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见每一个,关注每一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宁区愚一小学向红分校是一所占地只有3亩半的弄堂小学。小学校,大探索,学校不断创造“空间”,让孩子们探索无限……

如何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和高质量发展,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这是考验校园长智慧和勇气的重要课题。21日,上海市中青年校(园)长主题论坛第五期开进松江区,校园长们破界、创新,探索学校的有效做法。

【学习空间不限于教室,让孩子探索无限】

教室里的储物角变身“创客坊”,堆放杂物的阁楼打造成科创中心,教师车棚改造成创客长廊……改造出来的新空间,让孩子们的科学创意有了发挥的地方。愚一小学向红分校将大家的“金点子”搬到长宁区数字基座平台上,“校家社”一起“孵化”。在数智新空间,孩子们的奇思妙想成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生进行科创活动。

“小创客们对世界充满好奇,不但找到了学习动力,还变得有社会担当。学校涌现了一批小科学家、小院士、明日科技之星,在全国、全市大赛上摘金夺银,用所学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温暖、帮助他人。”愚一小学向红分校副校长(主持工作)徐苏彬说。

如何为每一位学生的成才打好基础,实现“育分”到“育人”的转变?“学习空间不局限于教室,学习内容更不拘泥于学科,课堂教学也可以在田间地头。”松江一中副校长周慧瑛带领团队打造《走向希望的田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经过几轮迭代,学生每年孵化的课题数量大大提升,在市、区级科创大赛中脱颖而出。“实现优质均衡和高质量发展,必须抓住课程这一关键。课程样态决定学校的育人生态,课程让学生的生命获得有意义地生长,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周慧瑛说。

【点燃创新的火花,为学生发展赋能】

松江区九亭中学校长项振卫从“习惯养成、科技探究、培根铸魂”三方面,践行“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办学主张。学校打造科技长廊,通过馆校合作,创设“一平米博物馆”为学生科学探究点燃创新火花。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学校举办各类科学实践活动,每年的科技节,面向有兴趣的学生开展编程技术、科技创新等课程,学校还成立“奇思妙想”科创社,激发学生创造力,培养科学思维,涌现了多名少年科学院小院士,为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培养奠定基础。

嘉定区封浜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培养“有责任、敢担当、善合作”的阳光少年。封浜小学原校长、清水路小学校长顾敏敏说,从教27年一直坚守教育第一线,以阳光之心,育阳光之人。“实现优质均衡,要关注全体学生,每个教师都是学生的导师,用阳光的心态培养阳光的学生。”学校成立“阳光心育工作坊”,人人参与:低年级学生聚焦绘本故事、情绪管理;中年级聚焦班级问题与情绪处理;高年级聚焦自我效能、学习方法。教师发挥个人所长,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松江区实验幼儿园园长金胤认为,实现学校的优质均衡和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幼儿园开展“倾听儿童行动”,一起用眼睛看、用耳朵听,更用心感受,发现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为孩子打造更快乐、健康、有意义的幸福童年。

【激发学生求知欲,成为更好的自己】

一次读书“奇思妙想”活动征集中,松江区佘山外国语实验学校学生提出:“我好想学校的图书馆是一个地球,放全世界的书,让我读!”这一金点子给校长李燕华带来灵感,学校要以“学生个性化需求”“学生爱读书”为重点打造图书馆。新建的图书馆成了教室以外学生的第二学习空间,利用楼层走廊、楼梯拐角空间改造成舒适休闲的“共享阅读吧”,课间随处可见孩子们休息、阅读、讨论,智趣共生的品质校园,润物无声地支持师生共同成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生在图书馆阅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佘山外国语实验学校图书馆。

奉贤区金蔷薇幼儿园园长盛彩红认为,“眼中有人”,这个人不仅是学生,还有教师。看见每一个,关注每一个,不仅是幼儿园对教师的关注,教师更要看见每一个儿童,关注每一个儿童,倾听儿童,相伴成长。

普陀区沪太新村第一小学校长俞芳从教27年,她认为,优质均衡不仅是资源的公平分配,还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教育的高质量体现在能否精准匹配这些需求上。课程赋能学生发展,让学习变得有意思又有意义,给学生多一个爱上学校的理由。

“心中有‘数’,眼里有人。”在华东师范大学附属闵行永德学校校长严熙看来,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实现学校优质均衡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力。“数字”赋能,进行数字空间建设,推进教学方式变革;“均衡”重在标准化,“优质”体现在个性化。高质量的教育应是整体均衡、个体优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附属松江实验学校校长高晓红先后在3所高校附校进行了8年的教育管理探索。“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好学校,一定是教师和学生发自内心喜欢的地方,教师乐于教,学生喜欢学。”

上海市中青年校(园)长主题论坛由上海市教委创设,本期论坛由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松江区教育局承办。在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李百艳看来,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绝不是无视个体差异的“齐步走”,也绝不是不切实际的“一刀切”,坚持因材施教,尊重并珍惜每个学生的差异,注重并顺应每个学生的天性,发现并唤醒每个学生的潜能,激发并点燃每个学生的求知欲,在通往成功的路上从容行走,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