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天气预测的俗语和谚语,其中“冷不冷,就看十一月二十四”便是颇具代表性的一个。这句话蕴含了人们对冬季气候变化的朴素观察和经验总结。随着日历翻到今天——十一月二十四日,我们不禁要问,今年冬天究竟会不会冷?为了解答这一问题,我们不仅要回顾历史气候数据,还要结合最新的气象预测,甚至从科学角度探讨气候变化对冬季气温的影响。
首先,从历史气候数据来看,每一年的冬季气温都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和地域差异性。以近两年的冬季为例,2023/2024年冬季,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0.3℃,但阶段性起伏较大。全国36.7%的气象观测站达到暖冬标准,而15%的气象观测站则达到冷冬标准,整体表现为正常年份,但空间差异显著。暖冬主要出现在华南、西南等地,而华北南部、黄淮、江淮一带则多为冷冬。这种地域性的气温差异,使得“冷不冷”的问题变得复杂而难以一概而论。
进入2024年秋季,国家气候中心已经发布了2024/2025年冬季的气候趋势预测。这份预测报告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线索。预计今年冬季(2024年12月至2025年2月),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将比常年同期偏高。具体来说,辽宁南部、天津、河北南部、山西东南部、山东、河南大部、安徽、江苏、上海、浙江、湖北中东部、江西北部、福建北部、四川西部、西藏大部等地气温将偏高1~2°C。然而,并非所有地区都将迎来温暖的冬天。东北地区北部、内蒙古东北部、华南西部、西南地区东南部、新疆北部等地气温则较常年同期偏低,其中黑龙江西北部、内蒙古东北部偏低1~2°C。
这份预测报告还提到了降水情况。预计今年冬季,东北地区中北部、内蒙古东北部和南部、华北大部、西北地区中东部、华中北部、华东北部、华南西部、西南地区东南部、新疆北部等地降水将比常年同期偏多。其中,黑龙江北部、内蒙古东北部和西南部、河北西南部、山西大部、河南北部、陕西中北部、宁夏、甘肃中部、青海东北部局部等地降水将偏多2~5成。而我国其余大部分地区降水则接近常年同期到偏少,尤其是安徽南部、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湖北东南部、江西大部、湖南东北部、福建中北部、西藏西南部等地将偏少2~5成。
那么,这些预测数据是如何得出的呢?气象学家们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气象观测资料,运用先进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型和统计方法,对大气环流、海洋状况、冰雪覆盖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从而得出未来的气候趋势预测。当然,预测并非绝对准确,因为气候变化受到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如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等。
除了气象预测外,我们还可以从气候变化的角度来探讨今年冬天会不会冷。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现实。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现象都在提醒我们,地球的气候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冬季气温的影响也是显著的。一方面,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地球表面温度上升,使得冬季气温整体偏高;另一方面,气候变化也加剧了气候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极端天气事件更加频繁和难以预测。
在中国,气候变化的影响同样显著。近年来,中国北方地区的冬季气温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而南方地区则相对稳定或略有下降。这种变化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还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更加重视气候变化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减缓其影响。
回到“冷不冷,就看十一月二十四”这句谚语上来。虽然它不能完全预测今年冬天的气温情况,但却提醒我们关注气候变化和气象预测的重要性。在享受现代气象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对于普通人来说,关注气象预测、合理安排生活和生产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预测到今年冬天将是一个寒冷的冬季,那么我们就应该提前做好防寒保暖的准备;如果预测到气温偏高、降水偏少,那么我们就应该加强节水意识、注意防火安全。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方式为减缓气候变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冷不冷,就看十一月二十四”这句谚语虽然简单朴素,但却蕴含着丰富的气象知识和生活智慧。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让我们一起关注气候变化、关注气象预测、关注我们的生活和环境吧!愿我们都能度过一个温暖而美好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