学校交流,爱国爱澳教育扎实推进。

此外,特区政府着力完善教材,比如统一出版了语文、历史、公民等教材,其中全套《品德与公民》及初中《历史》教材的使用及参考使用率达100%,高中《历史》教材达95.7%,更推出葡文及英文版的《历史》教材供国际学校使用。近一两年还补充完善了维护国家安全等内容,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教育系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澳门小学中学的《品德与公民》课程教材 澳门教青局网站

像我们虽然是私立学校,但我们全部的教育经费都来自于政府。澳门有67所学校,90%都是私立学校,大部分的私立学校都加入了免费教育网络,15年制免费。因此接受政府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监督。

澳门的学校基本实行三文四语教学,从幼儿园起就用普通话授课并学习汉语拼音,语文课全普通话教学,英语课全英教学,还开设葡语课以配合澳门 “一平台”(即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发展战略,学生每周有两节葡语课,日常交流用语就用粤语。

观察者网:你们和内地的学校有哪些交流?据您观察,内地和澳门在教育方面有哪些差异?

吕绮颖:我们学校与内地不同省份、尤其是大湾区的16所小学和幼儿园缔结姊妹学校关系。每年会定期组织师生互访交流活动。因为象棋也是我们的教学特色,这几年也把象棋纳入了我们的正规课程,所以我们也去过杭州棋院开展特色课程交流培训。再比如还前往青岛等地参加当地学校的科技节,以观摩等形式促进教学交流。

我们在今年7月还组织去了安徽马鞍山与当地学校建联,参加了他们的李白诗歌诵读活动,通过实地走访交流,增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体验与情感共鸣。

我们也邀请国内地姊妹学校师生来校开展同课异构教学活动,两地师生同上一节课,借此对比学习两地教学风格与特点。我们发现内地教师课堂功底扎实,即便面对陌生班级学生,也能出色呈现教学目标与课堂结构;而澳门教师教学风格相对活泼,教学设计多元化,双方各有千秋。

通过与内地交流,我们也感觉到自身知识储备不足,包括学科知识与社会知识等方面,未来需大力加强自主学习与阅读推广。前几年,因受疫情影响,社会家庭面临挑战,学生心理健康与抗压能力等方面出现变化,后续需在课堂教育、知识储备提升、阅读习惯培养以及学生心理健康关注等方面持续完善与优化,以更好地推动澳门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澳门青年成长成才,为澳门与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在升学方面,国家给予澳门学生保送机制支持,学生可通过保送去内地读大学,包括众多名牌大学,且有多次选择机会。如今,澳门学生前往内地读大学的比例在选择澳门本地大学、海外或港台地区大学中居首,且交流增多后,学生赴内地高校的选择范围更广,不再局限于北上广这些地区高校,对西北、东北等地高校也有更多了解与选择。

观察者网:您也是澳门妇联总会副理事长,那么澳门妇联在服务社会、促进和内地交流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吕绮颖:澳门妇联在新中国成立后不就就建立了,明年是妇联成立75周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出台,澳门妇联积极对接发展战略,率先与大湾区内地的9个城市的妇女组织签订友好协议,开展两地妇联走访参观活动。近年来,我们也把妇联在澳门的服务复制到横琴,在横琴设立广东办事处,开办琴澳亲子活动中心三年,并于今年10月开设横琴澳门“新街坊”家庭社区服务中心,为横琴居住的澳门与内地居民提供家庭服务、亲子教育等免费服务,由导师与义工团队负责运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澳门妇联的“新街坊”家庭社区服务项目 吕绮颖供图

妇联这方面工作得到了澳门社工局大力支持,在横琴的工作中,也接受了合作区方面的指导,举办社区嘉年华等基层服务活动,关注居民诉求并及时反馈政府部门,还开展家事调解工作并与珠海妇联建立联动机制,成功调解在珠海居住的澳门居民家庭纠纷,在澳门本地也承担着相应工作职能,在基层服务交流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类似内地居委会部分角色与职能。

“澳门工业文化、民俗文化不容忽视,建议纳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

对话人:陈悦,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助理教授,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85后,去年刚刚加入澳门科技大学

观察者网:陈老师您好!听说您是去年刚加盟澳门科技大学,是什么原因或者契机让您选择到澳门发展呢?

