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互联网上关于北京和上海两地消费出现显著下滑的讨论声浪不断高涨,不少自媒体攥写的文章更是激起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这一话题之所以备受瞩目,是因为北京和上海作为中国两大超一线城市,其消费数据不仅直接反映了国内最具消费潜力群体的消费能力,还预示着他们对当前生活状况及未来前景的预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具体而言,2024年11月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275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4.1%;上海市的对应数据则为1443亿元,同比下降13.5%。单从11月的数据来看,京沪两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确实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滑,用“崩盘”一词来形容也不为过。

在当前中国经济面临内需不足这一重大挑战的背景下,京沪两地消费数据的下滑无疑加剧了市场的悲观情绪。内需不足已成为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一大堵点,这一点在高层文件中也得到了多次强调,并明确提出提振内需是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

内需不振的背后,是居民收入下降、资产缩水导致的消费信心不足,人们更倾向于减少开支、增加储蓄,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这种预防性储蓄的上升,进一步抑制了消费市场的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如此,我们仍需理性看待京沪两地消费数据的下滑。虽然今年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确实有所放缓,部分重点城市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但这种情况是否真如网上所渲染的那般严峻仍有待商榷。通过对数据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部分自媒体对消费下滑的描述存在夸大之嫌。

我们以上海为例进行分析。2024年11月上海的社消额为1443亿元,2023年11月为1668亿元,少了225亿元之多,下降13.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考虑到11月历来是消费旺季,尤其是随着电商平台的崛起,“双十一”已成为全民狂欢的购物节,其影响力不容忽视。往年,各大电商平台都会在11月推出大规模的促销活动,吸引消费者集中购买,从而推动销售额的增长。上海作为全国网购实力最强的城市之一,其11月的消费数据通常也会在这一时期达到高峰。

然而,今年的情况却有所不同。为了应对市场竞争和消费者购物习惯的变化,电商平台将“双十一”促销活动的开始时间提前,这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部分消费需求,使得原本应在11月产生的部分消费额提前到了10月。

这是上海2024年11月社消额大幅下降的重要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口说无凭、数据为证。

根据上海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10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了1613亿元,同比上涨10.9%,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去年10月的消费额仅为1454亿元,远低于今年同期的水平。这进一步证实了电商平台促销活动提前对消费数据的扰动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10月的1613亿元是上海今年前11个月单月社消额最高的月份,12月的数据还未出炉,大概率是比不过的,由此可见“双十一”提前的威力以及对消费数据数据影响之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将10月和11月的数据加在一起进行比较。

2023年10月和11月上海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共计3122亿元,而2024年同期则为3056亿元,仅下降了66亿元,同比下降2.1%。这一数据与单独观察11月数据时得出的13.5%的降幅相比显然要温和得多。

此外,从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2024年1-11月上海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64万亿元,同比下降3.1%,而10月和11月的社消下降比例是2.1%,相较于前11个月的累计下降幅度少了1个百分点。这表明在近两个月内上海的消费情况已经出现了边际改善的趋势。

随着12月上海发放了大量消费券用于补贴和刺激消费,这种边际改善的趋势有望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消费券的发放不仅可以直接降低消费者的购物成本,还可以激发市场的消费热情,促进消费市场的回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综上所述,虽然内需不足是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个切实问题,京沪两地消费数据的下滑不容忽视,但并非如部分自媒体所描述得那般夸张。

我们必须客观、全面地看待这一现象,在深入分析官方权威数据以及专业机构的研究报告后,可以发现消费市场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电商平台促销活动的时间调整、消费者购物习惯的变化以及政策刺激等。

因此,在评估消费市场的表现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避免片面解读数据或夸大其词。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