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惊人的经济发展绩效,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之一,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也对世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堪称人类经济史上不曾有过的奇迹。

其中每个发展阶段、每个经济现象的背后都有深刻的道理、哲理、学理。作为了解中国经济的首选必读之作,林毅夫的《解读中国经济》以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为支撑,系统阐释了中国经济成功的内在逻辑,以及当前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豆瓣9.1分的《解读中国经济》迎来全新改版

这本书不仅曾在国内入选全民阅读活动“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全国图书馆50种好书”“全行业优秀畅销书”等,还以英语、德语、泰语、日语、韩语、俄语等十余种语言畅销全球,影响力跨越国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本书的十余种版本畅销全球,被称为了解中国经济的百科全书

无论是关心中国经济的普通读者,还是经济学领域的研究者,都将这本书中找到答案——读懂中国经济为何能够成功,未来又将如何既往开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豆瓣网友对《解读中国经济》的评价

01

中国经济为什么能取得奇迹般增长?

1978—2022年的44年间,中国的年均GDP增长率达到9.0%, 2022年的经济规模为1978年的44.8倍。中国经济为什么在改革开放以后能够取得如此快速的增长?林毅夫教授指出,原因在于我们改革的目的和方略。

改革之始,中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人均GDP不及非洲国家平均值的三分之一。尽管以国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使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完整的重工业体系,支撑了国防建设与技术突破,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基础,但也导致国有企业效率低下,人民收入水平低下。

1978年,中国开启改革开放,目标是在“国强”的同时实现“民富”,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中率先转向市场经济的典范。在改革中,中国采取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念,实施渐进式“双轨制”改革,即“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央视网

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来看,许多国有企业违反比较优势,在开放的市场当中没有自生能力,改革之时采用“老人老办法”,继续由国家提供必要的补贴保护来维持其生存,维护了经济的稳定。

同时,对一些原先受抑制但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我们采取“新人新办法”,允许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进入符合比较优势的新兴产业,并为这些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通过设立经济特区和工业园区,中国在基础设施薄弱的情况下集中资源改善硬环境和软环境,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同时,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外资资本、技术和国际市场渠道,利用后发优势降低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成本和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深圳经济特区,是中国设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

这一过程中,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就业,积累了资本和外汇,推动中国经济从劳动力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型。产业结构的优化反过来使原本违反比较优势、依赖补贴的国企逐步实现自生能力,摆脱对政府保护的依赖。

随着政府干预的逐步退出,市场机制开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作用。中国因此不仅实现了快速增长,而且在45年间避免了系统性金融经济危机,为全球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02

“中国崩溃论”为什么此起彼伏?

尽管改革开放后中国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中国崩溃论”一直此起彼伏。近年来,因为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并且2023年新冠疫情之后经济的复苏低于预期,“中国崩溃论”“中国见顶论”等声音又非常盛行。

林毅夫教授指出,“中国崩溃论”等悲观论调之所以屡屡出现,是因为中国采取了渐进双轨制改革,而非发达国家主张的“休克疗法”。相信西方主流理论的学者,总是用发达国家的理论来分析中国的问题,忽视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条件和内在机遇,没有真正弄清楚中国经济增速下降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休克疗法是一种旨在通过快速、激进的改革实现经济结构转型的政策策略。

例如,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周期性波动外部冲击往往被误解为结构性问题。实际上,在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增长中,投资潮涌和周期性波动就出现过,例如20世纪90年代家电产业的产能过剩,以及出口导向型产业因国际金融危机受到冲击,这些都导致经济调整和增速下降。

此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贸易大幅下降和发达国家经济增速大幅放缓,对中国出口产业造成了显著影响。这些企业的投资和贷款减少,直接影响就业和消费,进而拖累整体经济增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金融危机期间,人们在英国 Northern Rock 分行外排队提取储蓄。

与此同时,渐进式双轨制改革导致的“局部扭曲”加剧了对中国经济的误解。例如,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国有企业的比重和贷款比例的上升被认为是经济下滑的主因,而林毅夫教授则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实际上是经济下滑的结果。

面对出口下滑和内需不足,政府通过逆周期投资稳定经济,例如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这虽然提升了国有企业的参与度,但也创造了民营企业的市场需求和就业机会。民营企业有了市场需求,就会创造就业;就业增加之后,家庭收入才能稳定在一定的水平,才会有消费能力,而家庭所购买的日常用品基本上都是民营企业生产的。

因此,对于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些悲观论调多因对因果关系的错误认识而产生。实际上,中国经济下滑的核心在于外部环境和周期性因素,政府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逆周期措施是为了稳定增长,尽管这在短期内可能导致国有企业比重上升,但长远来看为民营企业和整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撑。

这一切表明,准确理解当前经济挑战的成因,是避免盲目悲观、重塑信心的关键。

03

中国还是世界上机会最多的国家

林毅夫教授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他在“中国经济专题”课上提出,从现在到2035年,中国具备每年8%的增长潜力,尽管受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挑战,包括与美国的大国竞争和全球变暖等问题,中国仍能实现5%—6%的实际年均增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2019-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来自央视网。

他认为,从2036年到2050年,中国应该还有每年6%的增长潜力,最终可以实现每年3%—4%的增长。到21世纪中叶,中国人均GDP有望达到美国的一半,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4年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5.0%。图片来源:新华社权威快报。

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尽管当前中国经济面临困难,但相比其他国家仍然表现突出。中国目前的经济规模占全球的18.5%,如果未来能够实现预期增长,将继续贡献全球经济增长的30%左右,保持世界市场扩张最快的国家地位。这意味着,中国仍然是全球最具投资潜力的市场

对于传统产业面临的产能过剩问题,林毅夫教授建议进行产业升级:一方面进行产业数字化转型,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针对国内进口的产品,靠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做一些进口替代的产业升级的投资,并转而出口。另外,也要利用国内人力资本、市场规模和产业配套的优势,探索抓住新经济带来的换道超车的机遇。

林毅夫教授强调,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尽管面临挑战,但每一次挑战都伴随着新的机遇。保持独立思考、认清挑战根源、抓住发展机遇,仍然是未来的关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之前看过林毅夫教授的这本书吗

在留言区分享一下你的感受和体会

2位优秀留言读者将获赠此书

解读中国经济:

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下的民族复兴之路

林毅夫 著

林毅夫经典著作全新改版

解锁全面深化改革新动力

解读中国发展的定力与底气

当当每满100-50优惠

-End-

观点资料参考:《解读中国经济》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scb01@pup.cn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点击名片 ⭐标关注我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见中国发展的定力与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