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市汇泉湾畔,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姚建亭博士正带领着青岛嘉峪关学校的学生提取海藻样本。“带着对浒苔和赤潮的科学认识,学生实地捕捞并制作的海藻画,是对藻类利用和改造的另一种思考。”姚建亭说。
姚建亭是青岛嘉峪关学校双师课堂外聘讲师,同时也是该校学生家长。姚建亭与同为该校家长的60多位同事组成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讲师团,一起为学生开展海洋生物、海洋环流、海洋地质等方面的科普教育活动。
这是青岛市市南区“教联体”协同育人的一个缩影。市南区以“榜样浸润”为切入点,推动“教联体”协同发力构建全域友好的育人新格局。
榜样进校园
榜样就是旗帜和方向。“我们的榜样,是能够生动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英雄模范、‘时代楷模’和社会脊梁,他们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人格力量。”市南区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焦淑军说。
市南区通过“榜样浸润”赋能,打通10个“百分百”进校园育人路径,选树具有代表性的劳动模范、道德模范、功臣英雄、阅读成长导师、实践成长导师、体育冠军健将、艺术家等各百名,成立“千人成长导师团”,实施“榜样进校园”工程。如市南区聘任百名军休干部为“市南区‘百名功臣进校园’活动校外辅导员”,构建思政“大师资”体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市南区重视家庭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连续开展了五届以“共同好好学习 一起天天向上”为主题的“三代同堂”学习型家庭遴选活动。通过共学、共育、共享,实现三代共成长。
此外,市南区评选“美好生活家庭”“星级家长”“智慧家长”,评选“青春榜样”教师,选树优秀学生、新时代好少年,市南区倾力打造各类榜样群组,丰富身边榜样类型,以典型事迹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
资源动起来
30.01平方公里,市南区的面积不大,但作为课堂却很大。
借助“山海湾城”文化资源,市南区教育和体育局以区域为主体,统筹文旅等单位,丰富拓展“榜样浸润”的实施路径。市南区延展“千人成长导师团”的科普教育资源,开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法治教育实践基地、科技场馆、博物馆等校外教育资源,建立全国首家中学生地球科学科普教育基地,挂牌成立青少年足球、国防教育等培训实践基地12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17个……
依托市南区各类资源开设的“行走的思政课”,学生得以“走出”课本、走出教室,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在过去的一年里,青岛大学路小学五年级(3)班学生鞠家豪参与了学校组织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科技创新、运动健康、艺术人文五大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总计探访了20多个场所。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暑假期间在“针路航海博物馆”的参观。他兴奋得像个小航海家一样,向妈妈滔滔不绝地讲述他的实践收获。
课堂活起来
在青岛百年文脉赓续的中山路上街里街区,“奔跑吧,德宝!”青岛德县路小学学科素养研学实践活动正式启动;在青岛传统民居——里院中,孩子们用眼睛“寻找里院”、玩“里院老游戏”、当“里院百灵鸟”。
市南区创新打造的“优学市南”社会实践品牌,确立“十大主题百个基地百节思政课程”体系,充分利用“优学市南”“社会课堂”等网络平台,开展17个主题、51条路线的特色社会实践活动。市南区学校育人质量全面提升,先后获评全国级荣誉47项、省级荣誉约71项、市级荣誉98项。
市南区全环境立德树人工程覆盖“校家社网心”5个场域,实行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6个方面的“海纳”提升行动,推进10个“百分百”榜样进校园,成立了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的协同育人“教联体”。
“下一步,市南区将同心谋划‘教联体’协同育人‘一盘棋’,不断优化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实效,全域‘儿童友好’,建构多样态协同育人工作模式。”焦淑军说。
《中国教育报》2024年12月21日 第03版
作者:本报记者 刘淼 通讯员 彭慧