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幼儿园、小学、中学期间,加了不少家长群。
家长们之间,偶尔也会互动一下,说说养娃的心得,抱怨的居多。不听话,挑食,不肯起床等等。
当然,这也都是正常现象。如果有个家长跳出来说,我家娃可乖啦,一叫就起床,让出门就出门,给吃饭就吃饭,大多数家长都会投去疑惑的眼光,你家养的是狗吗?
跟员工背后说领导小话一样,抱怨孩子种种问题,也是家长们通行一贯的标准动作。
一段时间交流下来,也有了一些心得,打算写一写PUA小朋友,不不不,和孩子沟通的技巧。如果有娃爸娃妈能从中有所收获、启发,那是最好不过。如果觉得这没什么帮助也没关系,因为它可能确实只适合于与我有相同境遇的家庭。
以下为三条PUA小朋友,不不不,沟通技巧,请参阅。
第一条,将判断题改为选择题。
此次适合三至五岁小朋友。
儿子小狗在三四岁的时候,突然学会了一个字。
从前,姥姥端上饭来,他会大口干饭。而那段期间,姥姥喊他吃饭,他会很决绝地喊出:“不!”
其他事情也是,穿衣服、出门、看绘本,样样遭到了抵制。
尽管有些育儿书已有提示,但碰到这个问题还是觉得棘手。
我能从这个“不”里听出来,这并非一种理性选择,而有一点恶趣味地在利用程序规则。因为这时的他突然发现,只要说出这个神奇字眼,本来的“逆来顺受”,就变成了自己可以掌握的进程,大人们也会被搞得不知所措,令他会有一点莫名开心。
这确实让我们慌乱了一阵,开始还说服教育,有时听得进,有时听不进,于是我试着改换了思路。
吃饭时间到,不再问他“吃不吃饭”这样的问题,而是问一声,“你早餐打算喝小米粥吃鸡蛋,还是喝牛奶吃面包呢?”
这时的声调,一定要真诚,不要有任何不良的诱导,要无比真挚地看着孩子,像神笔马良一样在空中描绘出这两个画面。
于是,孩子这一刻,脑海中的形象和味觉系统被调动起来,仿佛站在人生的分岔路口,作出一个重大抉择。
而发现没有,你已经跳过了“要不要吃饭”这个问答环节,直接从第二题开始了。
孩子多半不会注意到,对于他来说,判断题改为选择题后,他仍然觉得自己对这件事情享有主导权,而且会感到被尊重和呵护到。
这时,娃爸和娃妈保持真诚也是必要的。
因为你确实准备了两种餐饮、两个答案、两个选择,这比把盘子往桌子上一扔喊一声“吃饭了”要有诚意多了。但如果显得太过有机心,小朋友也会识破你,他们虽然不说,但会感到被欺骗到,因此也不会配合。
这条只适合小朋友。
如果你在第一次相亲时,就问人家明天早餐想吃什么,对方肯定会觉得,你这个人又蠢又没安好心。
第二条,不要说这个很好吃、不要为孩子夹菜。
此条适合五至十二岁的小朋友,再大一些也适用。
很多家长,包括我们家大人,在饭桌上都会经常和孩子说,“你看,这个多好吃。”然后,没等孩子反应过来,已经夹了一筷子到孩子碗里。
开始时,小朋友们会比较配合,但越往后孩子会越反感。你会听到孩子马上皱着眉反击一句,“你别——往我碗里夹了。”这个别字的尾音会拖得特别长。
我说得这么形象,是因为不仅目睹小狗这样做过,我自己从小也是这样。
我爸经常会在餐桌上给我夹菜,和我说这个多么好吃。很快我就不耐烦了,发明了一句怼他的话:“好吃你就多吃点儿。”
长辈们希望孩子多吃有营养的东西、健康成长,这份心情可以理解。
但如果从一开始便先是宣传好吃,然后再夹菜指定任务,长期以往对孩子来说,吃饭会变成一种指标和任务。对,和你一到单位,你老板把一张业绩考核表丢到你脸上一样。
孩子会感到自由受到限制,意见没有得到尊重,被大人代做了选择。
那怎么办呢?