陈悦:我本人是江苏苏州人,博士毕业于同济大学的城乡规划专业,在读博以前我还曾在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作过多年,之前的生活轨迹基本上集中在长三角。去年9月才来澳门,应该来说是个新澳门人。我选择来澳门科技大学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

其一,澳门是一座极具魅力的城市。我在2009年曾到澳门进行考察,当时就对这座城市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尽管澳门地域面积狭小,但却是非常多元和包容,既有酒店的金碧辉煌,又有独特的文化韵味和浓厚的生活气息,还有不为人所知的自然环境和生态景观,从繁华的澳门半岛开车10多分钟就能到达路环海边,这种能迅速亲近自然的体验非常奇妙。

其二,澳门科技大学是个非常年轻、有潜力的大学。学校2000年于成立,发展速度惊人。我所在的人文艺术学院于2021年成立了澳门世界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这与我的研究方向高度契合,所以我就前来应聘并顺利入职了。应聘竞争非常激烈,我此前的工作经验在应聘中成为了优势。

观察者网:您的研究方向是城乡文化的遗产保护,那您到澳门之后,在这方面有开展哪些新的研究吗?

陈悦: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城乡文化遗产保护,我导师的导师是被誉为“古城保护神”的阮仪三先生,他是我国城乡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开创者之一,做出了很大贡献。我在同济学习和工作期间,跟随我的导师邵甬教授参与了各类规划设计、保护实践、课题研究等工作,足迹遍布全国,如山西省平遥县、浙江省宁波市、云南省大理市、安徽省皖南地区等。我博士期间开展的课题是从传统产业的视角来研究江南水乡古镇的特征与价值,并且重新思考未来保护与发展的方向。

来到澳门后,我期望能够将内地已较为成熟的工作思路和研究方法引入这里。不过,由于来的时间比较短,目前暂时还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果,更多的是在进行思考和探索。现阶段,我正努力去深入感受和全面了解澳门这座城市。过去讲到澳门的文化遗产,我们往往只关注目前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澳门历史城区,包括22座建筑物和相邻的8块前地,尤其是其中那些著名的文物古迹点,或叫Monument,比如大三巴牌坊、教堂、妈阁庙、郑家大屋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澳门大三巴牌坊是混合东方风格的巴洛克式建筑。图为大三巴局部 澳门旅游局网站

但据我一年多来的观察了解,澳门其实有着更加丰富、多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实远远超出了目前的遗产范畴。比如,澳门的传统手工业文化相当丰富,曾经有神香、爆竹、火柴这三大传统手工业,有着近百年的历史。虽然近年来也开展了一系列保护和活化工作,如将氹仔益隆炮竹厂活化改建成公园,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处品质不错的休闲场所,我认为在文化内涵的挖掘上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并更好地运用到保护活化工作中去。

再者,澳门的工业文化也不容忽视。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澳门的工业实力强劲,承接了许多从欧美国家转移过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当时兴建了大量的现代工业大楼,这些工业建筑同样也是澳门城市发展的重要见证。然而,如今这些工业遗产却很少被人关注到,甚至连许多澳门本地人都对这段历史了解甚少,因此,急需展开研究并加以保护。

此外,澳门的传统民俗文化也非常多元且特色鲜明。走在澳门街头,能看到众多的土地庙、佛寺、道观等,并且仍在日常使用,这些文化景观都是澳门独特文化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认为,我们需要以更广阔、更全面的视角来重新认识澳门的历史文化特征和价值,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加完善、更具整体性的文化遗产体系,将那些未被充分重视但同样重要的文化元素纳入其中。

观察者网:到澳门一年多,您感觉澳门这边的学术科研环境怎么样?另外,看您之前研究过荷兰的埃因霍温,有没有考虑过在未来与葡语国家开展相关合作呢?

