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吴泾跨越20多公里到周浦来买心仪的杂志、叫闪送到周浦花3倍价钱也要买报纸、订报纸给家里的学生囡囡做好句摘抄……

位于浦东年家浜路康沈路路口的 一个书报亭,可能是上海最后一家东方书报亭,它的存在承载着岁月的痕迹与市民的记忆,26年来始终在满足市民买报纸杂志的需求。

“东方书报亭现在已经很稀罕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报摊不大有了,看到这个东方书报亭已经很稀罕了。”顾客唐先生的母亲说。这家小小的书报亭,外面报摊上整齐陈列着报刊杂志,亭内的墙上则摆放着《读者》、《知音》等杂志,从养生知识到军事、八卦,从文学经典到时尚生活,书报亭货品的种类虽比不上往昔鼎盛时期,但依然能满足不少市民的阅读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报纸和杂志的价格大多在1元至20元不等,对于热爱阅读的市民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经济实惠的选择。书报亭的老板沈翠芳,是一位在此坚守26年的老上海人,书报亭的营业时间通常是早上八点半至晚上6点半,每天上午,她总是早早地打开书报亭的门,把报纸摆放得整整齐齐,露出一个个报头,并用绑带和一块块铁板压在每一摞的头版上面,以免风吹乱。

有人跨越20多公里买杂志有人花3倍价钱叫闪送来代取报

在凛冽的冬日上午,阴天,温度仅5度左右,家住闵行吴泾的彭伟坐了一个多小时车赶到了年家浜路的这家书报亭,“以前不知道在哪里能买到《航空知识》、《舰船知识》这些杂志,后来打听到这里有得卖以后,我基本上一个月来一次,今天很可惜只买到了《舰船知识》,《航空知识》卖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知道他的,他每个月都来,买的这两本杂志我也有印象,但是今天不巧给他留的《航空知识》前几天别人买走了,这些杂志需求比较小众,买的人不多,我不会订太多,怕押着卖不掉。”沈翠芳说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吴泾到周浦,距离约21公里,当记者以为这已经是最远的顾客时,沈翠芳笑着纠正:“他这个还不算最远的,还有个客户住浦东东北面那边,应该算是川沙那片吧,那位老顾客过来不方便,还要微信叫我叫闪送给他送过去的,报纸才没几块钱最多十来块,他叫闪送要三四十元呢。还有的人没时间每天过来取,又不想落下某一期,就会预付几个月的报纸费用,我就给他预留好,他有时间就过来取报纸,有的人会一周来取一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位步履蹒跚的老者顶着寒风从兜里掏出硬币付款,“我基本上每天都来,智能手机我不用的,都是付现金,我喜欢看那些比较有趣的,内容涉及比较广一点的,比如军事、政治、娱乐都带一点,讲究闲人野趣吧。”

“靠这个吃饭的话我老早不做了”

记者实地测算,报刊杂志购买需求始终有,但因为是工作日上午的原因,一个小时仅有约6、7个顾客。现在买报纸的主要就是老年人和中小学生,老年人么养成习惯了,用手机看不灵的,就还是会跑过来买;另外就是中小学生,他们家长会过来,主要就是买了给孩子做作文摘抄的,收集好词好句。周六过来买的人会更多,像有的是周六才送过来,当天的话要12点左右能来,如果想要看当天的报纸,太早来可能就买不到。”老板沈翠芳说。

但记者观察到,也并非每个顾客都是要找最新出刊的,顾客唐先生买的就是前一天的:“是不是最新鲜的日期?这个无所谓的,我从初中开始就看报纸了,现在我已经工作了,今天休息正好路过我就顺手买了一份,一开始我都没注意这是昨天(12月18日)出的,反正随便看看,其它的报纸就先不买了,家里也订了十几年的《新闻晨报》。”这个书报亭,似乎成了他青春记忆的延续。

“开书报亭,现在收入和投入的时间完成不成正比的,我现在也是退休了,有退休金,要是只靠这个吃饭的话我老早不做了,就是这些老顾客一直说不要关,还要到我这里来买的,所以就一直坚持做下去了。”店里除了卖报刊杂志,还可以代充交通卡,不时有人拿现金和交通卡来充值,也是一项便民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海的书报亭兴起于20世纪末,许多书报亭顶部为一本书的形状,分布在上海的大街小巷、车站码头等人流量较大的地方,为市民提供了便捷的阅读服务,最多的时候有3000多家,近年来随着电子阅读和移动设备的普及,渐渐淡出了人们视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个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年家浜路319号的东方书报亭就像是一本活着的历史书,让我们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依然能感受到那份传统阅读的宁静与美好。

↘来源:上观新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