有一个替代方案是这样。
在饭桌上,永远不要说哪个菜好吃,永远不要给孩子夹菜。你所要做的就是,端起饭碗来,把你那一份迅速、干净地吃光,一抹嘴,就走。
孩子有嘴、有手,他会尝试,合他胃口他便多吃,不合他意便吃得少,那就再调整、再尝试,至于他吃不吃,吃多还是吃少,那是他的问题。
你表现得吃得很香,很开心、享受,孩子的好奇心也好,同理心也好,也会被激发起来,想尝试一下。
他们想加入大人的世界,而不是被大人控制自己的世界。
不要再端着一碗饭求神拜佛似的喂孩子了。
现在生活条件好,一两餐饭不吃、吃得少问题不大,而一旦开始“追喂”模式,孩子甚至会把吃饭当做一件消遣,一件娱乐,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
现在小狗十几岁了。有时吃饭,我会让他加入烹饪过程,让他做自己那份。
我实在不想拉下一张老脸对他说:“你知道爸爸为了做这道菜付出多少努力吗?”
我要这么说,他只会觉得我很多事,人家也没求我这么做,我也会觉得自己自作多情。
于是,让孩子自己做一些,辛不辛苦、有多辛苦,马上就知道了。
而且你可能会惊喜地发现,如果孩子加入烹饪过程,他在吃饭时不会有任何怨言。
第三条,家法要高悬。
此条适合三至五岁小朋友。
有一天逛商场,看到一位三四岁的小朋友,大概是因为买玩具的事情,正躺在柜台旁地板上哇哇大哭,父母站在一旁正在说服教育,这种情况见过几次。
三岁的孩子,狗都嫌烦。这个年纪的小朋友,会表现出一些敏感和执拗,稍不如意,便要哭闹、大叫。
你给他买了不就行了吗?
小朋友这时的心智正在慢慢成熟,不断摸索世界的边界,形成自己行事的风格,不加节制会令其趋向偏激,必要的管束是正确选择。再说了,毕竟咱们家矿也不是那么丰富。
而当这小恶魔翘起犄角耍无赖时,说服教育多半无用,要搁我父亲那会儿,大概率是一把拉过来打屁股,但其实还有个办法。
小狗姥爷在世时,为了教训他,扯了几根扫帚苗,用红绳绑起来,高高放在冰箱上,取名为“柳梢条条家法”。
每回小狗不听话撒泼时,他姥爷就指着冰箱对他说:“你再不听话,姥爷可就要请家法了。”
小狗抬起头,仅能见到冰箱上方露出一大半扫帚苗,细细长长,略有弧度,被一条醒目的红绳杂乱捆绑在一起,不由心生恐惧,不敢说话了。
姥爷这样说过小狗多次,有几次还把“家法”拿在手里,作势要打,吓得小狗往后躲。但其实,那个家法就没打在他身上。
说到这里,各位大约也明白了。这个家法并不是真正地要打,而是让它高高在上,对小朋友幼小的心灵形成持久的震慑,让他心中有所畏惧。
小东西调皮捣蛋起来,真正是无法无天,匪夷所思,不给他们点儿颜色怎么可以?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做父母的又哪舍得真打?
而且开始一旦开打并成为习惯,打得轻了,小朋友们会在瞬间明白,哈,这也不疼啊,大人那一套也就那么回事儿。打得重了,相信我,那会让双方都进入到一种互为恶果的关系,越往后越痛苦。
你可以把这个办法称为是恫吓,要点就是表演要逼真,仿佛马上就打,但始终不打,他姥爷至多一下下抽到沙发上发出“啪啪”的声音,足够了。
我不太同意姥姥那种狼来了的吓唬,因为看不见、摸不着,这层皮很快会被拆穿。
我有些同意妈妈们可能会用的冷暴力,让小朋友对墙站着反思过错,这个也有效,但需要长时间反思、省察,他一旦学会假意应允,虚与委蛇,效果便会大打折扣。
说到底,这是出戏,一定要有技巧,要入戏,要有发挥,表情、语气都要到位。
当他成年之后,当他成年人的脑瓜回想起当年的这段经历之时,多半会觉得好笑,自己怎么会对那么几根扫帚苗产生如此大的敬畏。
当他也有了不服管教的后代之时,说不定,也会找个什么东西捆起来,高高挂在视线可及的地方,对着他的后代说:“你要再不听话,我可就要请家法了。”
那一刻,他大概也会戏精附身似地表演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