陈悦:目前我还没有在与葡语国家合作方面开展具体工作。之前我去荷兰是因为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了联合培养交流计划。澳门作为中西文化的重要交流地,其与内地、国外的交流往来十分频繁,在澳门“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发展定位中,“一平台”就是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这无疑为未来与葡语国家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基础。

说到澳门的学术科研环境,我认为它具有两个显著特点。

其一,具有高度的国际化和开放性特点。以我们澳门科技大学的建筑学课程为例,虽然该课程成立的时间不长,但在对外交流方面表现得十分活跃,交流的频次和质量都很高。

我们积极加入了世界城市遗产保护高校联盟,与香港大学共建文化遗产保护港珠澳工作站,每年都与清华大学、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华侨大学等高校举办城市设计联合工作坊,与东南大学举办博士论坛,最近还与意大利的都灵理工大学举办设计工作坊,进一步加强了与国际高校之间的文化交流。而且,我们经常会邀请院士、大师以及海内外知名学者来校举办讲座,基本上平均每个月都有一到两场极具分量的学术活动。这些活动对于拓宽同学们的学术视野、加深他们对学科的理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二,澳门的学术科研可以享受国家和澳门的双重支持。我们可以像内地高校一样申请国家以及各个省份的基金项目,与此同时,我们还能够申请澳门政府、澳门基金会以及学校基金会设立的各类科研基金项目。这充分体现了“一国两制”的优势,使得我们澳门的青年学者能够在一个政策友好的环境中开展学术研究工作。

例如,我目前就申请了一个湖南省的基金项目,研究对象是长沙铜官古镇。长沙窑在唐代就已形成规模庞大的产业体系,其生产的陶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出口海外,远至南亚、东南亚甚至欧洲,尽管后来其发展有所起伏,但产业火种一直延续至今。其产业与城镇空间的关系研究与我之前在江南水乡古镇的研究主题相契合,是我博士研究的一个延续。我也鼓励我的学生参与该课题的研究中,在假期带领他们过去考察、学习,加深他们对中国乡村社会真实情况的了解。

观察者网:在与内地共同发展方面,特别是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进程中,您觉得目前还存在哪些可以改进和提升的地方呢?包括学术领域以及您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其他方面。

陈悦:澳门在大湾区建设中有着明确且精准的定位,这与国家战略紧密相连,同时也涉及到我们每个人生活、学习、工作等诸多方面的切身利益,是一个较为宽泛但又非常重要的问题。我想从个人的感受出发,谈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

大湾区建设有着宏伟的规划定位,目标是打造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同时还涵盖了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以及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等多个方面,可谓是全方位、综合性的发展规划。对于澳门而言,其定位包括“一个中心、一个平台、一个基地”,这些定位充分结合了澳门自身的特色,具有较强的可实现性。

首先,由于澳门保留着非常深厚的中西文化传统,澳门历史城区是世界遗产,已经是重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有着非常好的产业基础,因此,只要继续完善旅游设施,提升旅游体验,澳门定能够发展成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

其次,澳门从明代起就长期扮演着中外交流窗口的重要角色,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尤其在与葡语国家的贸易合作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无疑有助于建设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

最后,由于澳门背靠祖国,联系大湾区的独特区位优势,有条件建成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澳门原本以博彩业为支柱产业,为了促进其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国家专门设立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为澳门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其能够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协同合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澳门妈阁庙,Macau一词就来自妈阁庙 澳门世界遗产网站

