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运筹帷幄,用兵如神,引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是举世公认的大军事家。
在我军历史上,有这样一位资历深厚、满腹经纶的儒将,他有着毛主席的“军事高参”之称。毛主席曾是这样评价他:
“古有《孙子》,今有郭子,他的水平不亚于我。”
那么,毛主席身边的这位“军事高参”究竟是谁呢?
“不是毛泽东的高参,就可能是蒋介石的高参”
他,便是郭化若。或许,在冥冥之中上天早已“注定”郭化若要成为毛主席的高参。
郭化若打小就对“岳家军”、“细柳营”等军旅轶事感兴趣,1925年,郭化若以第一名的成绩成功考入黄埔军校。
对于“毛泽东”这个名字,郭化若既感陌生又觉熟悉。陌生在于,直至他投身共产党,都未曾与毛泽东谋面;
而熟悉则在于,毛泽东的大名早已如雷贯耳,虽未亲见其人,却早已对其才能深感敬佩。
有才能的人,走到哪里都是个“香饽饽”, 郭化若成绩优异,赢得了蒋介石的青睐,曾多次试图将他纳入国民党阵营。
甚至有人戏称,郭化若天生便是做高参的料,不是助毛主席一臂之力,便是为蒋介石出谋划策。
对此,郭化若表示,身为军人,当以疆场效命为己任。直接拒绝了蒋介石的拉拢。
在“中山舰事件”发生后,郭化若对国民党的种种行径感到深深的失望与痛心。
他看清了蒋介石的为人,也看清了蒋介石那背后深藏着的野心,蒋介石的这份野心,将来势必会成为革命的敌人,站在人民的对立面。
没多久,郭化若前往苏联留学深造,身处异国他乡的他,无时无刻不在心系着祖国。
为争取早日回国,郭化若找到校长商量,却不料校长一听,当即拒绝了他的请求。
次日,郭化若故意犯下“小错”,缺席了课程,校长一看人没来,怒不可遏,找到他后愤怒地威胁道:
“你再不去上课,我就关你禁闭!”
校长本以为这样会震慑住对方,却不料郭化若可不是个“软柿子”,他铁了心的就要回国。
在被关了7天禁闭后,郭化若仍旧没有改变自己回国的心,校长这才“开恩”送郭化若回了国。
那会儿,毛主席到了闽西休养指导地方工作,因此回国后的他没能见到毛主席。
朱德将这位黄埔的高材生任命为第二纵队参谋,因其“能参善谋”,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接连担任参谋长、纵队长等职。
1929年11月,毛主席回来重新担任红四军前委书记,当晚便急切地向朱德询问郭化若的情况。
这天天刚蒙蒙亮,郭化若就已经起床洗漱整理自己了,今天于他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他要见到毛主席了!
郭化若早早地就来到了会场,一抬眼,就看到了朱德正与身旁的人在交流着什么。
那身形、那气度,无需多问便知是毛主席,郭化若眼神一亮,“嗖”的一下飞奔过去,在两人面前站定后,立正、敬礼并大声问候:
“毛委员好!朱军长好!”
随后,朱德便向毛主席介绍了郭化若,毛主席笑着称赞道:
“我听朱军长说起过你,听说你在二纵队干得很不错嘛!有句俗语不是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我看放在你身上啊,那是‘郭秀才来带兵,说清理又打赢。’”
当晚,毛主席还特地将郭化若叫了过去,谈了谈生活及家庭情况等,在得知郭化若为回国,不惜与校长对抗被关禁闭后,毛主席不由得感慨道:
“朱毛何德何能,郭子踏雪而来啊!难得!难得!”
1930年,红四军重返赣南活动,那会儿正好缺一个参谋处长,对于人选问题,前委首长十分重视。
毛主席想了想,提出了一个名字:郭化若。郭化若的才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郭化若当选,大家没有异议,一致同意。
就这样,郭化若成为了参谋处处长,跟随在毛主席身边出主意、提见地,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古有《孙子》,今有郭子”
提起郭化若,许多同志称其为:朱毛两位“主公”的“活诸葛”。毛主席更是对他赞不绝口,曾言:
“我有一个喝过洋墨水的郭化若,诸葛亮是肯定比不上的!”
郭化若在军事上的造诣颇深,为毛主席出谋划策,深化并丰富了毛主席的战术思想体系,还亲自参与组建了我军的首支无线电队和工兵队。
在一次带领同志们深入矿工做工作时,郭化若发现许多矿工不仅精通爆破技术,还能搞到炸药。
郭化若立刻将这一重要信息反馈给了毛主席,于是,我军首支工兵队应运而生,而这也在之后的战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龙岗战斗胜利后,我军缴获了无线电台。起初,那些俘虏人心惶惶,生怕说错一句话就惹来杀身之祸,连名字都不敢透露。
在郭化若的耐心谈话和教育工作下,他们逐渐转变了思想,纷纷表示愿意留在红军队伍中。
郭化若便将这些人才集合起来,组建了无线电队,为我军的通讯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红军长征期间,郭化若由于脚部患溃疡,没走多远脚部就开始化脓,即便如此,郭化若也仍旧在行进的同时,坚持工作。
提及长征,人们常说“全靠两条腿”; 而郭化若却说:“我只能全靠一颗心!”
