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

今天破例,心情低落。

不因冬天,不因阴天。

我向来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为自我修养目标,一直沾沾自喜自己的不为情动、不为物惑,但是今天,听到高丙芳律师涉虚假诉讼罪一案被判四年的消息,禁不住低落到现在。

“辩护人对这一判决深感遗憾,它挑战了基本的法治底线!”这是本案辩护律师张新年说的。想起他和刘录律师在法庭的倾力辩护,能想到他今天气愤、痛心的样子。

他的气愤痛心,就是我的。

“泰安归来不信法!”这是旁听的某律师说的。他的理想破灭,就等同于我的。

“这个世界会给人希望吗?”这是另一个旁听律师的呐喊。他的呐喊,也是我的呐喊。

“都说五岳归来不看山,今天真的让我们见识了在这座圣山之下的无耻,为农民工讨薪的高律师被虚假诉讼,有期徒刑四年!再看泰山,我就觉得恶心了!讨厌这座城市!”这是另一个旁议过的律师说的。我依旧喜欢泰山,但是彼时引我心情愉快的泰安的蓝天,泰安的星空,我不再喜欢了。再想起时,它们都被蒙了一层阴霾,又湿又重又冷又木。

对于此案,我肯定有很多话要说,但是我现在再也不想用之的说法了。为纪念这个案子,为传递这个案子的实情,我把我二十多天的旁听记忆全部抹掉,仅仅随机选取媒体发声中附带的两张照片,定格一下真相吧。

(二)

第一张照片,取自新京报记者刘思维的《律师高丙芳代理农民工讨薪案涉“虚假诉讼”一审获刑四年,将上诉》。照片是休庭间隙,法警押解高律师退庭时候。

引人注目的不是高律师面容苍老憔悴,虽然开庭第一天大家看到高律师憔悴得判若两人,有人失声痛哭,更多人内心悲悯,但是引起我注意的,是高律师的眼神。

此时她的眼神犹若待宰羔羊,绝望无助地看向法警。她知道判决与法警无关,但是法警代表法官之外的世界。经过几次庭审,虽然她依旧表现得斗志昂扬,但是对法庭的失望应该发自内心,于是,在面对法警时候,她的眼神真实反映了她对法官之外世界的看法和求助,说明了她对代表公正、有决定权的法官已经近乎完全失望,转而求助外部世界。

而庭审还在继续进行中。所以,我心情沉重之一,是存在一种现象,审判还没结束,已经明了结果。

引起我注意的第二点,是高律师紧紧抱住的申诉材料。这是她在写作条件简陋的看守所,用一根稍稍用力就会弯曲变形的软圆珠笔芯写成的,一笔一划,呕心沥血。写作时她充满希望,她认为她找到了真相,找到了证据,法庭会认真听取,公诉人会重新审视起诉书,她因此也应该被判无罪。经过几次开庭后,她抱申诉材料的姿势,不像是小心翼翼抱住花费巨大心血得到的宝贝,如自己的婴儿,而是紧紧抱住一个物件,像抱住生怕被人夺走的冬天的一件破棉袄,像抱住证明自己获得自由的一纸契书,抱住证明自己是功臣而不是罪犯的丹书铁券。

我心情沉重的是,法官往往根本不听。或者听了,是为了反驳。你眼里的救生圈,是法官眼里的稻草。强弱地位的悬殊,公正审判的楼阁空基。

左上角是三位辩护律师,从左到右是高丙芳律师的辩护律师张新年律师和刘录律师,第三位是另外一个被告的法援律师。张新年律师和刘录律师法庭上倾力辩护,有时候义愤填膺到影响健康,有时候声嘶力竭到几天后还疲惫。法庭上他们充满信心,而此刻休庭时候,脸上是愤懑和无奈。第三位律师庭上几乎一言不发,因为她已经知道(如果用词严谨点是预判)结果,不做,也没必要做什么争取。

我心情沉重的第三点,“你讲你的,我判我的”(用词严谨点,这只是某种有时候存在的现象),律师很无奈,心血付东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

第二张照片取自公众号《空瓶子》的文章《“高丙芳案”:杜撰录音内容,公诉人被指伪造证据》,作者是朱文强。

照片中,高律师依旧愤懑,无奈,失望。依旧紧紧抱住她曾经寄予厚望、现在不得不给寄予希望的申诉材料。

我心情沉重的原因,高律师每次都是紧紧抱住申诉材料,可是现行法治体系下,被告人的申诉材料能起到什么作用?被告人除了申诉之外,又有什么救济途径?本案她和律师孜孜以求的证人、证据,出现在法庭上过吗?

这次出现了法警正面照。法警基本上是听命行事,而且见得多了,所以80%表情是无动于衷,这很正常。但是仔细观察,法警动作很关切,很小心,很轻柔。

为法警内心的善,点赞一个!

有人说这张照片高律师有喜色。

大约是法警的暖光,照亮了她。

这次出现了旁听者形象。后排从左到右依次是:李爱军律师、高律师妹夫潘先生、旁听人天光先生、李永恒律师、刘伟律师、侯志远律师。刘律师侯律师前排的女士是泰安本地律师。从表情看,有气愤、有无奈,有不服气,有冷对法庭者。

点赞一个!旁听是对公平的监督,是对正义的站台。

如果说高律师这张照片有喜色,也许是旁听者暖光感染了她。

(四)

对此结果,高律师当庭表示要上诉。我会抹去之前记忆,定格这两张照片,继续关注。

张新年律师说的很有代表性,“本案不具备宣判条件,相关事实尚未查清,关键证人没有到庭,与定罪量刑、罪与非罪的相关证据也没有调取,应当恢复法庭调查”。

作者:旁听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