从我的专业角度来看,澳门在文化挖掘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可做。

大湾区无论从自然地理还是历史文化都是一个整体,我期盼能够由粤港澳三地合作共建一个长效机制或合作平台,从区域整体的视角出发,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历史文化和遗产资源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构建一套完整的区域历史文化资源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利用和开发。就像我之前在同济大学参与研究了安徽皖南地区一样,当时我们对皖南地区进行了系统研究,梳理了其文化联系和差异,建立了系统性的历史文化资源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细化落实了各地的保护措施。我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也非常有必要开展类似的规划研究工作,以更科学合理地保护区域内的历史文化资源。

另外,中国内地自1982年起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历史文化名城体系,例如江苏的兴化刚刚被公布为第14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我认为澳门其实也具备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条件,若能纳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将有助于按照相关的工作逻辑和方法对澳门的文化遗产进行更加全面、系统的整体性保护。不过,这可能还有待下一步对其可能性和可行性进行更加仔细的研究和探讨。

“我们这代人最大的机会,就是把内地成功的商业模式搬到港澳,再推向国际市场”

对话人:江海涛,澳门的第一家互联网公司“澳觅APP”创始人

观察者网:江总,您好!我注意到您是江苏盐城人,2003年到澳门科技大学读书,后来在2016年成立了澳觅公司,这也是澳门的第一家互联网公司,想请您分享一下,创业过程中有哪些印象比较深刻的故事。

江海涛:我首先介绍下我们公司,澳觅是一个一站式本地生活服务平台,主要有外卖、团购、新零售三个核心业务板块,其中外卖是最大的业务。目前我们在澳门的外卖市场交易规模平均每月1亿(澳门元)左右,一年大概12亿(澳门元)多。平均每天平台产生的订单量在3.5万到4万单,约5%的澳门人每天通过我们平台下单。

但我并不是一开始就从事移动互联网行业,我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银行工作,做了一年管培生后,又做了三年私人银行资产管理业务。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开始涉足房贷等业务,也因此积累了一些原始资本。2011年底我离职创业,当时还没有明确方向。2012年微信公众平台推出后,机缘巧合下,我们成为了腾讯微生活澳门区域代理商,就这样进入了移动互联网行业。2014 年腾讯业务调整,自己不做电商板块了,开始投资京东、大众点评等,所以我们开始和大众点评有了接触,2015年4月成为大众点评澳门官方代理商,进入本地生活领域。

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大众点评在澳门市场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这个APP只能用人民币支付,所以内地游客能使用,本地居民反而享受不到这些优惠。于是我们就想,能不能做一个澳门版的大众点评。在2015年底我就反复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后就快速组建了一个小团队,2016年6月1日,澳觅APP正式上线。这就是我们从0到1的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澳门街头的外卖小哥 央视新闻视频截图

在之后的业务开展中确实遇到了很多挑战。对于一家移动互联网的创业公司来讲,最重要的是行业基础设施,我们是澳门第一家移动互联网公司,当时就感觉澳门在两个方面的基础设施不太具备,移动支付和地图。

在移动支付方面,2016年澳门还没有移动支付,我们找了中国银行澳门分行,通过Visa旗下的支付网关服务解决了线上支付问题,但成本还是比较高。我记得内地当时的支付成本仅0.3%—0.6%,我们接入的Visa支付网关综合成本接近4.8%,而我们收商家每一笔才收6%,所以再刨去其他运营成本的话,我们基本上做一单亏一单。但至少是解决了这个问题,最终成本总归是能够优化。

在地图方面,2016年11月上线外卖时,发现所有移动互联网地图在澳门都不准确,因为澳门人开车不用导航,地图公司获取信息困难。我们找了百度地图公司,带他们拜访了澳门旅游局、地图测绘局等机构,后来他们开放权限让我们创建POI,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观察者网:听说公司在2019年遇到了重大挫折,差点倒闭,能讲讲当时的情况吗?

