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2年,一封来自塞外的求助信递到了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手里,来信者是内蒙古包头市一位普通女工。她在信中写道:“我是怀了第五胎的人了,前四胎都没活成,其中的后三胎,都是出生后发黄夭折的。求你伸出热情的手,千方百计地救救我这腹中的婴儿……”字字句句都透露着孕妇的焦急和无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巧稚

来源 | 光明日报

根据信中描述的症状,林巧稚判断,这位孕妇的孩子可能患有新生儿溶血病。这种病当时在国内没有治愈的先例,在国际上都罕有治愈的记载。

面对这位孕妇接二连三的求助信,为了圆孕妇的母亲梦,林巧稚查遍世界上最新的医学期刊,思虑再三,她大胆地决定用脐带换血的方法试一试,她说:“我不能看着孩子在我手中夭折。”

孕妇住进北京协和医院后,林巧稚几次组织会诊。经妇产科、儿科、病理科、血液科、外科等多个科室专家商议,最终制定出了新生儿全身换血的方案。血库根据林巧稚的提血申请,准备了12瓶血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工作中的林巧稚(右三)

来源 | 新闻图片

冬日清晨温暖的产房内,婴儿顺利出生。可是几个小时后,婴儿脸上的皮肤就开始发黄。过了中午,婴儿浑身的黄疸逐渐加深,生理指标也变得糟糕。

“通知血库,按原计划配血待用。”林巧稚立即启动第一次换血手术。

因为是第一次尝试,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再加上操作难度非常大,时间必须把握得非常精准,稍有差池,小小的生命可能就会不保。

实施手术的王文彬大夫从婴儿的脐静脉每分钟抽出15毫升病血,再滴入8毫升新鲜血液,外加补进钙液。一切都经过了反复的讨论和精确的计算。

突然,婴儿一阵躁动。

林巧稚用暖在手心里温热的听诊器轻轻贴上婴儿的胸腔。她举起一只手向王文彬大夫示意,她的拇指和食指慢慢地张开,又慢慢地合拢,动作轻柔得像是电影里的慢镜头。

王文彬大夫会意,抽血、输血的速度慢了下来,躁动的婴儿渐渐平静下来。

十几个小时后,婴儿身上减退的黄疸又开始加重。林巧稚按照原定的手术方案,启动了第二次换血手术,400毫升新鲜血液再次滴入婴儿体内。三天后,又实施了第三次换血手术。

观察期过去,婴儿的黄疸症状明显消退——手术成功了!林巧稚第一时间冲回病房告诉孕妇:“我告诉你个好消息,孩子有希望,生存的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巧稚(左一)怀抱国内第一例

成功抢救的新生儿溶血症患儿

来源 | 新闻图片

这个婴儿成为有记录以来中国首例成功的新生儿溶血症手术患者。林巧稚开创了治疗新生儿溶血病的先河,这一成就填补了我国医学科学的一项空白,挽救了无数新生儿的生命,在国际上也赢得了一片赞誉。

参考文献:

[1]张清平.林巧稚传[M].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2012.1.

[2]张亚雄.林巧稚:用一生践行医者仁心[N].光明日报.2019.9.18.

[3]甄夏.林巧稚:怀着非凡的爱去做平凡的事[N].学习时报.2022.5.18.

[4]见信如晤|林巧稚:我是一辈子的值班医生[OL].央视新闻.2024.10.5.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