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里,行走在江西吉安市永新县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点之间,昔日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山,如今变为公园、良田、林地,俨然一派绿意盎然的景象。
这得益于永新县系统化治理废弃矿山。地处罗霄山脉中段的永新县,矿产资源丰富,多年的开采及历史政策原因,导致形成了不少遗留废弃矿山。
“原来村子的对面就是采石场,白天尘土飞扬,开采爆破动静大的时候,家里窗户上的玻璃都被震了下来。”三湾乡石口村村民周森泉回忆道,“长年开发,山上林子都没了,留下光秃秃的山。”如今,在石口村的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点,周森泉口中昔日的萧条落败景象已被绿意葱茏取代。
据统计,类似石口村的废弃矿山在永新县有59座。这些镶嵌在山岭间的一块块“生态疮疤”,曾让永新县头痛不已。
面对困难与挑战,永新县反复探索实践,找到了一条治理路径:抓住列入全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试点县的重要机遇,建立健全“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多资本融合”市场化运作机制。
“引进江西省地产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对石口村废弃矿山进行生态修复,点燃了社会资金治理废弃矿山的第一把‘火’。”永新县自然资源局自然资源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王子飞说,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引进社会资金3571万元,同时借助企业专业力量,重塑废弃矿山生态系统,彻底解决了废弃矿山历史遗留问题。
市场化运作,让政府既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又收获了社会、经济、生态等多重效益,但是,企业利润从何而来?江西省地产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郭虔介绍,“我们作为投资企业,主要是通过修复项目产生的各类指标、异地交易和废弃土石料综合利用等途径,实现投资成本回笼和收益回报”。
永新县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龙怡华介绍,永新县综合考虑地理位置、区位条件、产业发展等情况,邀请专家团队,深入实地、全面勘查,科学规划了湘赣边界片区、南华山片区、禾水以南片区、禾水以北片区及禾水流域“四区一水”生态修复空间格局。
针对复杂的废弃矿山修复环境,永新县因地制宜,“一矿一策”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做到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建则建、宜水则水、宜草则草、宜景则景,全县确定适宜修复为建设用地治理面积50.76公顷、适宜修复为林地治理面积31.83公顷、适宜修复为水田治理面积3.45公顷、适宜修复为旱地治理面积20公顷。
开展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不仅需要科学规划,更需要技术加持。
削坡减载、回填压脚、生态重构、植生基材喷播……永新县坚持向新向绿,利用新型生态修复技术,一矿一策构建“自生长、免维护”的新生态系统,让一座座废弃矿山重新披上了绿装。
截至目前,永新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2公顷、新增林地面积20公顷、盘活废弃土地面积24.2公顷、恢复生态功能区24公顷,项目区内植被覆盖率达到90%以上。
龙怡华说,在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上,永新县还积极做好生态修复后半篇文章,通过“生态修复+”途径,打通“两山”转化通道,探索走出了一条废弃矿山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协同发展之路。
永新县大力推行“生态修复+文旅融合”模式,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打通“两山”转化通道。
石口村支书邱文棋介绍,在全面修复废弃采石场生态的基础上,石口村充分融入“三湾改编”等红色经典文化,引入红色拓展竞技、AR人机互动、情景再现体验等特色产品,重塑“三湾红旗营”,打造红色研学基地。
帐篷露营、山谷美食、歌曲串烧、音乐晚会、野外拓展、野外自制美食……经过新一轮的升级改造,红色研学基地“红色”更红,趣味更浓,石口村又迎来了一波“打卡”热潮。
依托厚重的红、古、绿资源,曲白乡院下村将一个废弃砖窑场改造为一个可同时容纳1200人入住的红色研学基地,设有住宿区、餐饮区、拓展体验区、水上体验区、农耕体验区、非遗文化体验区和农事体验区等七大功能板块。
经过一番梳妆打扮,沉寂数百年的院下村成为红色旅游打卡地。来自南昌市的游客颜悦说:“这里依山傍水,风景很美,又远离城市喧嚣,可以让人尽情感受乡村慢生活节奏。”
永新县坚持走融合发展道路,大力发展文旅产业,促进红色旅游深度发展,让废弃矿山“流金淌银”。今年1月至11月,永新县累计接待游客1722.05万人次,同比增长54.4%。 (经济日报记者 刘 兴)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