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幸福,是自小实现牛肉干自由。有一种追求,是做好家庭事业的接班人。有一种梦想,是代表重庆牛肉干走向世界。这是重庆“牛浪汉灯影牛肉传统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王禹的工作与生活。
12月17日,重庆晚报记者见到这位常年出差、手机铃声是《灌篮高手》主题曲、家有二宝的“80后”年轻创二代。年底了,又到一年盘点时,他算了算说,今年销售额接近5亿元,明年的目标是6亿元。
这个对于普通人来说遥不可及的数字,从他口中道出如此平静。他说,如今主要负责企业财务的是母亲,而他,只管一门心思带着梦想向前冲。唯有长期扎根在市场里,才能为这番事业持续找到出路。
人物介绍》》
陈芳利
66岁,重庆莉莱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法人)、“牛浪汉”牛肉干品牌创始人。
王禹
41岁,重庆莉莱食品有限公司销售总监、渝北区青年商会副会长、南岸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牛浪汉灯影牛肉传统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
▲王禹与其父亲在工作中
退伍后成父母的“左右手”
在重庆几乎家喻户晓的“牛浪汉”牛肉干,其甜辣口的特色,深得人心。可鲜为人知的是,它和“中华老字号”“中国驰名商标”的“老四川”牛肉干,有着不解之缘。
“父亲是‘老四川’的老厂长,母亲曾是厂里的财务人员。我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就是那个别人口中幸运的、吃着牛肉干长大的孩子。”王禹说,厂里一团和气的氛围温暖了他整个童年。
既然父母当年工作稳定,厂里的产品也属于畅销品,为何还要“下海”创业?据王禹了解,或许是父母嗅到了其中的商机,抑或是预估到面临“改制”的就业压力,让父母决定拼一把,毅然走上创业路。
上世纪90年代,王禹的父母在南岸区四公里附近开启了创业。2009年退伍后,他才真正下决心进厂,成为父母创业的左右手。
“母亲当年问我,进厂后做什么?我说,我主要做销售,要把‘牛浪汉’的销售量做到全市第一。”王禹说,如今这个承诺他兑现了。
带领团队拿下近5亿元的销售额
从300平方米的小作坊,搬至占地30余亩的厂房。从9名跟着父母“打天下”的员工,发展至如今员工近500名。“牛浪汉”已实打实成长为一家现代化企业。但散装和散卖的老销售模式,早已被拓展而来的“线上+线下”新销售模式所取代。直营店、社区店、商超、景区店、直播间等等,多场景的销售渠道打开了“牛浪汉”的新销售时代。
“由于地域饮食文化原因,青海西宁目前还没有销售点。除此之外,国内大小城市都有了重庆造的‘牛’产品。”王禹提到,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发展的骨干代理商共200多家,若没有强大的超市行业从业经验、广泛的销售资源、丰厚的资金实力,很难成为团队中的一员。他所带领的企业销售团队仅20多人,却在今年拿下了销售额近5亿元的佳绩。他是怎么做到的?
对此,他分享道:第一,早在跟着师傅跑销售时,他就发现存在发价不一的情况,随后制定统一、标准的发价,有效规避了销售环节中的种种不规范现象;第二,常年出差观察同行的产品品相、包装、价格、销售形式等,成为了团队“家常便饭”;第三,参照国内一、二线城市的商超标准,有计划性地跟进新口味的研发,也是在同行里脱颖而出的致胜法宝。眼下,“牛浪汉”主打的产品依然是麻辣牛肉干,但也在市面上推出40多种咸蛋黄、梅子等年轻人喜爱的口味,另外还未面市的新口味多达200余种。
品牌化路线不好走但要坚持
“很多同行问道,你们有实力、有资金、有渠道,为何不把重心放在国外市场。我听取了父母的意见,还是认为先稳定推进国内市场、站稳脚跟,同时量力而行地拓展国外市场。目前看来,东南亚地区的市场反馈较好。”王禹说,他现在重心在销售一线,父亲因身体原因退居二线,公司里全靠母亲撑起一片天。
“近些年,不少市内的非遗传承人都和我形成了共识——品牌化发展要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一环。但这并非能一蹴而就,需要时间的沉淀和大量实践来尝试。”王禹说,他为此做了不少探索,对产品包装整体进行了4次升级;参与国内大小会展进行品牌展露和曝光;与可口可乐、陈昌银麻花、重庆啤酒等知名品牌做联名、联动等。
“坚持品牌化发展是顺应时代,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的初衷。”王禹说,他赞同母亲的决定,与市残联联动,聘用有身体缺陷的员工多达300余名,让大家“拎包入住”厂区的同时,尽可能享受到每月绩效、年终奖、生日庆祝等福利。
此外,据重庆晚报记者了解,该企业还在今年捐赠50万元,对由团市委指导,重庆市志愿服务工作指导中心、重庆市青年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等联合主办的“牛”人养成计划注入了资金支持和创业保障。
“弘扬、务实、进取、团结、奉献,是朴实无华的企业精神。我会继续这样做,也会教育两个儿子遵循这样的精神传承下去。”王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牛浪汉”能代表重庆走向世界。
重庆晚报-厢遇记者 李琅 张馨允 (受访者供图)
编辑:戴林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严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