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综艺节目中出现的骑马场景,在网络上引发了讨论:
综艺节目骑马场景 | 来源:芒果TV
抛开节目本身,有人就要问了,嘉宾们骑的是什么马?我们身边和大型犬一般高的小矮马、草原景区上身高略矮的蒙古马、拉车的高头大马都是怎么来的呢?它们为什么长的不一样?
天津五大道拉车的大个子家马
家马和野马是一种马吗?
其实现存世界上所有被驯化的家马,其实严格意义上是野马Equus ferus的一个亚种Equus ferus caballus,正如家犬是狼的一个亚种。
普氏野马 | 来源:
它们的野外祖先是欧洲野马。它们的体毛是浅灰色的(史前岩画表明,欧洲野马可能有斑点色等不同的颜色),体重可以达到250-400公斤,和今天的一些小点的家马品种还有普氏野马体型比较接近。在二次工业革命的时代,最后的欧洲野马死于1909年的俄罗斯动物园。
欧洲野马复原图 | 来源:见水印
二次工业革命以后,因为人的需求,家马幸运的活下来了,且机器的代替使它们得到了休息,但没有完全休息。毕竟在抢险救灾,部分娱乐行业和警察治安等行业上它们还是在努力工作。不同岗位上需要不同遗传背景,不同工作和不同体型的家马品系 。
拉车的家马,品系未知
马中霍比特
说到小个子的矮马,可能有些人会想起来相声演员于谦老师的小矮马。也有人会想起那些小小动物园和农场里面被人骑的小家伙。它们的英语名为“pony”,对于矮马身高,不同国家标准不一,有的认为肩高低于1.06米就算矮马。
这些小家伙其实并非来自同一个国家,而是很多不同国家培育出来的品系。茶马古道上的矮马就是典型的例子。《三国志》当中就提到过南方的“高三尺,乘之可于果树下行”的小家伙——果下马品系。
小小的果下马 | 来源:daluma.com
《三国志》中的“尺”长度比起现在短,也就是说果下马的身高甚至可能不足一米,虽然个头小,但是它们可以拉动比起自己沉不少的货物,而且山道崎岖不适合大型马走路的地方就是它们的主场。
世界的另一边,另外一群矮小的马匹也成为了“显眼包”,设特兰矮马就是典型的例子。它们大概在中国商代(3500年前左右)就出现了,肩高也就七八十公分,高的一米多一点,体重约120公斤。
虽然个子小,但是因为吃得少不怕冷,成为了田间地头和矿井之下的“打工马”。有时候还会成为马场上面的短腿健将。
而阿根廷的法尔贝拉马,体重也就二十到四十几公斤,个头和大型犬差不多。
设特兰矮马也有半米高的矮小记录,这匹小个体的矮马名字叫做Pumuckel | 来源:nikedaily.com
威武的高头大马
也有的马被培育成高头大马,甚至成为“巨魔”一样的存在。它们身体厚重,腿部修长。这些大号的马品系肩高可达1.8米,体重甚至是老前辈欧洲野马的三到五倍。而很多体重达到一吨左右的马品系被称为挽马draft horse。
这群体型硕大的挽马品系在欧洲多国都有出现,例如英国的夏尔马和萨福克马,克莱兹代尔马。法国的佩尔什马,以及荷兰挽马和比利时挽马。
高大的法国佩尔什马 | 来源:horseracingsense.com
它们曾在古时候承担过耕地或者驮着重甲骑兵的职能,今天依旧承担着拉重物和旅行车等功能。它们也曾来到过中国日本等国家,改良当地的家马品系,在中国和日本也留下了一些高头大马(譬如吉林挽马等品系,还有二战时候日本的东洋大马)。
没准这些高头大马还在东北马拉爬犁或者去天津五大道工作。除此之外,澳大利亚挽马等其他品系也多少有一些欧洲的挽马品系的血脉。
高大的夏尔马 | 来源:kaltblut-pferd.com
天津第五大道可能带着欧洲的挽马品系血统的家马
还有一些品系的马体重虽然不及挽马,但是也超过了老前辈欧洲野马。高大、高速机动性使它们便于骑乘。如英国的英国马、阿拉伯马等品系,还有“陪着牛仔一起很忙”的美国西部灵魂奎特马等等。体重四五百公斤左右的它们是赛马场上的健儿,也时不时出现在奥运会马术比赛上。中国境内也有一些较为高大的马,比如伊犁马,黑河马以及三河马等等。综艺节目中嘉宾骑的马就可能属于这些品系。
中国的黑河马品系 | 来源: https://horseyhooves.com/chinese-horse-breeds /
阿拉伯马 | 来源:Manhattan College
这些 马为什么这么高大呢?有研究人员根据中国较高品系的马展开研究,发现是TBX3这一基因突变的结果。拥有这一突变基因的家马品系的腿部变得更为修长,远端骨骼的生长变得更快。而没有这个突变基因的欧洲野马老前辈以及小型的马品系自然 不高。 TBX3的这一基因突变发生时间,大致是中国的秦汉时分,当时秦汉之际为了抵抗匈奴的侵略,对于大个子战马的需求比较高 。
