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导读:非遗里的中国》山东篇将叙事牢牢聚焦非遗中的人和人的精神,实现人文挖掘和价值引领。

文|黎河

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山东的土地上,每一项传承百年的技艺,每一种悠久的民俗,都在诉说着属于这片土地的故事。它们如同山水间的风光与气韵,不仅是过去的辉煌,更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活力,散发着东方美学的隽永与民族韵味。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推出的《非遗里的中国》山东篇在山东临沂琅琊古城精彩录制。主持人龙洋,携手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单霁翔,以及著名演员惠英红,共同参与了这场文化盛宴。34个山东非遗项目齐聚一堂,300位传承人现场展示,用他们的看家本领,让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透过非遗的视角,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历史的辉煌,更是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它们在山水间流淌,跃动于世界舞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景式非遗街区:

非遗与文旅中的文化碰撞

琅琊古城南门前,鼓声激荡,舞者们随着鼓点跳起了热情奔放的鼓子秧歌,他们的舞步在古老的城墙下显得格外有力,仿佛每一步都能让城墙的记忆更加鲜活。而在琅琊阁前,功夫演员们挥舞着拳脚,螳螂拳的招式在他们手中变得栩栩如生,每一个动作都讲述着一段武林传奇。

《非遗里的中国》山东篇,以琅琊古城为起点,用全新的节目模式,为观众展现了一场跨越历史与现实的非遗盛宴。节目创新性地将琅琊古城设计成独特的“全景式非遗街区”。杂技、海阳大秧歌、潍坊风筝、柳子戏等非遗技艺的展演,将琅琊阁、琅琊大剧院、青龙桥广场等景区串联起来,创造了一个跨越历史与现代、传统与创新的文化场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山东篇”带领我们走进全景式非遗街区,则为这些文化瑰宝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与更多元的表达方式。在这里,柳子戏融合秀《秦琼表朋》以山东方言的韵味,将戏曲传统与现代节奏巧妙结合,三位演员通过生动演绎展现了秦琼红脸人物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让观众思考剧种如何在创新中实现传承。柳子戏以“七十二咳咳”和“九腔十八调”呼应俗语“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更彰显了其独特的艺术韵律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非遗里的中国》山东篇就像一本打开的史书,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被时间遗忘的角落。而全景式非遗街区,则是这本书的现代注脚,它告诉我们,非遗不仅是历史的遗产,更是活在当下的艺术。在这里,每一个细节都在重新定义着非遗的可能性,让这份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继续讲述着属于它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夫礼之始,始诸饮食:

美食与文化的解构重构

齐鲁大地,礼仪之风自古盛行,它不仅流淌在人们的言谈举止中,更渗透于每一道精心烹饪的菜肴里。

孔府菜,作为鲁菜的精髓,将儒家的礼仪与烹饪艺术完美融合。在《非遗里的中国》山东篇中,我们看到了孔府菜的传承人和创新人刘海洋,他秉承“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理念,通过精致的菜肴与讲究的食礼,传承了千年文化智慧。每一道孔府菜背后都有深厚的文化典故,如“三套汤”和“孔府酱香坛子肉”,它们不仅是宴席的灵魂,更是历史的见证。孔府菜不仅继承了传统宫廷菜、官府菜和民间菜的精华,更在不断创新中融入现代健康理念。“诗礼银杏”便是这样的创新之作,它将银杏与雪梨巧妙搭配,既传统又现代,体现了“传统不守旧,创新不忘本”的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孔府菜的精致不同,临沂煎饼以其“薄如纸,柔似锻”的特点,成为山东人早餐的不二之选。徐海霞,蒙阴煎饼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她将现代艺术与传统技艺相结合,推出了50多种口味,甚至用煎饼制作出美丽的花卉形状,这是视觉与味觉的双重盛宴,也是传统与创新的完美融合。

《非遗里的中国》山东篇巧妙串联起山东人平凡而真实的生活日常,既展现了山东广博的地理风貌与丰富的物产资源,也映照出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人文底蕴与价值观念。它不仅是一部秀色可餐的地方美食“集邮册”,也是一本鲜活生动的人文历史“教科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章丘大葱,以其独特的提味作用,在鲁菜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今年的丰收季,章丘大葱不仅刷新了纪录,更以其2.68米的长度,摘得“葱王”桂冠,象征着它在鲁菜中的特殊地位。活动中,惠英红与葱比身高的幽默场面,让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更加生动有趣。

临沂的“糁”,这道传统早餐,历史悠久,可追溯至西汉。它以香辣可口、肥而不腻著称,制作过程极具地方特色。张秀付,糁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他告诉我们:“我们通常在凌晨两三点就开始供应,是最早的早餐,也是最晚的夜宵。”这一传统,不仅代表着地方美味,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正因如此,《非遗里的中国》山东篇深入挖掘了山东非遗资源的多元性与当代价值,展现了山东传统美食的丰富性与精细化,更揭示了这些美食如何通过创新与传承,连接历史与现代、地方与全球的复杂过程。

传统文化的当代新生:

历史与未来的相融交织

时光长河中,传统文化并未沉睡,而是在新时代的曙光中苏醒,焕发出勃勃生机。

杂技剧与文旅融合,如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将古代的风华与现代的创意巧妙融合,打破了传统与现代的界限,吸引了无数年轻的目光。在这里,潍坊的风筝不再只是天空中的舞者,它们与现代运动风筝的激情碰撞,展现了风筝文化的双重身份——既是手工艺的传承,也是现代竞技的新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建敏,中国狂风特技运动风筝队的队长,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风筝文化的深刻理解:“就像驾驭空中的风筝一样,放风筝是咱们文化的一种体会。”风筝,从高空飘落到大地,它们的意义在游客手中得以传递和延续。潍坊风筝,承载着齐鲁大地的故事与智慧,它们不仅是橱窗中的静物,更是跳动的文化符号,触动人心,连接着过去与未来。

非遗的特点是活态流变,蕴含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体现的是各民族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审美习惯,因此人的传承是非遗的核心,人的精神是非遗的灵魂。《非遗里的中国》山东篇抓住了这个特点,将叙事牢牢聚焦非遗中的人和人的精神,实现人文挖掘和价值引领。在这里,传统手工艺的匠心,山歌小调的豪迈,民间舞蹈的绚丽,都在《非遗里的中国》山东篇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现。它们不仅让我们见证了传统技艺在当代的新颜,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活力与生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非遗里的中国》山东篇的主旨是弘扬国家非遗、推动非遗焕新,塑造非遗的时代倩影——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落地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更进一步,节目回答了非遗如何更好地应用到当代人的生活、如何更好地做好传承,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它们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