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考古史上的第一大悲剧,也是第一部被电影完整记录发掘过程的考古挖掘。挖掘过程出土了很多无价的国宝,但是大部分国宝最后都飞灰湮灭,没有保存下来。挖掘的过程中怪事频频,电闪雷鸣,多年后很多挖掘人员也离奇死亡,当初到底发生了什么?
定陵
考古悲剧
上世纪50年代的一天,在北京的明十三陵,挖掘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拿着摄像机的摄影人员,也在全神贯注注视着这一切,生怕漏拍了什么东西。随着一声惊呼,陵中的两个棺材被打开,缓缓地放下棺盖后,棺内的场景出现在人们面前。
只见男墓主棺内的尸体旁,有一个闪闪发光的皇冠,高24厘米,直径20.5厘米,通体镂空,用极细的金丝编织而成,皇冠上两条金龙环绕,栩栩如生,皇冠整体重量更是达到了一斤半。而女墓主棺内的凤冠,更是引起了轰动,凤冠色彩斑斓,上面的珠宝玉器也完好无损。
金丝皇冠
但是随着考古的进行,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出土的600多件珍贵的丝织品,由于当时考古技术的不足,在出土的一瞬间,迅速与空气氧化,一碰就变成了粉末。最遗憾的是有一件闪闪发光的龙袍,在众人的惊叹声中,迅速氧化黯淡,变成了一堆碎布。
同时大量珍贵的书籍字画,即使经过后期的抢救也未能幸免。当上级领导听说消息,要前来视察时,为了保持墓穴整洁,皇帝和皇后的金丝楠木棺椁被当成垃圾扔在了山谷里,最后荡然无存。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酿成了中国第一大考古悲剧?
九龙九凤冠
郭沫若的执意
中国第一大考古悲剧的发生,离不开郭沫若的执意。1956年,郭沫若和吴晗为了寻找失传已久的《永乐大典》,开始筹划挖掘永乐大帝朱棣的长陵,但由于挖掘长陵的难度太大,而隔壁定陵有坍塌的迹象,所以他们改变了计划,决定挖掘定陵,朱棣也因此逃过一劫。
然而刚开始挖掘的时候并不顺利,据传当时天气突然出现巨大变化,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挖掘过程也迟迟找不到地宫入口。直到一块石碑的出现,才出现了转机,石碑上写着:此石距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说明挖掘的路线并没有出错,后来也发现了多次类似石碑的指路石,并据此发现了地宫入口。
郭沫若
只见地宫大门由汉白玉雕刻而成,气势恢宏。但是专家推门的时候,却遇到了困难,原来这是古人的一种防盗措施,门后有一个自来石挡住了专家进入。不过工作人员利用门缝,在多人的拉扯下,终于进入了大门。地宫中殿前方有三座宝座,周围围绕着很多精美的瓷器。
而中殿的宝床上,正是考古队员此次挖掘的最大期待,万历皇帝朱翊钧以及他两位皇后的棺椁。但是由于当时的技术缺陷,挖掘的人员也不专业,甚至有人直接用手触碰文物,这也就是开头悲剧发生的一幕。挖掘帝皇陵墓一直是郭沫若的梦想,然而,此时的郭沫若并没有满足,他开始盯上了另一座著名的陵墓,女皇武则天的乾陵,他最后会得逞吗?
定陵地宫
郭沫若的癖好
郭沫若将下一步计划放到了女皇武则天的乾陵上,他会得逞吗?之后又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不少挖掘工作人员离奇死亡?其实,郭沫若的挖掘帝王陵计划并不是没有人反对,一开始的时候,就有考古专家提出现在的保护技术还不够完善,希望暂缓计划。
无奈当时的郭沫若很具有话语权,也对帝王陵的物品文物也相当好奇。在他的坚持下,才有了定陵的悲剧。1958年的一天,陕西的一个工队在工作途中,无意间炸出了武则天乾陵的入口。郭沫若听说激动极了,连夜向有关部门写信,甚至跑去周总理面前想征得同意,因为他认为历史上有名的《兰亭集序》可能就在在乾陵里。
武则天乾陵
好在国家由于之前的错误,终止了对帝王陵的挖掘,周总理更是回复到,十年不准挖掘帝王陵,武则天也由此逃过郭沫若的魔爪。1965年,郭沫若再次请求挖掘朱棣长陵,也遭到拒绝,不得不说,郭沫若对挖陵墓有着独特的癖好,据说他的最终计划是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
至于当初定陵的挖掘人员,多年后也离奇死亡。郭沫若好友吴晗在狱中自杀身亡,摄影师刘德安上吊而死,专家白万玉脑溢血而死,负责指挥的郑振铎,空难而死,至于郭沫若,也最后患病而死。难道世上冥冥中真的存在某些神秘的力量吗?对于郭沫若的行为,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