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帝陵采风札记(下篇)文/王世辉
途中经过一株柏树,这就是著名的鸟柏了。标牌上清晰地标注:国家一级古树,树龄115年。此树与普通柏树的不同之处有二:一是树干表面布满很多窟窿眼,像是鸟的尖缘凿啄的明证;二是树的截面为小鸟图案,这是它得名“鸟柏”的真正原因。据介绍,在数百亩广巨的整个陵区内,这种稀有且罕见的柏树,目前发现仅有两株。这株鸟柏早已成了神树,主干上,枝条上,缀满了鲜艳的红绸布条,都是前来祈祷许愿的人们系下的。微风一吹,红绸布条飘飘漫舞,那细腻的响声仿佛也是红色的。景象颇为壮观。我不禁喟叹:尘世的心愿太多太多了。喟叹之余,我不由得又生发出新的联想——人们纷纷向善,表达期许与诉求,这何尝不是一份美好呢?
终于走到了颛顼陵。树木阴翳,簇簇丛生,却无法掩藏这座陵寝的壮观。陵前的一块石碑上,有关于陵与颛顼的介绍,撮录于此:
颛顼陵始建于汉代,坐北朝南,陵冢巨大,长66米,宽52米,陵墙环绕四周,现存元代墙基。陵前分别立有元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颛顼帝陵”和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颛顼陵”两通标志碑。颛顼是上古“五帝”中第二帝,黄帝之孙,姬姓,称玄帝、黑帝、北方之帝,因最初建国于高阳(今河南杞县高阳镇),故号高阳氏,后迁都于帝丘。颛顼创制九州,大力改革了巫术与祭祀,改革历法,创制《颛顼历》。《史记·五帝本纪》称颛顼“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治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
这些文字虽然有着较强的概括性,但已将丰富的信息传达而抵入了我的灵魂,并且似乎在告诉我,这里的一砖一土、一石一木,都是不寻常的,都在陪伴着不朽。
帝喾陵前同样有碑刻介绍。读者诸君,请允许我依然呈示如下:
帝喾陵始建于汉代,坐北朝南,陵冢巨大,长66米,宽50米,位于颛顼陵西侧,正面陵墙完整,现存有明代墙基,陵前立有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帝喾陵”标志碑。帝喾是上古“五帝”中第三帝,黄帝之曾孙,颛顼之族侄,姬姓,因在高辛(今河南商丘县高辛镇)开基,故号高辛氏,15岁辅佐颛顼治理国家,30岁继位。帝喾行政无私、公正守信,发展民族合和共荣,重视金属冶炼,生商育周,为中华姓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史记·五帝本纪》称帝喾“普施利物,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知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
观谒未已,寇四郎问我,是否发现了两座陵墓的不同之处。经他如此一提醒,我更加细心地比较起来,然而,比较来比较去,终究没能看出差异之处,歉疚似的摇了摇头,又抱以不好意思的羞赧一笑。寇四郎揭开了谜底:颛顼陵正北北南方向坐落,而帝喾陵则微微向东偏斜;建造者如此进行规置,是有用意的——帝喾作为颛顼的侄辈,时刻保持对长辈侧目而望的姿势,这是一种尊宠与虔敬的表示。听了这番揭秘,我“哦”了一声,更加体悟到了后世人对于二帝的良苦用心。
该说说认养林了。
认养林是一座由4000余棵柏树组成的树林,位于两座陵寝的正前方,从颛顼陵到帝喾陵去,要由林子的北侧经过。这些柏树,植株都不算粗壮高大,株株都像是正在成长发育期的青少年。但它们都是经过认养的,每一株都分别归属于不同的主人。再看看它们的主人,姓名、职务、籍贯、工作单位等信息一一显示,有的刻在树根部的石头上,有的写在挂于树干的牌子上,从局长,到县长,再到省长,一例地带着乌纱帽。据介绍,这座林子里的树木,都与官员们画下了一一对应的等号,或由他们认领养护,或由他们亲手种植,总之,每一株都有名有姓有户籍和归属,每一株都独一无二,每一株都获得了温暖与关爱。培植认养林,应该说,算得上二帝陵的一个独特之处,我为这些树木感到欣幸,更为每位前来担当责任的认养者点赞。
花了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算是完成了对二帝陵的采风之行。在本文开头,我已说过,我是以诗歌的名义前来采风的,自然要把诸多的收获与心得形之于分行的诗句。告诉大家,这次采风之后,我写下了组诗《二帝陵摭拾》,或长或短,共计13首诗歌。算得上收获满满,不曾虚了这趟行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