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妈妈上街,看到路边一个玩具,很好奇就想买回家看看。妈妈不给买就哭。
在公园玩,跑累了想喝饮料,妈妈给水不喝。不给买饮料汽水就哭。
上学了,回家想玩、不想写作业。妈妈催了几次,还是不想写,就哭。
看到同学有一条漂亮的裙子,自己也想要一条。妈妈看刚买的新裙子,跟孩子说“已经买新裙子了”,孩子就开始抽抽噎噎。
威胁孩子,再哭就不给买了。孩子马上不哭,然后说“你给我买吧!”
跟孩子商量“不买”,孩子就眼泪不止。一哭就是几个小时。哭得大人心疼又心烦。
当哭泣成为一个孩子有效达到目的的手段,孩子就会屡用不爽。
1.让“爱”有边界,不是用来达到目的的手段。
孩子一直哭,就是在利用大人的心软。用自己的健康“威胁”大人达到自己的目的。
如果孩子知道,哭没有用,慢慢地就会换一个方法。
有的妈妈担心——把孩子哭坏了。
网上有句话:没有哭坏的孩子,只有气坏的家长。
怎么让“爱孩子”有边界?
孩子看到新玩具就要买。
“我们今天没有计划要买玩具哦!”
“我就是想买”然后孩子开始酝酿情绪,眼泪啪嗒啪嗒地往下掉。
(说不买就不买。)
“妈妈今天不能买新玩具,你很伤心。我很抱歉。你想哭,就哭吧。妈妈陪着你。(拉起孩子的手)什么时候你觉得整理好了情绪,我们再去……”
不发脾气,不批评,不指责,就这样陪着孩子。(当然如果是在大街上,把孩子落在一个角落,避免被围观,也避免有“好心人的好言好语”)
几次下来,孩子知道哭没有用,发泄完情绪,就干干嘛干嘛了。哭的时间越来越短。
2.让“爱”有力量,不是被孩子牵着走。
孩子一直哭,就是在挑战大人的底线。你不答应,我就一直哭、一直哭。
爱孩子不意味着什么条件都答应。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有原则的、有引导性的,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帮助他们在成长的路上走得更坚定、更远。
孩子用哭达到自己的目的的过程,是一种探索的方式,也是在逐步自我认知的过程。而父母的反馈,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正确与否。
让爱有力量,坚守自己的原则底线,才能让孩子明白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行为是要改正的、不被接受的。
当孩子想要一个玩具、一条新裙子,我们打破了之前说好的规则,答应了孩子。那下次说不想写作业、不想学习,不同意就一直哭,我们该怎么办?
坚持底线、不跨越,让爱更有力量。
3.沟通方式是值得父母注意的技巧。
不同的说话方式,可能会收获孩子不同的反应。
- 直接拒绝——会激化孩子的情绪。可能会哭得更激烈。
- 阻止孩子哭——孩子的情绪得不到发泄。负面情绪越积压越多。
- 同理心——会让孩子没有达到目的的心稍微得到安慰。
一定要让孩子把“爱他”和“给他买东西”、“无条件满足要求”区分开来。
爱,不是无条件、无底线的满足。
《夸孩子我有1000句》有效利用语言技巧,达到沟通的目的,为孩子成长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比如上面的话术,就用到了书中第三部分“孩子耍赖,先肯定他的情绪,再解决问题”。
当孩子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世界中,是很难听进父母说了什么。但如果我们先肯定他的情绪“没有得到自己喜欢的玩具,你很伤心”,孩子就会觉得“其实妈妈很懂我”,“妈妈不给我买,应该是有原因的”,“妈妈不给我买,不是不爱我了”……
在亲子矛盾、亲子冲突发生时,与孩子“顶牛”真的是不理智的沟通方式。其实我们利用一点点语言技巧,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
肯定孩子、鼓励孩子、看到孩子的努力、改变孩子的悲观情绪等等,语言真的很有力量,可以让孩子越来越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