归野的马,不同境遇
世界上的马品系颇多,还有的马和祖先形态颇为类似。德国的赫克马和北欧的基尼克马保留了欧洲野马的模样和相近的大小。体型不大的它们身子很壮实,对野外环境适应能力也很强。
赫克马品系 | 来源:wiki
有些人把它们和同样重新选育出来的家牛放到欧洲荒野进行野化,让它们承担已灭绝欧洲野马和原始牛的生态功能,再造荒野。这些大型植食性动物的回归会重塑当地植被,也将成为狼、棕熊种群复壮的“跳板”。
被野放的家牛,也是“金牛座”所指的牛 | 来源: theextinct ions.com
“欧洲再野化”的计划轰轰烈烈的时候,也有另一群不像祖先的家马逃到了更老的祖宗生活的北美洲,这片名为北美洲的土地在三四百万年前曾诞生了最早的现代马属——简齿马Equus simplicidens,而在冰河世纪结束之后,马属动物就在北美洲灭绝了。
简齿马 | 来源:https://prehistoric-fauna.com
随着近几百年来欧洲人进入美洲,他们携带的家马也逃到了美洲的野外。这些美洲野外的野化家马倒是没恢复成为欧洲野马的模样,但照样在祖宗的福地上获得了真正的自由以及“mustang”的称呼。
这个称呼的本意是“没有主人”,它们也因为北美洲曾有马属动物而未被视为外来入侵物种。在北美洲,至今也有人试着把这些野化家马用作训练配种。
北美洲的野化家马 | 来源:The Spruce Pets' homepage
与此同时,澳大利亚的大地上也有大群的野化家马在这里游荡。这群俗名为布鲁比Brumbies的马群,可以说是让人又爱又恨。
一方面它们可以被重新驯养,成为马基因库的后备军,注入新鲜的血液,或者是当作制品来源。另一方面它们并非本土物种,作为非归化的外来物种,对澳大利亚本土生态具有威胁,不仅会伤及当地植被,在和红袋鼠等本土生物竞争食物的时候,还会破坏人类的围栏,和牧场内的牲畜竞争食物,当地政府也曾试图控制住它们的数量。
澳大利亚的野化家马 | 来源:amazinghorsefacts.com
现如今被人类驯化的家马至今数量巨大且在人类的很多行业下发挥光和热。不过它们的野外亲戚就没那么好运了,欧洲野马已经灭绝,普氏野马遭遇种群危机需要重点保护。而家马也有亲族前往或为他乡或为故乡的野外,开始新的生活。是福还是祸?将是科学和生态方面的新问题。
被野放到欧洲野外的马 | 来 源: https://rewildingeurope.com/news/rewilding-horses-on-a-european-prairie/
参考文献:
[1] Al Abri MA, Holl HM, Kalla SE, Sutter NB, Brooks SA (2020) Whole genome detection of sequence and structural polymorphism in six diverse horses. PLoS ONE 15(4): e0230899.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30899
[2] A single-nucleotide mutation within the TBX3enhancer increased body size in Chinese horses Liu et al., 2022, Current Biology 32, 480–487January 24, 2022 ª 2021 The Author(s). Published by Elsevier Inc. https://doi.org/10.1016/j.cub.2021.11.052
[3]《古DNA与中国家马起源研究》(蔡大伟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5)
[4]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Zoological Nomenclature (2003). Opinion 2027 (Case 3010). "Usage of 17 specific names based on wild species which are predated by or contemporary with those based on domestic animals (Lepidoptera, Osteichthyes, Mammalia): conserved." Bulletin of Zoologic Nomenclature, 60:81–84.