江海涛:是的,当时确实面临很大的挑战。2016—2018 年业务发展很快,但团队发展跟不上。我们对商户承诺月结,但当时业务规模大,合作商家超过1000个,结算完全靠人工对账,澳门当时的银行基础设施也相对落后,无法跨行实时结算,每个月要写几百张支票。而且我们对现金流管理和业务管理都不完善,没有重视后台结算系统的数字化建设。这些问题导致结算周期延长,于是市场上传言澳觅要倒闭,老板要跑路。好在关键时候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对我们比较支持,没有停止支付收单,不然业务立刻就终止了。

这事之后,我们痛定思痛,决定先稳健再增长,放慢业务发展速度,投入资源搭建支付结算平台,目标是实现月度正向现金流。经过努力,2019年9月我们实现了单月度盈利。这次调整也为应对疫情冲击打下了基础,疫情期间我们的业务规模比疫情前翻了两倍。

观察者网:那澳门的劳动力情况怎么样?能满足业务需求吗?另外劳工的薪资、福利保障怎么样?

江海涛:目前我们的配送团队接近2200人,相对充足。但在疫情前劳动力短缺很严重,因为送外卖比较辛苦,澳门人可以选择去赌场工作,收入也不错。我们为了吸引人才,车手薪资开得比较高。但疫情期间赌场关门,很多人出来重新就业,选择了送外卖,劳动力短缺问题得到了缓解。而且送外卖相对赌场工作更灵活自由,很多人疫情后就不愿再回赌场了。

目前全职车手的薪资水平在2.8-3万左右。社保方面,澳门政府承担了比较多的费用,这对企业来说压力就小很多。我们公司每个月给每个同事承担的社保是定额的,60元/人,同事个人承担30元,不管薪资多少都是这个标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不久,一名澳门外卖小哥在央视短片中透露自己的薪资水平 央视新闻视频截图

观察者网:您觉得大湾区政策对公司的发展带来哪些便利?

江海涛:因为澳门本地没有移动互联网相关人才,我们只能到内地找。珠海离澳门很近,方便交流,而且内地人力资源丰富,运营成本低,所以我们早在2016年就在珠海成立了研发公司,目前后台支持和行政岗位也都在珠海。在南京设立研发中心也是出于类似的考虑,希望能充分利用内地的人才资源。日常业务交流还算顺畅,珠海这边的团队在香洲区,大家沟通起来比较方便。

大湾区政策对我们这种跨区域创业公司来说有很多利好。它促进了内地与港澳之间在人力资源、人才、物流和资金流方面的交流,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便利。比如很多内地同事可以通过商务签证来澳门为我们提供支持,这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发展业务。

观察者网:您在澳门创业多年,您觉得澳门的创业环境和互联网环境怎么样?政府有哪些支持政策?

江海涛:澳门特区政府很鼓励创新创业,特别是青年创业和科技创业,投入了不少资源,也有很多政策导向。国家对澳门的定位也带来了一些创业机会,比如与葡语系国家的贸易、文化交流等方面,还有游客服务业务也有很大潜力,毕竟澳门游客众多,疫情前每年有4000万,疫情后也恢复到了3000万左右,且大多是中高收入人群。

但澳门本地市场小、人才结构不完善,如果只做本地业务,行业发展会有天花板。所以要立足澳门,利用大湾区其他城市的优势,结合外部市场资源来发展。

观察者网:公司在大湾区其他城市有业务拓展计划吗?

江海涛:目前我们主要业务在香港和澳门。2022 年我在香港成立了公司,是澳觅的子公司,主要做企业团餐平台服务,目前香港团队有五六十人。我们会根据香港市场特点进行本地化调整。我们这代人最大的机会就是把内地成功的商业模式搬到港澳,再推向国际市场。未来我们会继续探索在大湾区及国际市场的发展机会,希望能把澳觅做得更好,为用户提供更优质服务。

观察者网:非常感谢江总今天分享的这么多宝贵经验,让我们对澳觅的发展、澳门的创业氛围、营商环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江海涛:不客气,希望这些经验能对其他创业者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