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 声明:本虚拟文章仅为创作产物,不针对特定个人或团体。内容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十五年前的那张饭票,我一直留在钱包里。

当年她递给我饭票时的微笑,那句轻描淡写的"这是学校补助",曾经温暖了我整个高中时光。

如今,听闻她家道中落,我站在她家门前,这次终于轮到我来守护那个天使般的女孩了。

01

夏日的阳光毒辣辣地照在操场上,我躲在教学楼的阴凉处,小口咬着从家里带来的冷馒头。这是我来到南河一中的第三天,揣着剩下的二十多块钱,我不知道该如何熬过这个月。

我叫陈远,来自省内偏远山区的贫困县。能考上省重点高中南河一中,是我和父母的骄傲。但高昂的学费已经花光了家里的积蓄,每月一千多的生活费更是让父母愁眉不展。临行前,母亲红着眼将积攒的三十块钱塞进我手里,说:"儿啊,受苦了。"父亲在一旁抽着旱烟,佝偻的背影显得格外萧瑟。

开学第一天,当我看到同学们成群结队去学校食堂,手里的饭卡刷得清脆作响时,我就知道自己注定要与他们有所区别。为了不让人发现我的窘境,我总是找各种借口推脱同学们的邀约,独自躲在无人的角落,靠着带来的干粮充饥。

"这样下去可不行啊。"我望着远处熙熙攘攘的食堂,自言自语道。但除了省吃俭用,我实在想不出其他办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班上的同学们都很热情,特别是班长李雯。她是个漂亮的女生,总是扎着马尾辫,脸上挂着明朗的笑容。每次上课前整理纪律,她都显得干练又温柔。我偶尔会偷偷看她,但很快就会移开视线,我这样的穷学生,还是不要招惹别人的好。

那是开学第四天的中午,我正准备像往常一样躲到操场的角落里,李雯突然叫住了我。

"陈远,等一下!"她的声音清脆悦耳。

我有些局促地站在原地,看着她小跑着过来。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她身上,斑驳的光影勾勒出她青春的轮廓。

"给,这是学校对品学兼优但家庭困难学生的补助。"她递给我一沓淡黄色的纸片,"每个月都有的,你就放心用吧。"

我愣在原地,低头看着手中的饭票,一时不知该说什么。还没等我开口,她就转身跑开了,马尾辫在阳光下欢快地晃动。

那一刻,我感觉眼眶有些发热。这就是转机吗?我小心翼翼地数了数,整整三十张饭票,足够我吃一个月的了。

从那天起,我终于能像其他同学一样在食堂吃饭了。每次用饭票换取热气腾腾的饭菜时,总能看到李雯在不远处对我报以会心的微笑。她似乎总能找到合适的时机出现,既不会让我感到尴尬,又能给予我温暖的关怀。

渐渐地,李雯成了我最要好的朋友。她性格开朗,学习优秀,经常主动来找我讨论问题。在她的帮助下,我的功课突飞猛进,从班级中游跃升到了前列。

然而,一个偶然的发现让我的心情跌入谷底。那是在一次作文比赛后,我获得了全年级第一名,去办公室领奖。刚要敲门,却听见里面传来老师们的谈话声。

"李雯那孩子真是个小天使啊,你们知道吗?她每个月都拿出自己的零花钱买饭票给陈远。" "可不是嘛,现在的孩子能有这份心很难得。" "她爸妈知道吗?" "应该不知道,李雯说怕他们不同意,都是偷偷去买的。"

我站在门口,浑身僵硬。原来,那根本不是什么学校补助。想到这三个月来每天的饭票,我的心揪成了一团。为什么要这样帮我?就因为同情我吗?

这个发现让我既感动又难堪。我本以为自己凭实力获得了学校的认可,没想到一直在接受同学的施舍。我开始躲着李雯,故意早出晚归,就连上课也不敢看她的方向。

李雯似乎察觉到了什么,但她从不戳破。她依然会在我桌上放下饭票,只是不再当面给我了。每当我想要开口拒绝,对上她真诚的眼神,话到嘴边就说不出口。

02

高中生活在这种微妙的氛围中继续着。我努力学习,想要用优异的成绩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李雯也一如既往地出现在我的生活里,像一个温暖的天使,默默守护着我。

临近高考,我暗暗发誓要考出好成绩,将来一定要报答李雯的恩情。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高考中,我考上了广州的重点大学,李雯则被北京的名校录取。

毕业典礼那天,我终于下定决心要向她道谢,却得知她已经提前动身去北京报到了。我站在空荡荡的教室里,看着她的座位,心里五味杂陈。

那天晚上,我在她的课桌里发现了一张字条:"陈远,祝贺你考上理想的大学。这三年,很高兴能做你的同学。不要有任何心理负担,帮助你是我心甘情愿的选择。愿你前程似锦。——李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学毕业后,我留在了广州打拼。从流水线的普通工人做起,每天起早贪黑,但我从不觉得苦。父母劝我回家发展,我却坚持要在大城市闯出一片天。因为我知道,只有在这里,才能尽快实现我的梦想。

白天在工厂里埋头苦干,晚上坚持自学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的知识。渐渐地,我从普通工人升为技术主管,又被提拔为销售经理。三年后,我积累了一定的人脉和经验,开始自己创业。

创业的道路并不平坦,前两年,我几乎亏光了所有积蓄。但我始终不愿放弃,因为每当我感到疲惫时,都会想起那张泛黄的饭票,想起李雯温暖的笑容。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三年,公司终于迎来转机。我们研发的新产品在市场上大获成功,订单接踵而至。短短两年间,公司从一个小作坊发展成为了年营收过亿的企业。

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我参加了高中同学的聚会。酒过三巡,大家开始聊起各自的近况。当李雯的名字被提起时,我明显感觉到气氛变得凝重。

"李雯现在过得不太好。"曾经的班干部欲言又止。 "怎么了?"我放下酒杯,追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