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闺蜜聊起养育两个孩子时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抚养方式,发现我是典型的“老大照书养,老二当猪养”的人。
养育老大时很精细,事事怕有闪失。养育老二时则粗糙了很多,不那么上心了。
其实,不只是我,看看周围大多数人基本都是如此。
小s曾在被采访时表示:第一个孩子特别爱她,第二个孩子生出来后就感觉是一块肉……
父母生的第一个孩子,无论是女孩还是男孩,都倾注了很多的关注和爱,全家人转着一个孩子转。当全家人只拥有一个孩子的时候,他(她)是理所当然被独宠的。
即使再生一个孩子,第一个孩子被全家人宠爱的地位已经形成,很难再撼动。
而老二呢?对大多数人来说,拥有第二个孩子已经失去了拥有第一个孩子时的新鲜感,自然而然不会像对待第一个孩子那么惊喜、珍重了。
如果后面不再继续生的话,老二也是最小的孩子,还可以享受一部分宠爱。
但是,如果父母继续生第三个孩子,自然要将很大一部分精力转移到更小的孩子身上,所以,老二相对就成为家庭里最受忽视的那个孩子。
多子女家庭当中,父母对每个孩子的关注度和喜爱程度其实是不一样的。
特别是3个以上孩子的家庭,三个孩子当中,大的宠,小的需要照顾,老二既得不到老大类似于“半个家长”的优势地位,也无法得到最小的孩子来自父母的宠爱,往往成为最被父母忽视的那个孩子。
看起来有点奇怪,实则是一个令人心酸的普遍现象。
我们小区里有一个小男孩,从5.6岁时就经常一个人在小区广场上玩一两个小时,今年8岁了,更是自己跑来跑去,会一个人出去买东西。
起先我不认识,但是心存疑惑:他家大人的心好大,让孩子一个人在外面玩这么久也不出来找?所以会特别注意观察他。
时间久了,慢慢熟悉了,也大体了解了他家的家庭情况。
男孩有一个姐姐,上初中;一个妹妹,比他小一岁多。
虽然他家经济条件不错(住着270平的大平层,看衣服鞋子都挺时尚),但他是家里的老二,妹妹与他间隔年龄太小,难怪没人顾得上他。
如果你有仔细观察过周围多子女家庭的孩子,会发现,家里若有3个以上的孩子,老二的位置会特别没有存在感,总是被父母忽视、遗忘。
看看我们的上辈,现在60、70岁的多子女家庭,无不是如此。
我三婶,家里有7个孩子,她是老二,姐姐不仅上了高中,而且复习了好几年终于考上了大学。她作为老二,初中没上完就回家帮奶奶和父母带4个弟弟1个妹妹。一直是家里理所应当奉献自己的那个孩子。
虽然家里条件很差,但4个弟弟1个妹妹最终都通过各种手段读了大学。只有她,为了让父母安心、省心,只有小学毕业的学历。
三婶现在快60岁了,父母也都老了,时代也不同了,回想起来自己小时候和年轻时的付出,真是满腹辛酸泪。
我遇到过好几个在80、90年代的女孩,在那个计划生育特别严的年代,被送出去到姥姥家或者亲戚家养大的基本是老二,等长大后回到自己家,发现自己终归不是父母不待见的那个孩子。她们的性格不是特别能干就是特别叛逆。
看到一位网友感叹奇怪的“老二定律”:小时候穿衣吃饭等生活方面常常被忽视;长大后被指使着多干更多的家务活,就连成家立业也很少得到父母的支持与帮助……
而后面网友的留言,读起来更是令人颇为心酸:
我是被忽视甚至被反感的老二,从小两个鸡腿专属我姐和我弟,90的代家里斥巨资给姐姐买了商品粮户口,全家倾尽全力培养他上大学。父母虽然是农民,但全力托举大女儿和小儿子,只有我,就是一粒滚到野外的荒草种子,爱长哪儿长哪儿,爱长啥样长啥样。母亲对我甚是厌烦,非打即骂,于是我很久很久既自卑又敏感.......
童年时期不受待见的老二,那些被忽视的感受何尝不是伴随一辈子的遗憾和辛酸?
著名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提出过,孩子在家里的出生顺序会深刻影响人格的形成。老大会被父母赋予一定的责任感,老二因为老大的存在则更有竞争意识。
事物都有两面性,有不好的一面,也必然有相反的另一面。相对不受父母待见的同时,也会激发出老二更强的自立能力,磨炼出更灵活的性格。
根据调查研究显示,排行老二的人更适合创业。因为他们的求生欲更强,表现力也更强。
为了得到父母的关注,他们学会了审时度势,拼命表现自己,有的孩子会努力做家务,有的孩子会调皮捣蛋,有的孩子则是拼命学习,只为博得父母多爱自己一点。
因为被忽视,他们更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动手能力更强,更能吃苦耐劳。
因为被忽视,他们自然而然学会察言观色,不惹父母生气,甚至会从父母对待哥哥姐姐的错误问题中及时修正自己的行为。所以,老二一般更精明,更擅长人际关系。
因为被忽视,老二有了更自由的成长空间,能够更多地释放天性,反而激发出更多的潜能。
每个孩子来到人世间都有属于自己的使命,都散发着独一无二的光芒。
希望了解了一些心理学知识和人性普遍规律的父母,能够关注到这一点,适当地关注一下家里的老二,不要让他感受到与老大和老三太大的差别,不要让他成长为一个自卑而又敏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