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相随走过每一程,是朋友总会重逢

“人”永远是叙事的主体,他们的经历,凝刻了一个年代的印记。30年似乎很长,可若是通过老朋友间娓娓道来的相谈,来将之分拆、串接,漫长的时间,又是那么近在咫尺。时代的脉络,很宏大也很具体,其不仅是“大事记”的简单堆叠,从某种意义上说,更是一个个置身其中者亲身所感所构成的私家记忆。在华西都市报即将迎来创刊30周年之际,这组访谈报道,选取典型人物、典型节点、典型故事,回访、回溯,回到“过去与当下的连接处”。做时代的记录者、发展的助力者、正义的守望者、生活的见证者,这是我们对自己的期许,也是他们对我们的成全。这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闪耀着人性的光亮。是朋友,总会重逢。还是熟悉的彼此,一切别来无恙。(文/蒋璟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从纸到屏 见证作家阿来前行的足迹|时代的封面·人物

01:06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我把这一片从成都平原开始一级级走向青藏高原顶端的列列山脉,看成大地的阶梯。”1959年,著名作家阿来出生在这片群山之中——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马尔康。阿来在这里出生、成长、工作。

1995年,作为全国第一份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在四川成都横空出世。虽然当时还身在川西阿坝高原,但阿来已经感受到这份报纸的诞生,给身边人群中带来的强烈共振,“有一种新鲜的气息出现了,大家都能感受得到。我记得,当时一些地方性报纸的记者都想到华西都市报工作。因为大家都觉得,这张报纸与过去的报纸不一样,它彰显出的文化体制创新、革新之举,令人耳目一新。”

持续30年的“共振”时光

1996年,阿来从马尔康来到成都工作、生活。阿来与华西都市报的空间距离更近了。在成都,很多小区都能看到那个熟悉的明亮黄颜色的报箱。成为华西都市报读者的阿来发现,“这份报纸不光在内容上提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生资讯,满足市民对这个城市方方面面信息的了解,它还成为文化传播、出版行业内的一个观摩对象。大家观摩它的成功,观摩它从用人到管理的创新方法等等。我自己虽然不参与报业工作,但其实从家乡到成都一家科幻类的杂志工作,也是亲身参与了一种风潮之中——用一种新的方法,找到与所处时代共振的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来(摄影:陈羽啸)

1994年开写《尘埃落定》,从马尔康来到成都担任《科幻世界》杂志主编,做四川省作协主席,当选全国人大代表……阿来不光是华西都市报的读者,还成为华西都市报重点报道的对象。他在文学领域内每一个重要高光时刻,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都给予第一现场见证,并给予报道、记录、传播。2000年,41岁的阿来凭借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18年9月20日,第七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阿来凭借作品《蘑菇圈》获得中篇小说奖。由此,阿来成为四川当代文学史上首位获得茅奖、鲁奖的作家。华西都市报记者第一时间采访阿来。获奖次日,华西都市报分别以获奖者、捍卫者、行走者、思考者4个主题,4个整版的规模,推出对阿来的深度专访。这些专访版面以及口述历史视频,也“与时代共振”——华西都市报创刊30周年蜀地人文主题展的“蜀地文心”版块被突出呈现,吸引很多读者的目光。

弹指一挥间,时光如白驹过隙。至今,阿来在成都生活、工作已近29年时光。 2025年1月1日,华西都市报也将迎来自己的30岁生日。随着媒介技术的迭代升级,新闻媒介平台也发生重大变化。华西都市报也顺应时代大势,迎来全新迭代升级。2015年10月28日,封面传媒由华西都市报融合发展而创立。2016年5月4日,封面传媒旗舰产品——“封面新闻”客户端正式上线。封面新闻致力于为互联网空间提供正能量、年轻态、视频化的信息,成为年轻人探索未知世界的窗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来 (摄影:朱建国,拍于2012年)

作为一名优秀的作家,阿来对中华古典诗词有深深的热爱,常年研读,从中汲取营养。同时他深感有担当古典诗词与大众读者之间桥梁的必要,有责任和兴趣做面向大众的诗词讲解公益讲座。2022年2月12日,阿来的“杜甫 成都 诗”系列讲座,在阿来书房开启。截至2023年9月9日,在总计20场的讲座中,阿来为广大读者讲解杜甫诗里成都的武侯祠、成都的春雨、成都的美景,以及杜甫在成都的生活,同时把历代人对杜甫的研究,做了非常系统的阐述。在“杜甫 成都 诗”的20场讲座结束后,阿来又开启“唐宋诗中的巴蜀与成都”系列讲座,进一步向读者深入阐述岑参、陆游等唐宋诗人笔下的巴山蜀水。对于这些讲座,封面新闻每期都全程视频直播,并有记者对讲座内容精华进行图文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来在阿来书房讲古典诗词

回望往事,阿来感慨,自己在成都的近30年时光,都有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的一路陪伴。2012年,阿来就曾为华西都市报18岁送上祝福。2019年,华西都市报迎来创刊25周年,阿来再次送来祝福。当时阿来还特别提到,“融媒体时代,华西都市报转型成功,发挥自身已有的优点。我也观察到,华西都市报的影响力也在扩大。 原来可能影响力多集中在四川省,现在封面新闻的影响力蔓延至无界限的网络世界。”2024年,华西都市报创刊30周年,12月18日,阿来再次送上他的祝福:祝华西都市报生日快乐!

媒介变迁不止,内容永远是王道

阿来对新闻报纸跟文学之间的密切联系有充分的了解,“从全世界范围来看,报纸的出现就曾经为文学的传播、繁荣发展作出了很大的推动贡献。在中国的近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的很多杂文作品最早都是在报纸上发表的。”

2024年11月23日下午3点,由封面新闻进行全程视频直播的阿来系列讲座“唐宋诗中的巴蜀与成都”之“陆游蜀中诗讲”———《更呼斗酒作长歌》讲座中,阿来除了讲述古典诗词相关内容,还将话题从遥远的古代收回到现代,将目光从中国古典文化领域投射到世界范围内的史诗传统。面对台下来自媒体界的诸多听众,阿来梳理了全世界范围内近现代传媒生态的更迭变化历史,以及文学与新闻业的关系。阿来提到新闻报道往文学深处发展,两者卓越融合的典范之作——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红星照耀中国》等作品。阿来进而谈到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最新状态。他提及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等作品对媒介的深刻反思。阿来认为,在技术疯狂迭代的当下,信息越来越碎片化,有责任有担当的媒体,对优秀文化的维护应该进入更深入更有效的层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来

阿来对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的文化报道常年保持关注。在记者多次采访阿来、与之进行交流的过程中,阿来多次明确表示,“四川文化深厚,多个方面值得挖掘和报道宣传。这方面的工作,我认为一直做得还不够。作为四川的媒体,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一直自觉承担着传播四川文化的责任,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我一直坚信,不管是刻在竹简上,还是呈现在电脑上,《论语》依旧是《论语》。不管是纸质的,还是电子的,或者别的形式的,只要提供不可取代的优质内容,都是未来生存、发展的‘王道’。哪怕是人工智能,比拼的也不只是算力的强大,而更是运算内容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