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37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5分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先进的教育观念逐步深入人心;随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断更新,人们对传统的东西将更多地投以审视的目光,企图摆脱传统的羁绊,而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但任何教育的改革都不可能超越时代的需要,课堂教学的改革往往与教育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研究息息相关。如信息时代的到来,终身教育的主张便应运而生;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差异性得到了空前的重视。

为此,我们在着手课堂教学改革时,要充分地认识到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策略的变换并不意味着割断历史,做简单的相互替代,必须从历史的、辩证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处理好以下一些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我国是一个具有数千年文明的国家,有丰富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和改革的经验。其中,就有反映小学数学的教学规律,至今仍有生命力的精华。

譬如:注意以旧引新,寻找新旧知识的关联和生长点;教师系统传授教材内容,精心处理重点、难点;运用边讲边问,启发思考,师生共同参与,取代了教师的填鸭式、满堂灌、单向传授;精心组织练习,小步快进,当堂反馈校正,力求把问题解决在课内……

但是,对照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先进经验,我们明显感觉到自身的不足:习惯于从概念出发,而不是从问题出发,注意结论的记忆,而忽视对知识的发现过程和思维方法的探究;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缺乏对学生自主精神、创新意识的尊重与关怀;未注意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动手实验,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紧密联系,未充分重视学生小组学习、生生合作互动的作用。

因此,我们在高度重视创新的同时,还应十分重视对于前人科学成果的继承,在继承、反思我国传统教学优点与不足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充分挖掘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土特产”。

在这里强调重视继承前人优良的教育传统,决不意味着墨守成规,而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既要研究国内外小学数学教学发展值得借鉴的经验,也要以科学、审慎的态度来分析批判以往国内外小学数学教学中失败的教训,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大胆的尝试,要敢于超越传统,综合创新,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课堂教学是教与学有机协调的系统。重教轻学,课堂教学中缺乏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能收到好的效果;反之,重学轻教,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忽视或轻视教师的主导性,也不可能有好的教学质量。

上课只是一味地灌输和注入固然不妥,但我们必须承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起主导作用,只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方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从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组织管理者转向了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而是恰恰相反——这两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离开了教师精当的讲述、巧妙的点拨和渐入佳境的引导,离开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好课又怎么能产生呢?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才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考虑到教师怎样教,而且要考虑到学生怎样学努力摆正自己的位置,力求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使教学真正从学生的学出发,能顺着学生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不回避问题,随时根据学生学的情况调整教学,加强提问的启发性,力求服务与指导相结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处理好基础与发展的关系

学生在课堂上除了接受知识,还带着自身的情感、动机、需要等一并投入了课堂,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在课堂上,学生除了与教师交往以外,还有与同伴之间的相互交往。因此,学生的课堂学习远不止是学习知识,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学会数学思考,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学习审美情操,发展个性等。

他们是把整个生命投入课堂的,这就要求教师能立足于生命的高度来看待课堂教学,要把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群体工作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意识与能力等的培养也作为教学目标,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处理好基础与发展的关系,着眼于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但这并不是说可以削弱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是要求把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与具体知识的教学结合起来,数学能力与数学知识、技能密切相关,一个数学知识贫乏的人不可能表现出良好的数学能力。因此,我们说数学知识和技能是数学能力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处理好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创设情境、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对于教学目标而言,都只是手段而已。任何手段的运用都必须服务于目的,坚持有效性原则,如教学手段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这里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教学手段毕竟是为完成教学目的服务的。它受到学校的电教设备、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和教学内容等因素的制约。况且,传统的教学手段并不代表传统的教学思想,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并不意味着现代化的教学思想。二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绝不排斥其他教具、学具的使用。相反,各种教学手段的密切配合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处理好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注重实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处理好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的关系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并不是等值对应,因为教学内容来自师生对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及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还包括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活动的全部,教材内容只不过是教学内容的重要成分。况且,教材本身还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教材写的一课时、两课时是为了方便教师教学,只是一种参考,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重新处理教材,做到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相结合,确定符合实际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

每一节课都应当具有针对性,没有一个适合任何学生的教材和教案,教师在设计具体的一节课时,实际上就从事着一项创造性的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结论与过程的关系是教学过程面对的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从教学角度来讲:所谓教学的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需获得的结果;所谓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必要程序。

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具有统一性的正确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重过程的目的是获得更好更多的结果,即如果没有求异的思维过程和多样化的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具有统一性的结论就难以获得,学生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

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化、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必须重结果,又重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必要的体验,并不是不要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处理好“数学味”与“应用味”的关系

“初步学会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历来是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之一。一方面,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的教学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特别是几何知识和一些应用题的学习,都是从实际出发,经过分析整理编成数学问题的。另一方面,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由于教材的容量有限,许多学生所喜闻乐见的生活事例未能进入教材,教师就必须处理好学与用的关系,注重学用结合,使学生初步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数学知识的重要用途,增强应用意识。

所以,教师把数学与儿童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讲来源、讲用途,可以使学生看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但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师首先自己要有应用意识和主动驾驭教材的意识,及时收集和整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以补充、替换教材中的例题或习题。

但要防止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处处强调实用,造成牵强附会,以至于一些教学情景简单化和庸俗化。因为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不是说所有数学知识的教学都必须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生活背景,所以即使是应用题教学,应用题也只能是实际问题的模拟,而不是实际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处理好教学与研究的关系

在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职业生涯中,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相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教师不但鲜有从事教学研究的机会,而且即使有机会参与,也只能处在辅助的地位,配合专家学者进行实验。这种做法所产生的明显弊端就是:教师逐渐丧失了教学研究的主动性,致使一些先进的理论未能转化为教学实践,一些好的经验未能及时进行提炼和总结,从而给教师的发展和教学的发展带来不利。

因此,无论是从学生成长还是从教师自身专业化成长的角度,教师都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加以推广和应用,从而使众多教师从大量重复的、低效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教师的研究在战略上要从大处着眼,跳出学科看学科,跳出教育看教育,使自己的研究不至于坐井观天,甚至迷失方向;在战术上必须从小处着手,甚至从一节课、一个细小的问题开始研究。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丨本文原载于《小学数学教育》2003年第1~2期,作者为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斯苗儿,是2002年全国小数会第十届年会上的主题报告材料,原题为《新课程与课堂教学变革》,入编时有删改。

编辑丨智库君

版权说明丨校长派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权,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