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网上爆出一个新闻:一位爸爸在辅导孩子作业时,情绪崩溃,拿石榴将孩子的脾脏砸破了。

这样的新闻令人唏嘘,而很多家长却表示“感同身受”。

因为“辅导作业到崩溃”的情景,在很多家庭都有发生,不分爹妈。只是“崩溃”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我自己也辅导过两个孩子的作业,也产生过不良情绪。只不过,基本上能在关键时刻刹住车,不至于发展成人身伤害。

而“刹住车”的原因之一,可能也跟我自己的某段童年经历有关。

我在小学阶段,成绩还算优秀,按现在的说法,姑且也算个学霸吧。(我的完整求学经历:)。

但是,我也经历过“大人讲很多遍,自己依然听不懂”,最后把讲课老师弄崩溃的场景。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小学三四年级。有一段时间,学校安排了几位实习老师代课。

某一堂数学课上,实习老师讲“直线、线段和射线”的性质。

直线没有端点,两端可以无限延长;射线有一个端点,有一端可以无限延长;线段有两个端点,长度有限,不可以延长。

这些内容我很快就理解了。

然后老师出了一道思考题:两条不平行的直线,是否一定会相交?

老师点我回答,我说不知道。

班上的尖子生居然也不知道?老师很着急,又耐心地讲解了很多遍。

然后再问我一个类似问题,我还是答错了。

那个年轻的实习老师当场气得走出了教室,又过了好一会儿才回来继续上课。

下课后,老师把我单独叫到了办公室,问我为什么一直答不对,是不是上课时在想其它。

我老实回答:“我一直在想,直线跟香蕉到底有啥关系,香蕉是吃的东西,您为什么总是讲香蕉?”

老师恍然大悟,这才跟我解释什么是“相交”,而不是“香蕉”。

当我真正明白了什么是 “相交”,也很快弄懂了老师出的那些题。

后来当我自己成为了父母,在辅导孩子作业时如果发现孩子一脸懵,就会想起当年那个关于“香蕉”的故事,也就对孩子多了一份“共情”。

所以很多时候,大人讲了很多遍,孩子依然听不懂,根源在于大人没有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去讲。

孩子的词汇库,跟成年人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首先是数量上的巨大差异。有研究表明,成年人掌握着数万的词汇,而儿童的词汇数量是从几十、几百到几千的过程中,逐渐发展的。

很多成年人经常使用的词汇,在孩子的词汇库里根本没有。所以有时大人输出一堆语言信号,对于孩子而言,就跟火星语差不多,也难怪他们一脸懵。

另外,从词汇的复杂性来讲,成年人往往不自觉地使用一些抽象、复杂的词汇,而儿童的词汇库通常更简单、更具象。

比如“相交”这个词,在数学老师的词汇库里很普通,而在某个孩子的词汇库里却根本不存在,只有一个同音的“香蕉”。

所以,大人在跟孩子沟通时,切莫想当然地以为自己说的话,孩子一定就能懂。

尤其在辅导学科知识时,要将那些抽象概念、数字符号,尽量转换成孩子可以理解的具象语言。

而对于7周岁以前的孩子,经常还要结合着画画、讲故事、玩游戏的方式,才能将一些知识和道理跟孩子讲通。具体方法可以参考《游戏,破解教育难题的金钥匙》。

当然,哪怕家长尽量注意了表达,孩子可能依然听不懂。

这就跟孩子的认知水平或理解力有关了。

每个孩子的理解力都存在差异,成年人也一样。

一道小学数学题,家长觉得简单,其他孩子也觉得简单,但自家孩子就是觉得难,这很正常。

我们要接纳孩子之间的理解力差异,就跟接纳孩子们之间的身高差异和外貌差异一样。

如果接纳不了,只能继续修炼。

另外还有很多家长表示:我能接受孩子理解力差,但就是无法接受孩子不认真的态度。

确实有些时候,大人讲题讲得口干舌燥,孩子却左顾右盼、心不在焉。

一般出现这种情况,要不就是孩子已经能量不够,无法专注了。

要么就是孩子的大脑已经被负面情绪塞满,知识信号已经灌不进去了。

到了这种状态,就不如暂停一下。

大家都先歇一歇,补充点能量,然后再继续。

如果硬要死磕,就会不可避免地制造出各种灾难现场。

--------End---------

我是华川(川妈),一位心理咨询师和家庭教育工作者。咨询问题请加个人微信,Chuanma04.(已添加川妈微信的家长请不要重复添加)

作者简介

华川(川妈),著有《温和而坚定地养儿育女—二胎妈妈正面管教践行记》,《游戏,破解教育难题的金钥匙》,《婚姻关系的七道考题》。当当网、淘宝网等平台均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