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谁啊?”

“我是记者。”

“一个像我这样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怎么会允许一个记者采访呢。”(伴随着枪栓拉开的声音)

“我觉得有很多种可能。”

《迷幻》预告(02:00)

12月20日,伴随着黑白画面的排练片段展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新排法国话剧《迷幻》的正式亮相,先就吊足了媒体见面会现场记者们的胃口。随后,导演徐昂,主演冯远征、闫楠以及一众主创齐齐亮相,分享了这部作品独特的表达与艺术风格。作为跨年大戏,该剧将于12月27日至2025年1月12日登上北京国际戏剧中心·曹禺剧场的舞台。

“北京人艺不仅有京味戏、历史戏、现实主义的作品,也有外国作品的中国演绎。既有传统和风格,也有曹禺老院长所说的‘龙马风神’,就是探索精神。选择这部作品是我们又一次的探索,体现了人艺的开放性和多样性。”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在开场白中表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贝尔·诺克扮演者冯远征。本文图片均为李春光拍摄。

《迷幻》是法国作家,龚古尔文学奖得主埃里克-埃马纽埃尔·施米特(Eric-Emmanuel Schmitt)在1996年发表的作品。该剧只有两个角色——一位独自隐居在小岛上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和一位自称是记者的不速之客。两个人物之间通过不断地交流与交锋,一次次接近真相又打破真相,反复追问一个“你是谁”的问题。经过不断深入,层层反转,答案在剧终时分才得以揭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排练照

而与疑窦丛生、抽丝剥茧的剧情发展相映,施米特在创作《迷幻》时的灵感来源——英国作曲家爱德华·埃尔加 (Edward Elgar)挥就的《谜语变奏曲》(Enigma Variations, Op.36),同样跌宕起伏又扑朔难料。作曲家当年用很短时间就完成了这首颇具即兴色彩的钢琴“速写”,用音符和旋律来描摹自己和身边的人。但在1899年,这首管弦乐作品发表时,这些人又都变成了神秘字母、甚至符号。

“恰如我们把《迷幻》的海报设计成了一幅填字游戏,这部戏的核心并不是在讲一个叙事性的故事,而是在解一个谜。”导演徐昂介绍说,整个剧本以十四个段落的问题,来对应世界名曲《谜语变奏曲》的十四个乐章,而剧中的角色也与观众一样,面对同样的困惑。“演出的过程,就是让演员陪着观众一起解谜的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迷幻》海报

从2008年接触到《迷幻》这部作品到现在,已经经过十几年的沉淀,导演徐昂认为自己对于作品能够看得更加明白。“原来我觉得这部戏有很多把锁,需要很多把钥匙,现在我觉得其实只用一把钥匙就可以打开所有的锁,这把钥匙就是‘你是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导演徐昂

作为一部两个人的大戏,剧中两个角色在交流过程中,伴随每一重身份的变化,人物关系和态度也会发生大的变化,这样的表演无疑格外考验演员功力。“在2008年刚看到剧本的时候觉得不难,可是现在觉得特别难。这两个男人间的一来一往,体现的是人生观、世界观和复杂的人性。”出演剧中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诺克的冯远征介绍道,两个人物之间其实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此次剧中另一个身份“神秘”的角色、记者拉尔桑则由实力“外援”闫楠出演,这是北京人艺再一次与院外优秀人才开展合作,吸纳成熟的演员在人艺舞台上碰撞出火花。“我是人艺的粉丝,能够登上人艺的舞台非常荣幸和激动。”闫楠表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埃里克·拉尔桑扮演者闫楠

对于这样一部看似同中国观众有些“距离”的外国作品,导表演的二度创作并没有刻意去拉近距离,而是以作品原有的面貌,来“出题”、“解题”,并且让题目愈发变得有趣。作品中超越日常生活的奇特感,相信会引领观众踏入一个神奇的戏剧秘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主创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