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大家看到的是我馆的第一件国宝级文物——青玉龙螭衔环谷纹玉璧。它是目前国内所发现最大最完整的一块玉璧。”每到周末,河北省定州市中心实验小学“红领巾”讲解员都会来到定州博物馆为游客作讲解。他们充满自豪的讲述让众多游客夸赞。“孩子们在讲解的过程中与脚下的土地‘对话’,对家乡的热爱更加强烈。”该校党总支部书记王亚红说。

一直以来,河北省定州市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锚定重点,在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活动筹划、家校社协同育人上下功夫,为学生向下扎根、向上成长提供丰沃土壤,努力构建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建强师资队伍,夯实主阵地

日前,在教育部2024年“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工作中,定州中学的白宝霞、第四中学的王明瑞、大道观小学的李雪纯等三名教师的思政课成功入围河北省“基础教育精品课”。

课堂是思政教育主阵地,讲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一直以来,定州市教育局始终重视努力打造一支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近几年,该市通过教学竞赛、互动研讨、专题培训等方式,赋能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目前全市专兼职思政教师已达2000余名。市教研室思政教研组每月组织一次线上研修活动,通过精品课评选,打造思政“金课”50节、遴选优秀教学案例50个。

2023年10月,张凤玉、鞠萌等十名教师被评为“定州市十佳思政课教师”,他们连同荣获市级“优秀思政教师”荣誉称号的其他十名教师一起,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启了“行走的思政课”送教活动。此次活动聚焦教学重难点,每次活动开展一节示范课、一堂微讲座、一次教研会。授课教师与听课教师共同探讨改进方法、分享宝贵经验。

在此基础上,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定州市教育局还与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并与保定市教育局、河北大学、保定学院一起建立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集体备课中心,统筹整合各方教育资源,着力培养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种子”名师。

丰富实践活动,力促知行合一

“如果没有这些英勇的烈士们,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要好好学习,继承先烈的革命精神。”每到节假日,西南合中心小学学生张少涵就会在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清风店战役烈士陵园作讲解。西南合中心小学位于定州市留早镇,依托当地的红色资源,留早镇举办了“小红枣”红色小讲解员暑期公益培训班。入选的“小红枣”们每天认真聆听讲解员老师的讲解,刻苦磨炼讲解技巧,用稚嫩而坚定的声音讲好红色故事,传递红色文化。

这是定州市教育局丰富思政实践活动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该市积极整合历史文化资源,不断拓展实践育人的“半径”,高质量打造出“国宝古建、东坡行迹、崇文尚学、非遗艺术、乡村冀忆、红色印记”六条研学实践路线,通过资源课程化、课程场景化、场景主题化、主题线路化、线路故事化,让学生在实践中触摸历史脉搏、涵养家国情怀,使思政实践活动充满了浓浓的“定州味”。

丁村初级中学子位吹歌、吴咬村小学皮影戏、大礼后营小学中医药文化……定州各学校结合本地特色资源,形成“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传承实践主阵地,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认同和自信,也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思政活动有创新,才能提高吸引力。在定州市职教中心,每个学生手里都有一本《学生行为引导手册》。它只有口袋大小,因其小巧精致而被学生亲切地称为“口袋思政”。小口袋中蕴含大思政。“老师了解学生的‘放大镜’,学生反思自省的‘平面镜’,学生自我完善的‘多棱镜’。”学校党总支书记么柱以“三镜”总结“口袋思政”的重要作用。

推进家校社协同,汇聚育人合力

在贡院参观魁阁、号舍、大堂,感受古代的科举文化;在文庙穿棂星、越戟门,走进大成殿,瞻拜彩绘龛内的孔子塑像……每年,定州市博物馆、文庙、贡院都会迎来一批批的中小学生。同学们在行走中感受家乡定州古城的文博之美。

近年来,定州积极推进家校社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将学校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同频共振,汇聚思政育人的强大合力。

每逢节假日,定州市新华书店就会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打卡地”,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这里接连上演。今年暑假,市教育局联合新华书店先后开展的“论语诵读”“中华十德大讲堂”等活动,让孩子们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每年寒假,市教育局都组织开展“孝老爱亲六个一”主题活动。全市师生、家长积极响应,还利用网络平台记录活动过程,分享活动喜悦。截至目前,已有400余所学校10余万师生参与其中,共征集“孝老爱亲”视频600余条,征集“最美家风家训”书法作品70余件。

“思政有新意,育人有活力。我们将继续深化‘五育’并举,描绘大思政育人新图景。”定州市教育局局长贾晓文表示。(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周洪松 通讯员 任宾)

作者:周洪松 任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