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文物局公布《全国基本建设考古和文物保护优秀案例》,重点推介“十四五”以来各地涌现出的21个优秀项目,其中,“跨越千年 协力共建——贵州大松山墓群考古发掘及文物保护”成功入选。
大松山墓群位于贵州省贵安新区马场镇,2021年配合贵州医科大学新校区一期项目建设时发现,2022年7月-2023年1月,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该墓群开展了全面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2192座,出土各类文物4000余件(套),被评为“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大松山墓群
该墓群是贵州目前已发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一处墓地。整个墓地从两晋一直延续到宋元明时期,发展脉络清晰,反映了黔中地区古代文化的进程。发掘完成后,贵州省委省政府将原属于贵州医科大学建设用地范围内的88亩土地划出作为大松山墓群的现场保护用地,用于今后的展示和贵州省考古标本库房建设。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张兴龙
“这次大松山墓群项目的入选,体现了国家层面对贵州省基本建设考古在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方面工作的充分肯定。”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兴龙介绍,大松山墓群的发现为研究西南地区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实证,也是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不同地区广泛文化交流的生动案例。
大松山墓群考古发掘启动
依托大松山墓群开展的一系列保护展示工作,是贵州实现基本建设与文物保护“双赢”的一次积极探索和典型实践,为贵州后续做好城市建设中基本建设考古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借鉴。
发掘现场
大松山墓群在发掘中,注重边发掘、边保护、边整理、边研究的工作理念。为提升发掘过程中的科研水平,更完整地提取到信息,更好地阐释大松山墓群文化内涵,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多所院校合作,开展体质人类学、古DNA、地质学、历史学、文献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并用多技术手段对出土漆器、铁器、青铜器、银器等器物进行分析检测和保护修复。
洋沟土M4:6六系罐(隋唐)
铜串饰(明)
目前已开展墓葬建造使用石材的材质和来源、出土木材的材质和种属、出土容器中的残留物成分、出土玻璃珠的时代和材质、出土人骨的 DNA 和同位素等方面的研究,获得多样收获,大大拓展了大松山墓群的研究前景。
铁器修复
发掘结束后,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墓葬发掘资料进行全面整理,目前出土陶瓷器和铁器的修复工作已接近完成,青铜器、银器、漆器的修复及研究工作正在稳步进行,大松山墓群考古报告即将公诸于世。
墓葬回填保护后现状
大松山墓群所在的贵安新区马场镇夏季多雨,裸露的墓坑直面雨水冲刷,墓坑坑壁破坏严重,且发掘现场直接展示效果不甚理想,经多次讨论研究和论证,并结合其他地区墓葬保护经验,决定对大松墓群坟坝顶墓区进行回填性保护,并通过种植不同色彩的花卉标识不同时期的墓葬分布情况。2023年8月,坟坝顶墓区回填性保护工作完成。
贵州省考古标本库房效果图
“目前贵州省考古标本库房已经开工建设,我们会依托考古标本库房,用考古叙事的方式来做标本陈列馆和考古体验馆,为贵州文物活化利用注入新的活力。”张兴龙介绍,考古标本库房项目建筑面积9496平方米,规划面积15000平方米,建成后将集文物保存、修复、保护、研究、阐释利用等功能于一体。“我们将设置文物保护和科技考古实验室,全省出土的文物都会放到里面进行保护和研究。”张兴龙说道。
(图文来源于“爽爽贵阳”,侵删)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场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文物安全,社会参与,人人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