这天,毛主席紧急召见了郭化若,命他运用兵法智慧,撰写宣传运动战思想的文章。毛主席指出:
“对国民党军官将马列、辩证法他们的听不进去的,或许搬出古兵法会有些效果,毕竟孙子可不是马克思主义。”
随后,郭化若以《三国》中的“赤壁之战”为蓝本,巧妙地将古兵法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相结合,相继发表多篇力作。
没成想这以方法果然奏效,引得许多国民党将领看后感慨万千,有的甚至还来信告知说自己读后“令吾深省”。
“初战”告捷后,郭化若干劲更足,他开始深入研究《孙子兵法》,计划再创作一系列文章。
而后,《孙子兵法之初步研究》一文横空出世,不仅赢得了毛主席的高度赞誉,还引起了国民党方面的广泛关注。
一些国民党军官甚至专程向周恩来打听郭化若的身份背景,还有人好奇地询问郭化若与文学巨匠郭沫若是否为亲兄弟。
周恩来则表示,郭化若是毛主席身边的高参,与郭沫若也不是兄弟,如果真要算起来的话,郭化若在军事理论领域的造诣,堪与郭沫若在文学界的成就相媲美。
而郭化若一刻也没有停止对《孙子》的研究,不断地有新作问世,毛主席得知后,欣喜地说:
“古有《孙子》,今有郭子。”
1939年,第一期参谋训练队成立之际,毛主席亲自委派郭化若主讲“战略学”课程。他特别叮嘱负责人:
“你们大可放心,郭化若的水平不亚于我,‘不亚’ 二字,就是和我差不多甚至超过我的意思!”
先后与王必成、陶勇搭档
1946年6月,郭化若被任命为鲁南军区副司令,即将奔赴齐鲁战地工作,临行之际,毛主席特意召见了他,语重心长地说道:
“鲁南之地,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你此行务必多费心思,我等着你的捷报!”
“请主席放心,您就等着我的好消息吧!”郭化若回道。
次年8月,郭化若又转战至华野六纵协助王必成作战,战斗胜利后,战斗胜利后,王必成满面笑容地对郭化若说:
“化若同志,委屈你也给我参谋参谋吧!”
郭化若欣然点头,随即召集起众人,对战斗经验进行了深入的总结,并将在作战中出现了问题和不足毫不客气地指了出来。
他的严谨态度和深刻见解,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对他这位毛主席身边的高参刮目相看,纷纷竖起大拇指赞叹道:
“真是百闻不如一见,郭化若同志果然名不虚传!”
随后,郭化若又来到了以“拼命三郎”著称的陶勇麾下,担任政委一职。陶勇一听闻郭化若的到来,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有毛主席的高参坐镇,我陶勇这下可真是无忧又无畏了!”
不久之后,淮海战役正式打响。在这场历时66天的战斗中,郭化若与陶勇携手并肩,共同指挥部队,共歼灭了7.2万余敌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当时,在黄海战役的第一阶段取得胜利后,毛主席欣然提笔,写下了陶勇+郭化若=胜利。
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期间,还是在硝烟弥漫的解放战争期间,乃至在解放后的和平时期,郭化若总能给予敌人一次又次的沉重打击。
上海解放后,郭化若担任警备工作,他雷厉风行,在短时间内就破获了八百余起敌特案件,使得国民党残余势力遭到了沉重的打击,为上海的安定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5年,郭化若被任命为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刚一上任,他就立即在部队中展开了全面的训练。
从射击到战术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严格的锤炼,使得军队的军事素质和战斗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同年9月,郭化若被授予了中将军衔,这是对他多年革命生涯的肯定和褒奖。
进入新时期后,郭化若又倾注心血,先后编写了多部关于我军战争战史的著作。军史专家们纷纷表示:
“郭老的所有文章和著作,都深深地打上了毛泽东的烙印,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1995年11月26日,郭化若走完了他光辉的一生,享年91岁。他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更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
结语
郭化若精通兵法,运筹帷幄,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多次为部队出谋划策,他的一生都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
他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使得他在战场上总能准确判断形势,抓住战机,给予敌人致命一击。
同时,郭化若也是一位善于总结和学习的将领,每次战斗后,他都会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升军队的军事素质和战斗能力。
参考资料
郭化若:毛泽东的“军事高参”. 党史纵横
被毛泽东誉为“古有孙子,今有郭子”的儒将郭化若. 党史博采(纪实)
毛泽东的军事高参郭化若. 文史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