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汽车界震动,日系三巨头计划合并?
最近有消息传出,本田汽车和日产汽车正在考虑合并,同时,日产作为三菱汽车的最大股东,持有三菱汽车24%的股份,因此三菱也很可能被拉进这个新体系中。
曾在全球汽车市场叱咤风云的日系三巨头,竟然要合并了。
日系三巨头抱团,原因为何?这次是冲着中国汽车来的吗?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些问题,码字不易,欢迎点赞,转发,收藏。
日系三巨头计划合并
截至12月20日,本田汽车的市值是369.92亿美元,日产汽车的市值是104.77亿美元,三菱汽车市值49.92亿美元。
如果这次合并顺利的话,新的控股公司将一举超越现代汽车,成为年销量超800万辆,仅次于日本丰田汽车(2023年销量1120万辆)与德国大众汽车(2023年销量920万辆)的全球第三大汽车巨头。
而上一次全球汽车行业有如此巨大的交易,是在3年前,FCA和PSA合并成为全球第四大汽车集团Stellantis。
事实上,早在今年3月份,本田与日产就已经开始互相“暗送秋波”,宣布共同开发新的软件,以及电动车技术。
等到8月份,双方合作更进一步,签了一份谅解备忘录,计划共同研究下一代软件定义车辆(SDV)平台的基础技术。
全球汽车行业正在发生剧烈变革,尽管日系车的销量还没彻底崩盘,但他们已经开始做出准备,全力应对未来的挑战。
其实早在此前,丰田汽车就已经入股了斯巴鲁、铃木汽车和马自达,相较于后知后觉的本田和日产,丰田的嗅觉还要更加敏锐。
甚至之前丰田发表唱衰电动汽车的言论,也从来不忘拉着一群小弟站台,尽管还没有合并,以丰田汽车为首的战略同盟也已然初见雏形了。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日产、本田与三菱的联合,实际上也是必然。
弱弱联合?
上个月,日产宣布将全球产能削减20%,并且还要裁员9000人,同时有消息传出,日产只剩下12到14个月的现金储备,如果无法拉到新投资的话,可能要破产。
与此同时,本田的形势也不佳,今年三季度归母净利润6.56亿美元,同比下滑61%,再加上一个若有若无的三菱,很多人觉得这是“弱弱联合”,3家被迫抱团取暖,组成失败者联盟。
但坦白来说,实际情况还真不是。
去年本田卖了9482亿人民币,净利润515亿,销量排在全球第8,比比亚迪还强了一线。
今年前3季度,本田的销量表现同样也不算差,排名全球第3,而比亚迪的排名是全球第6。
至于日产,虽然净利润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但销量也远远没到崩盘的地步。
去年日产的营收是5828亿人民币,净利润196亿,今年前3季度,销量排全球第7。
所以是不是感受到了?
本田与日产的联合,本质上是感觉到了近几年全球汽车行业风向的变化,意识到了转型的紧迫性,主动做出的改变。
而不是已经被逼到墙角,两家汽车再不合并马上就要破产,所以这肯定算不上“弱弱联合”。
毕竟作为老牌车企,瘦死的骆驼还比马大,本田和日产的实力依旧在,合并在一起也是为了降本增效,在越来越残酷的竞争中,活得更好。
当然了,这一切中国车企“功不可没”,这次日系三巨头的合并,归根结底也是为了应对中国车企带来的巨大冲击。
冲着中国来的?
中国汽车市场巨大,对于布局全球的日系车企而言,这是不可能丢弃的一块蛋糕。
但近几年日系汽车在中国市场遭遇了危机:
新能源浪潮在中国汽车市场掀起,日系车企一步慢步步慢已经成为共识,从趋势上来看,未来将不断失血。
所以本田与日产的合作,实际上代表着一种尝试。
今年3月份,本田与日产宣布合作的时候,当时就把重点放在了电动汽车领域,共摊电动汽车开发的成本和风险。
原因很简单,开发电动汽车是个烧钱的活,这一点国内的造车新势力很有发言权。
至于风险同样不容忽视:
大手笔投入,是不是能追赶上与中国车企之间的技术差距?如果推出更多的新能源汽车,中国消费者是不是会买账?之前的投入是不是会通通打了水漂?
因此大家联合在一起,不管最后能不能成功,至少风险均摊,不至于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还有缓口气的能力。
再从更深层次来说,合并这件事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日系三巨头合并后,能不能利用现有资源,提高产品竞争力,加快电动化转型步伐,从中国车企的嘴里抢下一块肉来。
如果合并之后,日系车企还是延续之前的保守政策,哪怕是暂时体量壮大,成为“全球第三大车企”,也并不会出现实质性改变,难掩颓势。
对中国车企而言,这也意味着新的压力,未来很可能不光是日系车企会发生合并,全球其它车企之间的合作、合并只会越来越多,竞争对手之间的抱团取暖是必然的结果,汽车产业面对面地拼刺刀,近身相击的时代,马上就要到来了。
日系三巨头合并,尽管没明说,但摆明了就是朝着中国来的,为的就是主动迎接全球汽车行业的大变革。
所以说到底,这些老外并不是什么三流货色,未来更需要我们提起警惕,更艰巨的挑战还在后面。
深入了解热门话题背后的事实,如果您喜欢这样的内容,请不吝点赞、留言交流,给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