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长一段时间里,F22都是第五代战斗机的代名词,也代表了全球航空工业的最高水平。
只不过,到了如今这款先进战机不仅在与歼20等同代战机的竞争中疲于奔命,甚至还因为造价太高,一度被美国关闭了生产线。
而更让美国人感到无奈的是,即使是找到了战机的图纸,美国要想重新启动生产线,复刻当年的F22辉煌,都成为一项不可能的任务,原因竟然是因为买不到中国的零件。
而这或许也是美国空军历史上,最尴尬的一幕。
其实,美国当年在关闭生产线之前,已经提前做足了准备,不仅提前准备了大量图纸,甚至还事无巨细的用扫描设备对F22的结构进行了大量的记载,相关研究数据甚至重量足以吨计。
对此,美国人一度自信满满,觉得自己绝不会出现俄罗斯复刻图-160战机时,发生的那种发动机厂找图纸就找了整整10年的尴尬场景。
然而即使是做足了这样的准备,美国也没有想到重新启动了生产线的难度,甚至超过了研究制造F22本身。
缺少零件
因为F-22战斗机及其生产线所需的某些原材料,竟然无法在美国本土或传统盟友那里找到替代供应商。
特别是某些F-22战斗机重启生产线所急需的关键元件竟然是中国制造,而这些中国制造的零件和材料,虽然看似不起眼,却在F-22生产线的复杂系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真可谓是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小零件难倒美利坚,而这其实也与航空零件这一关键元素在飞机上的密切运用息息相关。
由于在设计上的独特性,军用飞机上几乎每一个零件几乎都是专门为了该款战机量身定做。
即使是与该厂的同一个系列的其他型号战机,零件也绝对难以通用,甚至生产这两种型号战机的生产线上的零件也不能通用。
因此,战机的生产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组装过程,而是一个涉及众多专业领域和复杂技术的庞大工程,钻研难度极大。
然而,这还仅仅是战机的结构件加工部分。在战机的生产过程中,还需要雷达系统、航电设备、液压救生装置等专业厂家的紧密合作。
这些专业厂家的工作使得战机的生产线不仅仅局限于厂房内的组装线,而是延伸到了工厂外,涉及到了成百上千家零件、设备分包商的庞大网络。
而且由于战机零部件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一般分包商在完成订单后就不会再继续生产相关的零件了。这也就导致了战机的零件相对储存数量极少。
因此,如果要想重启被关闭的战机生产线,就必须要找到这些零部件后的所有供应商。
但问题是,因为生产的困难性,这些供应商背后还有着更多的子供应商,从原材料到螺丝钉,战机上的每一个部件,背后可能都是成千上万个子供应商,需要专门派人考虑。
更何况,为了节约成本,这些零部件可能都面向全球采购。例如,F22和F35都曾采用过中国制造的零部件。
除此以外,巴西,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也可能是这条供应链中的重要一环。在如此庞大的全球供应链中,如何高效地找到这些供应商成为了一个几乎不可能的任务。
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说,美国始终都无法重启F22的工厂生产线,就是因为他们买不到中国的零件,而即使他们幸运的买到了,德国的零件可能又将成为下一个拦路虎。
背后的真相
因此F-22生产线的何时重启,成为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心中永远的伤痛。而这个伤痛的根源,或许并不仅限于零件的缺失,更深层次的是,它关乎美国长期推行的去工业化政策。
众所周知,F-22这样的高端战斗机,其生产不仅依赖于尖端的技术和繁复的工艺,更离不开一个稳定且高效的工业基础作为支撑。
然而,由于美国长期执行的去工业化政策,如今,生产这款先进战机的土壤已近乎消失殆尽。
以前文提及的关键零件为例,随着生产线的关闭,众多为F-22提供零部件的供应商因订单大幅减少而陷入经营困境,部分甚至已宣告破产。
这不仅导致美国丧失了自主制造F-22战斗机的能力,更使得后续F-22的维护工作变得异常艰难。
由于缺乏必要的零部件供应,许多F-22战斗机不得不被拆解,成为“零件库”,当现役F-22出现故障时,只能从这些拆解的飞机上拆取零件进行替换。
类似的困境在美国并不罕见。曾经的海上霸主美国海军,如今也面临着缺船少舰的尴尬局面。
相比之下,中国的军舰产能已是美国的230倍,预计将在2045年全面超越美国海军规模。面对这一严峻形势,美国甚至不得不向盟友韩国求助。
长期以来,美国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和全球化的浪潮,逐渐忽视了对本土工业的支持和发展。然而,这种政策的后果是,当需要高端制造业的支撑时,美国发现自己的工业基础已无法满足需求。
最终,美国只能依靠拆解库存战机来勉强维持战斗力,这不仅是对F-22战斗机个体的打击,更是对整个美国空军战斗力的一种削弱,是美国短视政策的一种体现。
参考资料:
1、参考消息《美媒:美国空军被迫继续升级F-22战机》
2、澎湃新闻《美军空中优势红利已逐渐耗尽,或重启升级版F-22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