[5] Lilla Lovász, Antoine Fages, Valentin Amrhein,Konik, Tarpan, European wild horse: An origin story with conservation implications,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Volume 32,2021,e01911,ISSN 2351-9894,https://doi.org/10.1016/j.gecco.2021.e01911.
[6] Pruvost, Melanie; Bellone, Rebecca; Benecke, Norbert; Sandoval-Castellanos, Edson; Cieslak, Michael; Kuznetsova, Tatyana; Morales-Muñiz, Arturo; O'Connor, Terry et al. (15 November 2011). "Genotypes of predomestic horses match phenotypes painted in Paleolithic works of cave art".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8 (46): 18626–18630. doi:10.1073/pnas.1108982108. PMID 22065780. Bibcode: 2011PNAS..10818626P.
[7] Bunzel-Drüke, Finck, Kämmer, Luick, Reisinger, Riecken, Riedl, Scharf & Zimball: "Wilde Weiden: Praxisleitfaden für Ganzjahresbeweidung in Naturschutz und Landschaftsentwicklung.
[8] Durward-Akhurst, S.A., Marlowe, J.L., Schaefer, R.J. et al. Predicted genetic burden and frequency of phenotype-associated variants in the horse. Sci Rep 14, 8396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4-57872-8
[9] https://rewildingeurope.com/blog/life-behind-the-lens-an-interview-with-professional-wildlife-photographer-bogdan-boev/
[10] Felkel, S., Vogl, C., Rigler, D. et al. The horse Y chromosome as an informative marker for tracing sire lines. Sci Rep 9, 6095 (2019).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19-42640-w
[11] McGivney, B.A., Han, H., Corduff, L.R. et al. Genomic inbreeding trends, influential sire lines and selection in the global Thoroughbred horse population. Sci Rep 10, 466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19-57389-5
[12] Treby S, Grover SP. Carbon emissions from Australian Sphagnum peatlands increase with feral horse (Equus caballus) presence. J Environ Manage. 2023;347:119034. doi:10.1016/j.jenvman.2023.119034
[13] Librado, P., Khan, N., Fages, A. et al. The origins and spread of domestic horses from the Western Eurasian steppes. Nature 598, 634–640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4018-9
[14] Pruvost, Melanie; Bellone, Rebecca; Benecke, Norbert; Sandoval-Castellanos, Edson; Cieslak, Michael; Kuznetsova, Tatyana; Morales-Muñiz, Arturo; O'Connor, Terry et al. (4 November 2011). "Genotypes of predomestic horses match phenotypes painted in Paleolithic works of cave art".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8 (46): 18626–18630. doi:10.1073/pnas.1108982108. PMID 22065780. Bibcode: 2011PNAS..10818626P.
作者 吕泽龙
中科院动物所基因组学方向
在读研究生
科学审核何鑫 上海自然博物馆自然史研究中心
编辑一星期
来源:上海自然博物馆
编辑:凉渐
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中科院物理所立场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扫码进入“科学与中国”小程序,可观看以院士科普视频为代表的优秀科普视频,第一时间获取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科学节等科普活动报名信息。
1.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